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裏的白色羅斯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打印 (被閱讀 次)

2019年12月,乘一架迷你飛機,俯瞰萬家燈火,跨過波羅的海,來到白俄羅斯共和國首都明斯克。飛行時間一個半小時,卻有兩個小時的時差。回程時九點起飛、八點半落地,終於體驗了一把時間倒流的感覺。白俄羅斯曾先後屬於基輔羅斯、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立陶宛王國、俄羅斯帝國,基輔羅斯——或羅斯國 (拉丁語:Rusia),是一個公元882年至1240年間,以基輔為首都,由維京人奧列格建立的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東歐君主製國家 ,三個現代東斯拉夫國家 (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 的前身。白俄羅斯曆史上長期受波蘭立陶宛王國以及沙俄帝國交替統治,其文化也受到這些國家的影響,白俄語和俄語是官方語言。

明斯克已有近千年曆史,地處白俄羅斯的心髒地帶,曆來是聯係波羅的海沿岸與莫斯科、喀山等城市的貿易中心,市名意為"交易之鎮"。在13-14世紀,西歐人稱如今白俄羅斯一帶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為"白色羅斯"、其西部波羅的海異教徒為"黑色羅斯"、其東部今日烏克蘭地區的人為"紅色羅斯"。白俄羅斯官方認為,該國的正式譯名應為"白羅斯",其駐華使館曾發文稱:白羅斯有"獨立的、自由的、不屬於韃靼蒙古的桎梏"之意。 白俄羅斯,白俄羅斯,聖誕樹都是白色的,中文譯名既是音譯、也是意譯。上圖是明斯克市政廳前的雕像,主人公手握城市大門的鑰匙,腳下是城市地圖。

明斯克西北100多公裏處的新格魯多克是立陶宛大公國的第一個首都,1939年劃歸白俄羅斯,19世紀波蘭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 (Adam Mickiewicz) 出生在附近的一個莊園。左上圖是位於自由廣場的明斯克市政廳,右上圖是市政廳附近19世紀波蘭民族歌劇創始人、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和白俄羅斯作家Vincent Dunin-Marcinkievic的雕像。左下圖是20世紀白俄羅斯現代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楊卡·庫巴拉 (Ivan Lutsevich) 的立像,位於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公園,二戰前是其故居所在地。好不容易找到白俄羅斯新格魯多克文學曆史博物館,但隻有白俄語和俄語的說明,右下圖大概是一間會議室,展示一些民族服裝和織物。

曆史上白俄羅斯在沙俄與波蘭立陶宛兩大帝國夾縫中生存,宗教信仰以東正教為主,羅馬天主教堂較少,但基督教的聖誕節 (12月25日) 和東正教的聖誕節 (1月7日) 都是法定節日。明斯克的聖靈主教大教堂俗稱"白教堂",1633-1642年間建造的巴洛克風格的雙塢牆式三中殿教堂,中殿是傳統的梵蒂岡大教堂形式。大教堂最早屬於天主教方濟各會,1860年沙俄占領期間改為東正教主教座堂,1870年開設聖靈修士修道院。大教堂頂部中央是用橄欖石拚成的聖母瑪利亞聖像,她是明斯克的保護神,大門上方是希臘字母MR-THY (Mitir Theou,意為"上帝之母"),大門兩旁分別為天使長邁克爾 (Michael) 和加布裏埃爾 (Gabriel)。幾百年來,大教堂見證了明斯克城市的興衰存亡,以及這個城市的人民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而進行的英勇不屈的抗爭。

明斯克曾經是歐洲最大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城市,經曆了複雜的曆史、殘酷的戰爭和多次破壞,在二戰中幾乎夷為平地,80%的建築物被毀。除了聖靈主教大教堂之外,在老城區的自由廣場周邊還保留了幾座幾百年的老教堂。左上圖是聖彼得和帕維爾教堂,明斯克最早的東正教堂,始建於1612-1630年間,19世紀初拿破侖入侵俄羅斯期間曾作為戰地醫院之用。右上圖的教堂位於聖靈主教大教堂旁邊,也以"聖靈"冠名,始建於1636年的羅馬天主教堂,1795年改為東正教堂,1835年毀於大火,2009-2011年間重建並恢複原貌。左下圖是聖母聖名主教座堂,1710年建造的耶穌會教堂,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和尼古拉二世曾來訪過這座教堂。這些教堂在蘇統時期曾先後被關閉,另作他用。與其他東歐城市不同,這裏的東正教堂很多都是巴洛克風格建築。右下圖的洋蔥頂是抹大拉的聖瑪利亞教堂,建於1847年,正在裝修中。

