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捐款

雁東閣 (2021-07-22 01:04:43) 評論 (3)

《中國式捐款》

         洪水退去, 又來了一波捐款, 總有明星被罵。

         明星掙的是天價, 這個我眼紅, 總覺得他們配不上, 都是捧的, 該限製。但至於他們捐的多少, 這就是個人私事了。

        去年三月疫情猖狂時, 看到某報發的某歐洲小國華人的捐款名單, 名單很長, 幾百個名字洋洋灑灑, 我從頭看到尾, 力圖找出些熟人的名字。前六人是捐款2000歐以上的, 有捐2千、1千、5佰歐的, 絕大多數是捐100歐, 也有捐50、30、20、10歐元的。

         看來看去, 我怎麽覺得這好像就是一本功德榜呢?

         中國廟宇裏的功德榜, 是用紅底和毛筆寫出來的。基本結構為:標題十緣起十名單。標題自擬, 緣起就是說明為什麽有這樣的功德可以給大家來做, 做了以後又有什麽功德。名單是有順序的, 按捐資多少列先後。

        我一直很奇怪, 難道菩薩不是神嗎, 誰捐多少菩薩不洞察秋毫嗎?答案自然是, 這些名字不是報告菩薩的, 是給世上凡人看的。

         捐的多的人自然厲害, 功德更高, 隻是世人有窮有富, 能力不同財力相異, 捐的少的人自有他的苦衷。人人都有心求菩薩, 怎奈力不從心, 窮人掙錢養家糊口不容易, 但求功德之心卻是一樣的迫切。

         菩薩是普渡眾生的慈悲, 不會在乎捐款的多少, 心誠則靈, 掌管功德薄的是和尚。

        在西方, 基督教堂自然也有捐款這儀式。彌撒到了最後, 一個小藍子傳來傳去, 誰若願意丟幾個錢進去, 多少自願, 捐了幾何, 各自有數, 也不需要上報名字給耶穌。

         我在國外這麽多年, 每年聖誕前, 奧國有個慈善捐款晚會叫“黑暗中的光”, 14小時電視捐款每次都聚得億萬, 但我從來沒有看到一份排著名次的名單。

        我碰到過不少捐款人, 大多數人的心理是, 我過的很好, 理應幫助他人。這種自我感覺良好,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 就是一種自私的感覺, 但我們還是應該擁抱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使人向上向善。

         既然捐款隻是為了自身的心安理得, 最該做的事就是不應該因為自己的善事而讓別人尷尬, 畢竟誰也不想抵尾。

        不過排名次這種事是中國人的最愛, 還美其名曰“鼓勵競爭”, 我們從小就被名次排大的。

        我當年上初中時, 幸運地排上了文革後第一批重點中學。此時各種名著湧入, 借到一本不易, 我是愛不釋手, 經常課堂上偷看。記得有一年期終考試, 我搞到了一本《飄》, 雖然也知道應該複習備戰, 但實在是忍不住小說的精彩, 欲罷不能, 最後排在倒數第幾名。

         我父親去上家長會。那天我說頭疼很早就上床, 想著至少我不需要裝出一到痛改前非的臉。蒙著被子, 那一頓不滿我也記不清了, 至今隻記得我父親說, 他同事的兒子名次比我排得前, 這讓他很沒麵子。

        這以後, 我對這種排名痛恨之極。幾家快樂幾家愁, 排在前麵的洋洋得意, 排在後邊的愁雲滿麵。

       所以我想, 這種捐款名單還是省去錢財帳細的好, 至少隻寫些特別大款的, 畢竟捐的人都是有心的, 大家都在努力, 榜上有名就行了, 何須區分多少。

        我剛到挪威時, 聽人說, 這裏隻要下載一個軟件, 就可以查清鄰居每年交了多少稅, 這是何等的透明啊, 杜絕可能的偷稅漏稅。

        但捐款就不同了, 何須透明得人盡皆知多少。真正的慈善是個人的事, 靜悄悄的, 隻為了內心的安寧, 何須大張旗鼓, 你捐了多, 別人捐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