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部電影之見或許不合眾意

在這裏 我用自己的思索、
腳步和心情耕耘著一片田地…
原創文、圖(除注明外),
敬請尊重
打印 (被閱讀 次)

首先要說,電影《無依之地》我是在兩或三周以前看的,然後立刻在發朋友圈時推薦:“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好在哪兒?它托出了一位不落俗套的人物。電影也沒靠劇情懸念煽口味。昨天在此電影獲金球獎後,網上湧出許多相關背景文章,看過幾篇,就覺得自己應把先前的想法做深向梳理。

從頭說起。這是一部情節簡單寫實手法的電影。孀居的女主人公弗恩,出於對已逝丈夫的懷念留在了一荒涼之地的工廠區工作和生活,因工廠關閉她被迫將一輛小貨車改作房車過起了流浪的生活。

一位先前的熟人家庭、妹妹和在流浪團認識的D曾先後邀她來家入住。她全未接受。

這裏,細看電影中弗恩在D家的片段,對了解她的心理和性格會頗有幫助。弗恩剛到D家時有這樣一個場景:在弗恩住的那間落地窗圍住的環形寢室裏,D將嬰兒孫子交到弗恩手中讓她照看一會兒,弗恩雙手生疏的架著睡著的嬰兒,臉上是不知所措的神情,絲毫未見女人觀看小孩時會有的慈愛柔和,甚至沒有好奇。對D的邀請,我見弗恩在猶豫。幾天(?)之後的晚上,弗恩偶見D與兒子共彈鋼琴,是那情景散出的親子氣氛令她倍感局外人的孤獨吧,第二天淩晨,在那家人還在熟睡時,弗恩看了看房中散亂在堂屋地上的嬰兒玩具,-凡俗的家味兒-,然後駕著小貨車不辭而別。

她回到自己坐落在荒寂中的原住房,處理了斷了了一切之後又開著她的貨車上了路。

還有劇的結尾,弗恩駛在伸向遠處逶迤山脈的路上。空曠的視野內,小貨車孤零零但滿負力量的馳騁著。…。

如前所述,電影的感人之處是女主弗恩超凡脫俗和堅持自我的勇敢。其中最令我動心的片段是工作中的弗恩。無論是在超市上貨裝箱、還是擦洗公廁,清理公園綠地,弗恩都幹得專注投入愉快盡職盡責。尤其是,如果想到弗恩曾經的職業是教師。

但是,另一方麵,又不能不說,看著電影結尾漸漸消失於山邊天際的弗恩的小貨車,已潛在心裏一會兒的困惑和壓抑感忽然就明顯有了分量。試想,如果弗恩那輛超公裏數的小貨車再需要修理,她還要去向妹妹借錢嗎?再次再再次呢?她的車對路上的過車是否也是危險呢?如果她在大山裏遇險?如果她再一次病倒?即便有'同族人'在側,敏感自尊的弗恩是否會心存不安,感到自己是別人的累贅呢?最最現實的,如果遇到連續壞天氣,弗恩的全部生活空間就是那一米見方、堆滿物什、無法立身的黑洞洞的車廂。

做房車流浪人與借居妹或D家之間弗恩選擇了前者,這不難理解,但這裏為何就沒有第三條路呢?60多歲的弗恩並不太老,身體健康、喜歡工作,且她對物質所需已低到極限。在她所居的美國社會怎麽會沒有成全她起碼的獨立、自在、尊嚴的生活的可能呢?