與明斯克大部分白色的教堂不同,聖西蒙和赫倫那教堂是一座羅曼複興風格的紅磚教堂,俗稱"紅教堂"。1903年,大約2000名明斯克羅馬天主教徒向地方當局寫了一份請願書,要求其建立新天主教堂。當地波蘭富商和公民活動家沃依諾維奇 (Edward Woynil lowicz) 夫婦捐出財產,於1905-1910年間建造了紅教堂。這是他們為其一雙夭折的兒女建造並以兒女的名字命名,較高的尖塔是父母傷心的縮影,另外兩個尖塔則是對兒女的回憶。傳說沃依諾維奇的女兒赫倫那生前夢見了一座美麗的教堂,她醒來之後畫出了教堂的草圖,建造教堂的紅磚和瓦片都是從波蘭運來的。左下圖是教堂門外白俄羅斯版的四米半高聖喬治屠龍雕像,其中聖喬治變身白俄羅斯的傳統守護神——天使長邁克爾。聖喬治是歐洲許多城市的守護聖者,巴塞羅那高迪設計的巴特羅之家也是取材於聖喬治屠龍的傳說。

紅教堂是明斯克的羅馬天主教中心,蘇統時期被改成劇院和電影院,1990年歸還教會。沃依諾維奇是波蘭裔白俄羅斯人,1921年波蘇戰爭後根據《裏加和約》重新瓜分領土,夫妻二人被迫離開在白俄羅斯的家園,遷居波蘭。2006年,沃依諾維奇夫婦的遺骸移葬於紅教堂內。左上圖教堂山門的上方是明斯克市的標誌——被天使陪伴的聖母。紅教堂用白俄羅斯語、波蘭語、立陶宛語、拉丁語布道,本人正好趕上一個彌撒的尾聲,但不知是哪種語言,反正統統聽不懂。

白俄羅斯曆史上的許多名人都有波蘭貴族血統,比如19世紀下半葉著名女數學家索菲婭·柯瓦列夫斯卡婭 (Sofya Kovalevskaya)。她是俄羅斯皇家聖彼得堡科學院第一位女性院士、北歐第一位女性教授、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期刊女性編輯,被認為是"20世紀之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性科學家"。雖然柯瓦列夫斯卡婭出生於莫斯科,但她的父親是白俄羅斯和波蘭混血的貴族之後,母親則是德國移民後裔。除了在數學上的傑出貢獻之外,柯瓦列夫斯卡婭還積極參與19世紀晚期俄羅斯虛無主義的政治進步和女權主義運動,並出版了幾部小說和劇本。

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明斯克成立,召開一大,共有九位代表參加,選出了三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1903年該黨分裂,布爾什維克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奪取政權,後演變為蘇共。明斯克有馬、恩、列、斯大街,斯大林大街在白俄羅斯獨立後改名為"獨立大街",長達11公裏,是明斯克的中軸線和主幹道。左上圖這座綠色板房就是"一大會址",位於獨立大街31a,初看以為是幼兒園,差點錯過。1963年11月22日刺殺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凶手Lee Harvey Oswald在回美國之前在其對麵的一棟公寓大樓內住了五年。

右上圖是位於獨立廣場高七米的弗拉基米爾同誌立像,據說是蘇聯境內最高的,其身後是建於1930-1934年間建構主義風格的白俄羅斯議會大廈。這是二戰前白俄羅斯最大的公共建築,二戰德國占領期間用作蓋世太保總部,是二戰中幸存的為數不多的建築之一。左下圖是大廈旁紅教堂的"長崎鍾",1945年8月9日長崎原子彈轟炸中幸存的天使鍾的精確複製品,是2000年日本天主教徒贈送的禮物。右下圖是舊蘇維埃大廈,由於不識字,不知前麵的是啥紀念碑。1914-1915年間,明斯克是俄羅斯帝國的一戰總司令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這三個國家在20世紀建立 (還有外高加索) 和解散了蘇聯,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三國均為創始國,因此蘇聯直到解體前都是一國三席。

