不同年齡留學美國對職業人生的影響

打印 (被閱讀 次)

現在世界向多元化發展,但是有點始終沒有變化,那就是美國對於世界移民的吸引力。

前段時間有位40歲的單親媽媽問我留美的事務,這還沒有達到46歲向我表達留美意向的年齡記錄,我開始以為是他孩子要來。

昨天一位孩子隻有8歲的父親這樣問我:“我想請問,孩子初中高中去到美國和考美國大學具體是怎樣的區別?”。我覺得孩子還小,現在最要緊的是讓她愉快成長。這位父親卻說:“但是我們做父母的,有能力,有條件,還是希望可以做點什麽的,如果條件不允許,那是沒辦法。但是,有沒有條件,和我們有沒有去做,去實踐是兩回事”,父母對孩子教育之期望令人敬佩。

昨天我們在爬梯上也遇到年輕家長問孩子的教育問題,太太說看見他們就想到我們當年的奮鬥。不少人在來聖路易斯之前,他們搜聖路易斯的材料時發現我的文章可以給他們正麵的信息,他們也加一句:“你也蠻客觀,因為把聖市地鐵站的子彈殼也放出來了”。

對於在美國的所有人,隻有兩個因素是不同的。那就是你是什麽時候來美國的,另一個是你屬於什麽樣的種族。前者是時間維度,後者則來自你的基因。後者可以因為婚姻等步驟改變,所以最重要的不同就是你來美國的早晚。

什麽時候到美國留學最恰當?這是我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還是蠻複雜的,現在分享我以前寫的專門回答這個問題的一篇文章。

在美國獨立節假期重讀這篇文章格外有意義,因為美國不僅是世界移民的向往之地,同時美國也因為各種族移民的貢獻而充滿活力。

我們在90年代初抵達美國的時候,聽到一個說法,就是你如果三十多歲了,又是學的在美國找不到工作的人文或其他不好就職的學科,你最好不要輕易到美國來,那是《北京人在紐約》熱播的年代。現在近三十年過去了,當年20多歲來美國的有些年輕人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這次我們在洛杉磯見到在南加州的大學做到正教授的同班同學,她說如今僅在美國做與心髒相關的教授微信群裏,就達到500人滿員的局麵。想想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在1994年開始雇的幾位從中國大陸來的教授,現在華大的華裔教授都有幾百人,這些變化恐怕也能跟中國大陸的新樓相比。

我近期又常被家長問及什麽時候送孩子來美國最恰當的問題,孩子在國內學得好的或不理想的,家裏有錢的或中產的,都問這個問題。不知是否是受了我的這句話的影響:猶太人把美國首都當成了新的耶路撒冷,現在的中國人把紐約當成了新長安。美國從各方麵確實令人向往,當年猶太人發現這裏遠沒有他們在歐洲遭遇的歧視那麽多,中國人主要是考慮自己尤其是後代的發展空間。還是回到我的正題談什麽時候適合於留學美國:

首先,我反對盲目送孩子出來讀美國的私立高中, 留學美國的時間絕對不是一些中介機構告訴你的越早越好。千萬別以為你送孩子出來, 他們就會順利學到美國的好的東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在中國學生圈裏轉,那是他們的舒適區。主要是孩子們太小,心智不成熟,並且馬上必須麵對可以想象的文化衝突。還有父母難得與孩子擁有的18年親近的時間又會減少,這也是我們沒有選擇送兒子去東海岸最著名的住宿高中的原因,我不認為值得用Andover的人脈去換與父母的親密時光。當然各人的差異很大,不排除在國內很早就開始住宿學校生活的高中生,他來美國後會比較容易適應。

從申請大學講,你理應在孩子相當於美國九年級或十年級的時候送他們出來,再晚對於申請會非常困難,因為美國大學的申請在畢業班開始時就已經啟動了。由於在美國私立高中需要有段時間適應,所以開始的第一學期或第一學年的GPA,對於優秀的學生都會麵對挑戰。加上美國高中的課程並不是為SAT或ACT做準備的,這些原因造成部分從美國高中申請到的美國大學層次,與國內好的國際學校特別是外國語學校相比,優勢並沒有相像的那麽大。正是因為美國高中不訓練你標準考試,加上國內機構的宣傳,造成很多美高的學生把寶貴的國內暑假時間,用於遠赴北京和上海補習SAT或ACT上,這其實是相當短視的行為。太晚來讀美國高中也很難使你擁有亮麗的課外活動,因為你需要時間交到朋友。九年級送出來舍不得,十一年級出來則操作起來比較難,這確實是一對矛盾體。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給美國私高一些功勞。最突出的優勢是從美高畢業的中國學生在進入美國大學後,擁有更強的語言和文化的背景,更容易完成好需要較強寫作能力的大量課堂內外的作業,所以他們在大學早期的課程中取得理想的GPA會比直接從國內來的同學更有優勢。

