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埃及行(6):伊斯蘭之城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打印 (被閱讀 次)

埃及,與其說是一個美女,不如說是一個富婆。這個富婆,從中王國開始,就被周邊各國惦記,一直到埃及獨立。在數千年的曆史征程裏,“富婆”被各色人種輪流搶掠、差不多被洗劫一空,隻留下使其富甲天下的尼羅河水無語向北流。

中國有句俗語:“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倒炕”。古埃及滅亡後把鐵蹄踐踏在埃及土地上的馬其頓人、羅馬人及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還有他們之後的法國人和英國人,都不如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是他們把伊斯蘭教永遠定格在了這塊曾經被上帝吻過的土地上。雖然法國、英國和現在的美國都在試圖以開羅為起點,對埃及進行殖民化改造,妄圖打開伊斯蘭世界的缺口,但最終還是“東風壓倒西風”,伊斯蘭教完美戰勝基督教。而在他們的首都-開羅,就有這樣一處原汁原味的伊斯蘭之城,被稱作伊斯蘭開羅,也被稱作“回教的大門”。

伊斯蘭開羅的哈桑清真寺和瑞法伊清真寺

伊斯蘭開羅

雖然很多人認為,沒有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就不會有現在的開羅,但我的想法卻有所不同。既然金字塔是連接地球和外太空最重要的通訊中心,那恩基應該會把金字塔所在地的開羅作為他的“老巢”,開羅也應該是一個像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先知亞伯拉罕故鄉的蘇美爾烏爾城那樣古老而悠久的城市。可惜,即使是這樣的城市,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的滔滔河水和天災人禍也把古跡衝刷得無影無蹤。也是這個原因,古埃及文明至今都讓考古學家一頭霧水。

不過,阿拉伯帝國征服埃及並定都“勝利”意思的開羅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阿拉伯帝國在開羅奠定的根基,今天的開羅才能成為埃及的首都、非洲第一大城和中東的政治活動中心。這個帝國的遺跡現在就分布在尼羅河東部的伊斯蘭開羅古城中。數百座高聳的清真寺尖塔,不僅讓開羅有了“千塔之城”的稱號,也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個古城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

伊斯蘭開羅

伊斯蘭開羅

因為西班牙科爾多瓦清真寺帶給我的震撼,所以我對清真寺的世界一直充滿著好奇。為了進入這個世界,我和女兒練習包頭巾就練習了好久。可是,因為頭巾裏麵沒有包裹頭發的fixing cap,我們的頭巾怎麽也固定不住。沒辦法,我們隻能像平時戴紗巾那樣,隨意把頭發包住。我們真感謝口罩,不僅在這個地獄般的首都幫我們抵禦了各種難聞的味道,也讓當地人無法看清我們的麵容。在這個伊斯蘭古城,別說我們沒看見東方人,就連西方人我們也沒看見一個。我和女兒就這樣在當地人把我們當猴子觀賞的目光中看遍了世界上最古老伊斯蘭城市之一的萬種風情。

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伊斯蘭開羅古城,憑借著統治者推行的強大信仰力量,讓這裏的清真寺成為開羅保存最完好的古跡,與周遭髒、亂、差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是亂世中的一塊淨土,那是整個開羅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首當其衝的是被很多人認為能展示阿拉伯帝國榮光的伊本·圖倫清真寺(Mosque of Ibn Tulun)。

伊本·圖倫清真寺

伊本·圖倫清真寺

在唐朝建立不久後創立的阿拉伯帝國,在地域版圖上可比唐朝牛多了。它在極盛時期疆域東起印度河,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和撒哈拉沙漠,地跨亞非歐三洲,是世界古代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

這個以伊本·圖倫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隱匿在一個居民區裏。因為找不到入口,我們繞著被圍起來的清真寺走了一大圈,這是我們第一次深入腹地,全方位接觸穆斯林的世界。看完之後,我隻能用唉聲歎氣來形容。街道狹窄,連個柏油路也沒有。行人、驢車、三輪車和機動車同在一條路上,擁擠不堪。路上汙水橫流,路旁各種垃圾遍地,還有大小便的汙穢物,空氣中彌漫著因加廉價汽油而冒出的刺鼻汽車尾氣和煙塵。雖然我們裏麵戴著醫用口罩,外麵戴著KN95,但這些異味還是能鑽入我們的鼻腔。走在滿目貧窮與肮髒的路上,感受著不知是不是好奇的異樣目光,我們的心在不停地打鼓,擔心會被打劫,也擔心會被綁架。在這個破爛的穆斯林居住地,我們怎麽也看不到阿拉伯帝國曾有的風光。