1991年12月,三國首腦在明斯克以西的別洛韋日森林聚會,宣布蘇聯解體,獨聯體總部位於明斯克,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獨立大街兩旁遍布高大的蘇式建築,其特點是左右對稱、主樓高聳、回廊寬緩伸展,以及簷部、牆身、勒腳的"三段式"結構,被西方戲稱為"斯大林巴洛克"風格。這些建築呈現了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令人想起那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五六十年代的帝都——"反帝必反修"。從某種意義上說,明斯克是蘇聯的活化石,有些東西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都未必能看到。俄羅斯已經私有化,但白俄羅斯仍以計劃經濟為主。圖片依次為郵政總部大樓、國家美術館、總統府、工會文化宮,沿獨立大街朝東北方向繼續直行700公裏可達莫斯科,因此明斯克被稱為"通往莫斯科之門"。

白俄羅斯國家安全部KGB大樓 (上方二圖) 是明斯克最像蘇聯的地方,1936-1940年間,超過86000白俄羅斯人遭到鎮壓,近28000白俄羅斯人在明斯克郊外被處決,差不多每個白俄羅斯人都有親戚被送到西伯利亞的古拉格。白俄羅斯是蘇聯解體後少數幾個仍保持KGB名稱的前加盟共和國之一,該國也是全世界警察比例最高及歐洲唯一保留死刑的國家。左下圖是KGB的前身"契卡"創始人捷爾仁斯基的胸像,位於大樓對麵的街心花園中。捷爾仁斯基也是出身於白俄羅斯的一個波蘭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曾虔誠地信奉上帝,然而卻選擇加入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權。

1906年捷爾仁斯基還參加了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促成了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民黨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聯合。這位"鐵費利克斯"倒在了蘇共大清洗前夜,人的命運及人性的複雜常常不可言說。右下圖是捷爾仁斯基雕像身後馬路盡頭的迪納摩體育場,已經有80多年曆史,是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足球比賽場館之一,2019年夏季舉辦了第二屆歐洲運動會的開幕式、閉幕式及田徑賽事。

明斯克的母親河——斯維斯奇河穿城而過,水禽們在冬天的河麵悠閑地滑冰。河對岸有明斯克為數不多的高樓,號稱明斯克CBD。難以想象,這麽安靜美麗的地方,70多年前曾經是血雨腥風的戰場,"戰爭與和平"是這個城市永恒的主題。1986年4月26日,距離明斯克200餘公裏的烏克蘭北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核泄漏災難,也才剛剛過去34年。

白俄羅斯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Svetlana Alexievich) 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係,因她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阿列克謝耶維奇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了大量紀實文學作品,記錄了二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等人類曆史上的重大事件。聖三一丘位於斯維斯奇河左岸,是明斯克現存最古老的片區,但那裏的房屋大都是二戰後重建的。

1941-1945年間的蘇德戰爭是二戰期間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斯大林將其命名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以區別於1812年俄法間的"衛國戰爭"。明斯克是蘇德戰爭的主戰場之一,於1941年6月28日淪陷,第一槍就在明斯克附近打響,德國占領軍殺害了大部分猶太居民。不足一千萬人口的白俄羅斯,近四分之一死於二戰,占全蘇聯死亡人數約十分之一。上方二圖是勝利公園與紀念碑,依圓弧排列的11塊不鏽鋼板飛翼表現"綻放的勝利禮花",也標誌著明斯克被占領期間的1100個悲慘的日日夜夜,飛翼上是白俄羅斯人民英勇抗擊法西斯的係列浮雕。下方二圖是紀念碑後方的明斯克衛國戰爭博物館,其這座博物館是現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飄揚著蘇聯國旗的建築,作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聯合國總部大樓前也是這麵旗幟。

衛國戰爭博物館收藏了二戰時期的14.5萬件各種曆史遺物,都是從東歐和德國的戰場上收集,以及和平時期各國大使館贈送的,其中包括27000件作戰報告、命令、日記、軍事行動記錄和士兵績效評估報告等文檔。博物館在28個展廳中陳列了8000多件展品,展室總麵積為3600平米,分為十個主題館。然而對於1939年8月23日蘇德秘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一事卻語焉不詳,白俄羅斯與鄰國立陶宛的解讀不太一樣。不管在什麽地方,戰爭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殘忍、醜惡、摧殘人性,都是百姓生靈塗炭。在《戰爭中沒有女性》中,阿列克謝耶維奇以女性視角審視了這場戰爭。在《最後的見證者》中,她則記述了戰爭幸存者們的回憶,再現了孩子眼中的戰爭真實。