我不在美生活,僅從我所知的幾多華人,成年後越洋赴美,沒有背景、赤手空拳、舉目無親,有的甚至從咿呀學語開始,其最原始的條件還不如弗恩,卻能在若幹年間在異國他鄉打造出一片天地還培養了兒女。諸多這樣的實例,以至讓我對為人如弗恩處的電影中那樣的境地無法想象。

電影的意思,弗恩的流浪生活起於被迫,在後來的困頓時她也曾自忖“…也許我陷在失去丈夫悲傷的時間過長了?,(因此錯過了重整生活的機會)。但感情上的事不是可以人為的。隻能說是性格所決定的命運使然吧。就如車旅團中其他人生中受過重創的人。如此,選擇流浪,不考慮車壞了要不斷去借錢、自己的車會給其他路車添危險、會有陷在深山遇險報警求助這樣的事-,如果是出於療傷(這也是一種不得已),那這其中的自我中心是可以被諒解的。但是踏上流浪以後不回頭的生活途經則是弗恩的選擇。就如弗恩對妹妹說的:一旦駛上了這樣的路,那種自由,那麽容易遇見有意思的人,…-就很難再回頭

 

電影中的真實。首先,是那位晚期癌病患者選擇作為旅者以結識自然的方式終結。那樣的實事,我在若幹年來聽到過不止一次。其次,在弗恩流浪的地帶存在一些因包括貧困和心理問題等房車流浪生活團。如果是出於不得已,這裏有社會安排不周的原因。隻是,這樣的生活並不比不流浪而打零工間或去旅遊(這不僅是可能,是確實存在的)的日子更獨立。因為首先,ta們需要依賴那個流浪者團體。那樣的社團活動,偶爾一次尚可,長久如是,許多人也許不會有問題,但不是敏感自尊獨立如弗恩者。故事的結尾,獨自一人駕車馳於荒山孤路之間,那才是弗恩。

 

我有朋友將弗恩對比三毛。我提醒:三毛的故事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幾十年中一步步走過去的,弗恩隻是小說-電影中的人物。後者能突然拋掉妨礙故事主題的所有累贅,瞬間變成一段理想。而這在前者則注定不能。

 

電影中的弗恩,尤其主角,的表演非常之好。昨天見導演趙婷在訪談中談到此電影的拍攝,她說:在好的演員的領引下自然就拍好了(大意)。

 

非常欣賞這位年輕導演的謙遜。一部電影不會因為不那麽實情而缺乏美感。有了真摯便有了藝術的分量。

 

**

附1,講一個我親眼見識的現實中的故事。也是在經濟不景氣時,他在五六十歲時被已長年工作的公司裁員。所幸那時孩子們已長大離家,但房貸尚未還清。失業後無力續還房貸隻好將房賣掉,用剩的錢在一度假村買了架小木屋。木房子很小但是內部一應生活設施俱全,幹淨整潔。房門口有大露台,再往前是大片的草坪在後麵是樹林。視野開闊、很好。他原來是做機械設計的,專業狹窄加年齡的關係,很難有新雇主。迅速認清了形勢,他自己單幹攬起修繕房子及刷漆的活。幾年下來他便攢足了錢。六十多歲的他又回當年那個房區買了房,據說比原來的房還要大。三個房子都是弗恩批判的房產公司經手。試想,如果他當年把賣房剩的錢買輛舊房車,去參加流浪團體,那也會是一段悲愴的真故事。

**

附2,再說三毛,如果硬要與此電影人物比的話,二者在人性最基本的地方,諸如勇於特立獨行、超脫於物質等等方麵,確有相似之處。但是我個人以為,比之三毛的紀實人生,電影人物是太太太單薄了。這裏的原因除了小說-電影人物與實際人生之別。文化的差異可能亦是重要方麵。

**

附3,年輕人孤俠獨行邊隨遇打零工邊旅行世界,在我所在的地方並不鮮見。主要是年輕人在畢業後和求職工作前。也有的是在失去舊工作和找到新工作之間的時段。我認識的人裏就有過。覺得這是年輕人認識世界的上好方式。與電影中那樣的老年人不得已抱團長年過房車生活性質完全不同。後者無論對人、對社會都是悲哀。

 