伊本·圖倫清真寺外

伊本·圖倫清真寺外

可是,在阿拉伯帝國時期建起這個清真寺的人卻不簡單。伊拉克奴隸出身的伊本·圖倫是突厥人,早年被當作禮物送給了巴格達的哈裏發,後一步一步成為管控豐饒穀倉的埃及省長,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雖然他未宣布埃及獨立,但他拒絕向哈裏發納稅稱臣,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遼闊、富庶、獨立的埃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他死後差不多40年,阿拉伯帝國重新征服了埃及,圖倫王朝被洗劫一空,隻剩下這座獻給真主禮物的大清真寺留存到今日,它螺旋狀的宣禮塔也被印在今天埃及五埃鎊的紙鈔上。

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待遇,是因為它的建造風格在埃及很少見。清真寺仿照圖倫故鄉,伊拉克的薩邁拉大清真寺(Malwiya Mosque)的風格設計建造。建造材料不是後期通用的石材,而是采用紅磚,並運用了紅磚塗抹灰泥的素淨手法。整個清真寺外層被高高的齒狀圍牆圍住,牆頭頂端裝飾著造型非常獨特的人形雉堞裏麵還有一道把拱廊包裹住的圍牆,埃及唯一呈螺旋外形的宣禮塔好似瞭望塔一般矗立在兩層圍牆之間。清真寺沒有正門,隻有19道小門分布於高牆中。這座建於公元9世紀末,造型簡單的清真寺乍看起來一點兒也不像清真寺,卻像一個堡壘。

伊本·圖倫清真寺內

伊本·圖倫清真寺內

走進“堡壘”,迎麵是極其寬敞的露天庭院,四周是裝飾華美的回廊式拱廊。這些拱廊的拱形門造型不是渾圓的,而是比較罕見的尖端形。中間是建造得非常精巧,由圓形和八角形構成的淨禮噴泉。我們被要求每人付5埃及鎊,相當於30美分買鞋套才可以自由參觀。我不知道這是伊斯蘭教的禮儀還是嫌我們的鞋髒。如果是後者,那很奇怪,整個清真寺的地麵根本不比我們的鞋幹淨。這是我們在整個埃及的清真寺中唯一要求穿鞋套之地。

穿著鞋套,我們在極大的回廊裏轉悠。這麽一個能代表伊斯蘭建築精品的清真寺居然就隻有我和女兒兩個人,我和女兒都有點兒莫名地緊張。東麵回廊5排拱廊的宏偉氣勢有些像雅典古市集。柱身雕刻著構成了伊斯蘭建築精髓的各種幾何圖案,光線好的時候建築的牆壁和地麵都會投射出美麗的光影圖案,特別漂亮。禮拜大殿也由磚砌柱子支撐,同樣雕刻著幾何圖案,四周雕刻著《古蘭經》文。

雖然這座清真寺沒有複雜的紋飾和圖案,但它卻是伊斯蘭早期建築的經典作品。它的基本建築結構成為著名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設計卡塔爾首都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最初藍本。

伊本·圖倫清真寺

哈桑和瑞法伊清真寺

如果說這個曾是圖倫王朝政治中心的清真寺還沒有讓我們震撼,那在我們用“11”路可以到達的蘇丹·哈桑清真寺(Mosque of Sultan Hassan)和瑞法伊清真寺(Al-Rifa'i Mosque),我們則感受到了伊斯蘭建築與眾不同的美。當看到它們的那一瞬,我們提心吊膽在穆斯林居住區穿街過巷的陰霾就已消散,迎接我們的是愉悅我們雙眸的伊斯蘭文明。在這裏,我們看到了西班牙科爾多瓦大清真和阿爾汗布拉宮的影子。

跟建於河邊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不同,這兩個清真寺建於廣場旁,與薩拉丁城堡遠遠相望。如果說科爾多瓦大清真和阿爾汗布拉宮從高度上和外形上還沒有吸引我們的眼球,那哈桑和瑞法伊清真寺則用跟歐洲很多著名教堂有一拚的高度和華美的造型讓我們還未接近它們時就被它們吸引,目光不由自主追隨它們的塔尖看向高遠的藍天。