左上圖的大廳中展出了飛機、大炮、坦克等各種蘇式武器實物,右上圖是頂層勝利大廳的玻璃穹頂,左下圖是為紀念美、英、蘇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70周年製作的瓷瓶,右下圖是獨立大街旁的二戰期間蘇式T-34-85坦克紀念碑。T-34型坦克是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總產量超過四萬輛。戰後蘇聯還將T-34坦克部分生產線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活躍於冷戰前期的軍事衝突中。除了永久展廳外,每年這裏都舉辦不同的臨展。例如2018年舉辦了《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2019年舉辦了《1939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影像展。

"悲痛和眼淚之島",簡稱"淚島",是斯韋斯洛奇河中心一個風景如畫的人工小島,形狀如同一滴眼淚。島上的塔碑是為紀念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中陣亡和失蹤的白俄羅斯官兵而建,也是所有在海外喪生的白俄羅斯人的紀念碑,1996年8月3日落成。在長達九年的阿富汗戰爭中,大約三萬白俄羅斯人參戰,800人左右死亡或失蹤,720人永久殘疾。這個塔碑其實是一座東正教小教堂,外形像一個扣在地上的黑色大鍾,似警鍾長鳴,教堂右前方的石穴中是一個聖母瑪利亞銅像。

教堂共有四個門,每個門前都有幾位形態和表情各異的婦女雕像,在悲傷地留著眼淚,象征那些在戰爭期間日夜守候親人歸來的母親、姐妹和妻子。771位陣亡士兵的名字刻在教堂內壁,從教堂地板拉到穹頂的鋼筋表示大地與永恒的連結。教堂內的十字架中央是一塊紅寶石,燈光從底部照亮十字架,紅色的石頭象征著耶穌基督和陣亡士兵的鮮血。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鋅皮娃娃兵》一書中,記錄了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軍官、士兵、護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們的血淚記憶,尤其是當娃娃兵們被裝到鋅皮棺材裏運回家時,母親們在墓地裏講述著兒子們的事,就好像他們還活著。

教堂附近是一個哭泣的天使雕像,他為不能拯救那些戰死的士兵而哭泣,他也為不能幫助那些雖然活著回來卻因身體和精神的傷痛而死亡的人們哭泣。1979-1988年間的這場錯誤戰爭帶給人民新的苦難,造成了阿富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平民的死亡。這場戰爭被稱為"蘇聯的越戰",也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散布在淚島的石頭上,鐫刻著蘇聯軍隊曾經作戰的阿富汗省份的名字。每年2月15日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的日子,白俄羅斯老兵及活著或死去軍人的親友都會來到淚島祭奠。

白俄羅斯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是享譽世界的蘇聯三大劇院之一,1933年5月15日首演劇目是比才的歌劇《卡門》,現在的建築於1939年首次開放,二戰後重修。劇場形狀像個生日大蛋糕,劇院正門上方裝飾著太陽神阿波羅和兩個飛天女神的雕塑,據說設計靈感來自古羅馬圓形劇場,是二戰前蘇聯結構派的典範建築。劇場的保留節目之一是白俄羅斯當代著名作曲家Dmitry Smolsky的作品《灰色傳奇》,而這座建築也被譽為"灰色傳奇"。

2014年,白俄羅斯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五大洲獎章,這是對世界文化作出貢獻者的著名獎項。在這裏聽一場歌劇唱段精選音樂會,兩個半小時的聽覺和視覺盛宴,餘音繞梁,美不勝收,在威爾弟的《茶花女》飲酒歌中結束。最後有一點不能不提:白菜價。

白俄羅斯的馬戲團藝術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後期,在此之前,許多歐洲馬戲團或表演團體前來巡回演出。左上圖的白俄羅斯國家馬戲院建於1954-1958年間,可以舉辦從水上到空中的各種雜技表演,是蘇聯第一個固定的馬戲院建築,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位於首都中心主要大街上的馬戲院。2008-2010年間,馬戲院進行了全麵翻新,成為全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馬戲院之一。其餘三圖是劇場前的雜技、動物和馬術演員雕塑。