上圖。我畫的弗恩。在手畫的基礎上AI了 ;*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評論 : 嗯,相信你讀過三毛的東西,但奇怪你為什麽不記得:三毛在國外學習時經濟上要靠父母,也是很苦的。柏林上學時,冬天穿的靴子底掉了,沒錢買新的用皮筋將鞋幫靴底綁在一起繼續穿。在撒哈拉生活時經濟上也是捉襟見肘。在大加納利島時可能稍微好了一點。那時三毛已有了她寫作的收入。
三毛去世後,我也曾從不同角度思考過她的作品。她最後的那個劇本,我不覺得寫的好。後來的幾年適應新環境、學習,等等很忙,再後來有了些閑暇重新翻開手邊的她的書,每次都能興趣盎然的讀下去。並且被她的那些曾感動過我的文章再次感動。所以,我想我會保持對她的崇敬和喜歡。最喜歡的是三毛文筆的真摯。如今尤其喜歡她的那首“如果有來生”的詩。問好。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評論 : 哈哈,你來湊熱鬧的留言倒讓我收獲不小。那你還是去看看那部電影吧。如果不覺得沉悶,咱倆再接著侃。 ;)
碧螺春珍珠奶茶 發表評論於
另外 三毛的撒哈拉故事是很多年前看過 三毛過去的住所及旅行照片都有看 沙漠中的住所有沒有照片是否有照片我是不記得很清楚 但是也看到有沙漠的照片 隻要看過故事就不會覺得她在沙漠中住過什麽好房子 但這不是我對三毛評價的重點 感覺博主和我的思路 無非角度不同 但博主以此得出推論我沒看過書 不了解三毛生平這個有失偏頗 我覺得人是有多麵性的 也許在生活中真正和三毛相處的人 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這是隔岸觀花 並不真切 人性之複雜也不是一言兩語說得清的 事實上我對三毛那些經曆和文章 現在和學生時期的看法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自己的觀點都會有變化發展 甚至自我否定 更何況人和人之間的看法呢。完全可以理解
碧螺春珍珠奶茶 發表評論於
哎 我說的物質不缺是總體而言 你說的物質缺是針對撒哈拉故事裏她故事中的描述 不是一回事呀 有沒有看過這本書我沒必要瞎說吧 我還挺喜歡三毛的文筆和故事包括各種照片的 喜歡文筆進而了解真實的作者 我覺得角度不同 得出的觀點也會有不同 我根本沒看過這部影片 所有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評論是根據你的敘述而有的一些想法 對三毛的評價也是之前的積累做出的評價 也不一定合他人的意 也感謝你的影評和認真回複 最近這部影片也是一個熱點了 我湊個熱鬧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評論 : 就現實生活背景,三毛與電影中的女主無法相比,前者不僅更有依仗,而且是年輕人。但這隻更說明三毛的流浪純粹是選擇。
在台灣社會中產層長大的三毛住在沙漠邊上阿雍那間坐落於墳場區的陋室,把它打造成了‘撒哈拉沙漠中最美麗的家’。寫出了《撒哈拉的故事》那樣的感動和開啟了無數年輕人心窗的紀實散文集。你認為這是逃避能做出的?

你讓那位電影的女主去寫文章?忘了她本身就是寫出來的人物了吧。

電影女主與三毛同是喪失至親至愛,對那種欲絕的悲痛與解脫的心路,恐怕三毛已經在《夢裏花落知多少》中寫盡了。這應該是女主人物單薄感的原因之一。

你認真讀了我的博文,並寫出了一條條有看頭的評論,跟你握手,很感謝。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評論 : 謝謝你告知看過三毛在阿雍住所的照片還詳細了解她的情況。(接下去的下段再說)。
關於三毛的死,我不認為是因為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在相關的各種推測中我傾向於同意的一種是:有些有才能的作者,ta們生活的意義已與其工作完全融為一體。一旦感覺自己才盡,工作的興趣不再有,活下去也就沒了意義。這是以往太全心投入工作引發的“心理障礙”。但總之,想想三毛當年的“自我燃燒”給了年輕時的我們多少精神上的陪伴和眼界的開拓,認為對她結束生命的自我選擇,我們無權說三道四。並且,在這點上,電影的女主與三毛沒有可比性。