第二,我是相當鼓勵優秀學生從美國的大學本科讀起的。大學本科是人生觀或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結交終身朋友的時期。學生從這階段開始會擁有完整的美國學曆,英文帶點世界風情的淡淡口音,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參與世界範圍內的競爭。正是由於人脈的這層考慮,我們都不太推薦美國學生赴現在影響力不太給力的歐洲去讀本科了。還是那句話:歐洲現在沒有任何一所大學可以與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匹敵,哈佛耶魯以及斯坦福和伯克利就更是在如今的歐洲大陸難尋了。

第三,你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來美國讀研究生院,碩士或博士都可以。你家裏如果缺錢,你應該走申請美國博士的路,因為錄取了是免學費並且給你生活費的所謂全獎。美國的好處是發放的獎學金對於美國人或外國人是完全相同的,這點與歐洲很不同,歐洲把學生分本國、歐盟、東歐或我們亞裔。現在已經與20多年前不同了,以前美國人不知道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第二醫學院的區別。如今幾乎每個研究生招生委員會都會有華裔教授把關,所以你在國內大學的名望會直接影響到你被錄取的機會,雖然美國的特點是在各個階段都會給你重新洗牌或開始的可能。

在這階段留學美國,你同樣可能在專業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極為傑出的可以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好的也能做到終身教授,但是缺點是你不太容易在美國結交專業領域之外的至交美國朋友。由於國家認同在此階段已經形成,你會時刻遊走於中美之間,讀中文媒體遠超《紐約時報》,好的和壞的海歸都是出自這批人。這裏麵既有語言,更多的是文化的因素造成的。擁有美國博士的海歸會更多考慮物質而非精神層麵的東西,他們不太會像高中或本科在美國讀的年輕人那樣反感誰稱帝的精神層麵的追求,他們是誰能資助我,我就會忍受誰。一則是他們身負小家庭的重擔,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專業領域之外的美國人文修養非常有限,他們也不可能像本科生那樣選修這方麵的課程。我前不久在加州專門擠出時間去見以前的學生,我鼓勵一位在UCLA的工程本科生在這個階段也不要忽視人文的課程,他說的很對:“我再不修人文的課,可能這輩子都修不到了。”。

最後,如果你覺醒得太晚,到美國從博士後做起,這是不得已的事情。這也不能全怪自己,因為各人擁有的機遇各異。那麽你在美國的職業生涯應該糊口沒有問題,生活也會不錯,但更多的指望則是自己為家庭和後代的前程鋪路。因為各方麵的原因會使你很難做到比較好的美國大學的正教授之類的職位,你起筆或說話都會明白:組裝動詞正確的英文句子有多麽難,更別提擁有幽默感了,所以如果有可能你應該盡可能不要在國內讀到博士。這也相應給出了一個鑒定中國大學水準的標準,那就是從中國名牌大學或科學院畢業的博士或博士後,他們有多少人能夠成為美國相當水準的大學教授。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今後中國的發展,現在邵峰培養的博士生己經在美國名牌醫學院當教授了。這些隻是我的個人觀感,各階段的例外都會存在。

現分享一則對話:

我問同濟美國校友:“你寫的中文是不是也像假洋鬼子寫的?”

他的回答:“所有熟知我的人都認為我寫英文保留了嚴謹的中文思維[憨笑]”

我的回答:中文嚴謹?世界Linguists 都會笑話你,我的一位從上海來的學生就是學語言學的,中文是世界大的語言裏最容易造成誤會的,如果沒有日本人根據外來語創立的詞組,中文更是難以解釋。你那生殖學說恐怕也吃了語言的虧。

你應該向我學習,你看“麥律師”,“阿肯森“,“古董房”和“古董社區”己經隨雅美之途傳遍世界了。不僅在群裏使用,甚至可以用在老中的聚會中,因為讀的人太多了。還有“小中男”,雖然這個不是我的原創。現在要進一步推廣我的“逆向移民社會” (RIS, Reverse immigrant society)和“小中男挑戰綜合症”的理論,改行當社會學家了[Chuckle]。

這點更應該向阿肯森學習,他想出來的學術定義: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 ,他自己發現的重要膜蛋白。Regulators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RCA) gene cluster,好多種補體調節蛋白聚集的基因區域,他們當時手工測序發現的。這些都被領域廣泛接受,你穀歌就知道了。阿肯森經常說:“You get a term, you own it”。陳列平也吃了語言的虧,誰知道B7-H1? 哈佛和日本人後來居上直接叫PD-1 ligand, 馬上贏得了主導權進而獲得諾貝爾獎。在美國混,與他們喝酒和吹牛是很重要的,天天混中文網肯定不行。

群友分享的耶魯校友設計的聖路易斯拱門,為通向西部的大門,代表的就是美國的探索精神,Endless Frontier。

石假裝 發表評論於
讚成“ 我反對盲目送孩子出來讀美國的私立高中, 留學美國的時間絕對不是一些中介機構告訴你的越早越好。千萬別以為你送孩子出來, 他們就會順利學到美國的好的東西”。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