俄羅斯文化對白俄羅斯有很深的影響,在餐館吃飯時,就聽到年輕食客高唱"卡秋莎"。30多年前讀研期間,我曾選修過俄文,但連33個西裏爾字母都統統忘光。隻記得從父母和班級老三屆同學那裏學來的幾句話:"哈拉少" (真棒)、"撕吧洗吧" (謝謝)、"打死為打你呀" (再見)、"襪子擱在鞋裏”"(星期天)。其實"俄羅斯"與"羅斯"是一個意思,羅斯人到達中國前先與蒙古人來往,而蒙古語不能以字母R打頭,就在前麵加了字母O,因此就變成了"俄羅斯"。上海人稱俄國濃菜湯為"羅宋湯"。貌似更接近原文發音,明斯克的羅宋湯十分美味。右下圖是一款用雞湯熬製的蘑菇、大麥粒奶油濃湯,蓋子是一張餅,鮮美無比。

"時光倒流"還有另一重含義,白俄羅斯有幾分像故國的改開初期。圖片是明斯克市中心街頭一個名為"團結"的1960年代雕塑,下方的"肯德基"估計是該市最大的分店。這大概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肯德基之一,這座城市的蘇維埃曆史遺跡盤旋在現代快餐店上,英雄雕塑和脆皮炸雞形成鮮明對比。不由想起80年代後期,去國前某日路過前門的帝都第一家開張不久的肯德基,門口很多人在排隊,記得是七元一份套餐。本也想去排隊嚐個鮮,但看看價格還是作罷。在明斯克最後一餐吃了肯德基,以示懷舊和補償。明斯克酒店裏的空調機、熱水器、拖鞋,華為的基站,機場路上中國援建社會保障房的大幅中文廣告牌,機場外的吉利牌出租車,機場內的白、中、英三國文字的流動時間表,處處似曾相識。甚至使用免費WIFI,都需要輸送手機號獲取驗證碼。

白俄羅斯民間文學創作十分豐富,起源於13-14世紀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和基輔羅斯文學,以歌頌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傳說、故事、神話、諺語等。白俄羅斯諺語和俗語展現了白俄羅斯人民生活的方方麵麵,尊重土地和勞動,推崇巧手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例如:"土地如母親,供我們吃、喝、穿";"五月多雨,黑麥似林";"向土地附身越低,離麵包就越近";"一天早耕種,一年早收割"。很多簡練的語句包含民間智慧,充滿人生哲理,例如:"人群合諧,麵包就多";"家裏平安,寶藏不要";"每隻狐狸都誇自己的尾巴";"作聲的是空大桶,不作聲的是滿大桶"。最後一句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白俄羅斯版。

重讀2015年12月7日阿列克謝耶維奇在瑞典文學院的主題演講《關於這場失敗的戰爭》,她這樣說到:"通往諾貝爾領獎台之路是漫長艱辛的——大約40年的時間,我講述一個又一個個體的故事,複述一個又一個我聽到的聲音。這期間,我並不是時刻都沿著這條路前行,很多時候我被人類的本性震懾甚至嚇傻了,我同時感受到快樂和厭惡。有時候我想要忘卻我聽到的事情,讓自己回到一無所知的過去。然而,我也不止一次體察到人性崇高,感動至泣。" 她說自己聽到的聲音"來自大合唱中一些傷感的旋律"。最後她說到自己有三個家庭:"白俄羅斯的土地,那裏是我父親的家鄉,那兒有我的整個人生;烏克蘭,我母親的家鄉、我出生的地方;以及俄羅斯的偉大文化,沒有它我不能想象自己。我很愛這三個家。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很難談愛。" 

日期:2020-07-04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謝謝!
全球戰略 發表評論於
謝謝詳細的介紹!看來您對白俄羅斯和蘇俄曆史很有興趣。有空歡迎欣賞愚作《蘇德戰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index/77065/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chufang' 的評論 : 謝謝來訪!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天隨人意' 的評論 : 所以說是“活化石”。
chufang 發表評論於
迪那摩足球對去過幾次中國。
天隨人意 發表評論於
白俄羅斯人眼界還停留在二戰勝利的階段中。看看城鄉各處的紀念碑博物館就知道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