我在影評中曾經提到:弗恩對工作的態度是整個故事中最令我感動的。但是,你好像一直沒有注意到,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此,而是在於,弗恩所選擇的流浪之人生路並不在真正的意義上不依附於他人。

“三毛物質不缺”?顯然你沒讀過《撒哈拉的故事》。大宣員工作的起點是“喚起共鳴”,(做藝術的出發點是‘真’)
碧螺春珍珠奶茶 發表評論於
這麽說吧 三毛去旅行是真的逃避 而且好多次都是為了感情或者其他的挫折 她隻是把有意思的一麵寫在她的書裏 而隱藏了真實的自我 而這篇文章的描述讓我感到這部影片更多的展現別人眼中的主角 也許這個主角要有三毛的文筆寫出來的故事未必沒有很強的娛樂性和浪漫感呢。我還是很認真地讀了這篇博文的
碧螺春珍珠奶茶 發表評論於
恰恰我看過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和看過她的住所照片 也詳細了解過她的情況。但是她確實是富二代官二代 她最後還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自殺了 不明了這個和大宣員有啥關係 你的這篇影評讓我感覺你看到了主角物質層麵會更多一些 我看到精神層麵更多一些 三毛物質不缺 但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而根據你的影評這位主角總體物質落魄但至少有活著的勇氣 而且並不仰賴社會福利生活 我覺得挺有意義 至少在無數人仰賴福利的美國來說 有積極意義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不喜歡這種題材…”。我覺得這種題材如果能從中超脫出來,從人性的弱點上著手可能會寫的非常好。但電影關於人性,給我的感覺是比較簡單化、偏於一麵之詞。

沒錯,如你所說,探索與逃避是兩種截然不同性質的現象。此電影寫的是“逃避”類。隻是這種逃避的存在有多大程度要歸因於社會?在何種意義上?“逃避”是一種主動的選擇,社會係統原因使然則是迫不得已。要在其間表達好人性需要真正的高手。而電影在這兩者之間跳來跳去,不知要說什麽。關於人性弱點的一麵則提也不(敢)提。謝謝你有啟發性的評論。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是這樣。謝蒞臨。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西湖孤山' 的評論 : 自己的腦袋嘛 ;)。謝謝留言。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新手一位' 的評論 : “能把人生過成讓後人以藝術的方式呈現,也是奇人了。… ”,這話是說三毛嗎?弗恩是小說虛構的人物,是作者為表達觀念塑造的形象,所以才與前者相比倍顯單薄。
在我,一邊看電影一邊擦眼淚的事是經常性的,但是看這個電影,從頭到尾一滴眼淚也沒有。

看完這個電影的感覺與恐懼感很難扯上吧,確切的說是壓抑感,因為弗恩這個人物缺少適當的理性。不過不同的人對同一事情的感覺會大不相同。謝謝留言。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想不開1' 的評論 :謝謝你的評論。 在我看來,電影的結尾強化了它的主題或說是對弗恩這個人詮釋的完成。‘迷茫’ 在電影中不能說沒有,但是非常不重要。尤其不在結尾。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好的作品不需要教育,真實地記錄,把思考留給觀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westshore 發表評論於
不喜歡這種題材,盡管這是社會的某種無法避免的現實。
人類是需要affection的,而因為某種選擇而產生的孤獨其實是很不同的,因為這種選擇其實是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目的,探索或者逃避,兩者其實沒有交集。
年輕時代的遊蕩是探索的概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現在年輕人很少有過去那種一邊打工一邊在世界上走的方式,而是走的時候是有錢的。但目的是一樣的,去見識世界。年輕時代有機會去世界不同地方看看是幸運的。
而影片反映的這種喪偶老年後的選擇,是逃避,是一種自我麻醉,比吸毒強,但目的一樣。這是我的感覺,看這種影片難受。
其實對第一代移民來講也是有類似的概念,出國的選擇也可能是探索,也可能是逃避。

西湖孤山 發表評論於
很喜歡獨立思考。
新手一位 發表評論於
能把人生過成讓後人以藝術的方式呈現,也是奇人了。
大多數的人,還是努力在平凡的世界過平庸的日子,不能大富,也不讓自己大悲。所以今天,你我坐在影院,為他人的悲催落淚。因為看到了深埋在心底深處的恐懼。
想不開1 發表評論於
人生的路誰也說不清。電影隻是展現了其中一條。也許這樣的結尾是最好的:走向何方,誰都說不清,可能包括主角本人--迷茫是戲劇人生的肥料。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紅米2019' 的評論 : 也看到這篇文章了。問好紅米。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評論 : 如果你見過三毛在撒哈拉ayong的住所,讀過她寫的《撒哈拉的故事》也許就會明白她與當今所言富二代官二代全不搭界。再者,拿弗恩與三毛比,是在幾點原初的人性特征上,而不是二者具體的生活背景。至於誰能喚起誰的共鳴,我還真不敢說。做藝術的出發點是‘真’,喚‘共鳴’與否還是留給大宣員去關心吧;)。謝留評。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評論 : 謝留評。嗯,你說的有對的成分。不過你好像是並未讀過博文。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臨時上網' 的評論 :歡迎並謝謝你的評論。 同意你說的,這些“遊牧人”的精神值得尊重。並且從觀念上也完全尊重你評論中所言弗恩所顯示的那些。但問題的關鍵是,往往正是由於對那樣的‘觀念’的孤立性詮釋的固執,會妨礙真正意義上的不依附於他人的獨立。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古樹羽音' 的評論 : “AI把你畫的弗恩減肥了…”。哈哈哈,經你一說我才看出來。確實有點。在我的原畫裏弗恩的眼神裏有重重的悲傷,改不掉。AI給去掉了不少,似乎還多了堅韌。所以我更喜歡AI過的。謝謝羽音美評。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ahhhh' 的評論 : “ 你真的不了解美國。看看這個頻道裏無家可歸的是些什麽人”。謝謝你的鏈接。有空一定會詳細看看。我們這邊大城市裏也有街頭流浪者,雖然數量很少。流浪的原因好像大部分是各種癮的結果。沒聽說過會有人因為失業而流落街頭。
甫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弗恩的相貌性格特征明顯,比較容易容抓住。我對這幅也相對滿意。尤其是AI過後 ;*
紅米2019 發表評論於
看了幾篇介紹文章,有個感覺好像這部電影其實是女主演主要推動的,不知道導演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
碧螺春珍珠奶茶 發表評論於
三毛其實是個富二代官二代 我倒覺得她的生活不具典型意義 不能夠引起很多普通勞動人民的共鳴 而且最後她還選擇了自殺
碧螺春珍珠奶茶 發表評論於
很簡單 因為人是不同的 最好不要用自己的世界觀去看待別人 至少這個主角沒有吃福利
臨時上網 發表評論於
弗恩說她不是沒有家,隻是沒有房子而已。不要把弗恩的選擇與無家可歸混為一談。弗恩顯示了一種不依附於他人,不依附於以房為家的觀念,從大自然汲取力量的獨立精神。上路的人們,有的是為治愈精神的傷痛,有的是在離世前完成年輕之時的願望,沒有自憐自哀,互相鼓勵著,互相幫助著。的確,如果沒有經濟問題,他們可以有另一種生活方式。不論有沒有經濟問題,這些“遊牧人”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古樹羽音 發表評論於
AI把你畫的弗恩減肥了,是為了再次登上學院獎台吧? 哈哈哈,謝謝獨到的好文
ahhhh 發表評論於
你真的不了解美國。看看這個頻道裏無家可歸的是些什麽人:
https://www.youtube.com/user/invisiblepeopletv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畫得真好,分析得也有道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