哈桑清真寺

哈桑清真寺

這兩個高聳入雲,造型雄偉的清真寺,像雙生火焰一樣,排列在入口甬道的左右兩側。左側是“年老”的阿桑清真寺,右側是“年輕”的瑞法伊清真寺。甬道的盡頭是用在開羅很稀缺的綠色植物裝飾起來的庭院。雖然這個庭院沒有圖倫的大,但滿目的綠色卻讓這兩個由巨石堆砌出的清真寺充滿了生氣。

如果說我們對圖倫清真寺的開闊庭院印象深刻,那我們對哈桑和瑞法伊清真寺的印象,不管是外部還是內部,都好極了,這種好印象甚至可以跟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一比高下。不同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混血”出的科爾多瓦大清真,這兩個清真寺是“純種”的伊斯蘭風格。“年老”的距今600多年,由圖倫王朝的“徒孫”-馬穆魯克王朝的蘇丹哈桑建造,而“年輕”的由毀了馬穆魯克王朝的穆罕默德·阿裏的孫子建造。雖然兩個清真寺建造時間相隔500多年,但都折射出伊斯蘭建築的傑出成就,是真正的伊斯蘭文明之光。

哈桑清真寺內部

哈桑清真寺外部

哈桑清真寺是馬穆魯克王朝早期建築業最傑出的作品。這個王朝的創始人-馬穆魯克跟圖倫一樣都是奴隸,後被培養成職業軍人並成為雇傭軍的領頭人。這個持續了近300年的王朝厲害的地方不僅僅是接替了薩拉丁開創的的阿尤布王朝,也不僅僅是清除了西亞十字軍的法蘭克政權,更重要的是,它跟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打過一場意義非凡的一仗。在這次戰役中,蒙古大軍被全殲,這是蒙古人在曆史上第一次被對手打敗,他們西征的浪潮也就此止步,埃及就此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中心,也成為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唯一一個與威尼斯分享當時世界上最繁盛的東西貿易線路的國家。

雖然這個王朝看起來很風光,但就像王朝更替中劍鋒必出鞘一樣,由軍人建立的馬穆魯克王朝充滿血腥,暗殺最高元首蘇丹是家常便飯,哈桑就是一位。當哈桑清真寺即將竣工時,他被刺殺,年僅26歲,他的衣冠塚就在清真寺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蘇丹們深知自己明日不多,於是大肆扶植宗教建築,使這一時代成為埃及伊斯蘭藝術的巔峰時代。

哈桑清真寺外部

哈桑清真寺外部

整個清真寺依照象征永恒的十字形設計而成,嚴格對稱,大門以青銅鑄成,又用大馬士革金屬工藝品鑲邊。門的上方是登峰造極的蜂巢式複雜磚雕,這種獨一無二的裝飾遍布阿桑清真寺的角角落落。走上台階,脫鞋而入,一座高聳的中空穹頂呈現在眼前,穹頂的周圍安裝了8扇彩色玻璃窗。這個近8千平方米建築麵積的清真寺內部不是重點,亮點在寺外。

與圖倫清真寺兼有政治中心功能不同,哈桑清真寺是多功能的。除了清真寺和哈桑衣冠塚外,還有神學院和兩個宣禮塔。其中一個宣禮塔相當於30層樓高,是開羅最高的宣禮塔。當年拿破侖攻打埃及的時候,這個宣禮塔上被架滿了槍支彈藥,用以轟炸對麵的薩拉丁城堡。神學院是這個清真寺的重頭戲,由一個內院和四個講堂組成的它正是在寺外。

哈桑清真寺外部

哈桑清真寺外部

哈桑清真寺外部

內院正中是一個八邊形屋簷的圓穹頂小涼亭,亭內是淋浴用的大水池。由各色大理石建造

而成的四座拱形大廳,以八角亭為交叉點,呈十字形排列,形成四座講堂,分別講授“四大教法學派”的一個法學主張。四座拱形大廳中的拱門造型,像極了科爾多瓦清真寺的。隻是這裏的顏色偏暗,而科爾多瓦的是紅白顏色,從而對我們的視覺更容易產生衝擊。

這四個講堂中,有的簡樸,有的華麗。正對著宣禮塔的禮堂牆壁全部用多彩的大理石拚出,穹頂有幾何形狀的玻璃窗,大廳內吊掛著繪有阿拉伯銘文的電燈,非常漂亮、養眼。這裏還有一個麵向麥加方向的拱形大廳,壁龕也由不同顏色的大理石鑲嵌而成。不同於“養眼”的禮堂,這個禮堂有一個白色的誦經台,還有無數玻璃吊燈優雅地拖著長長的吊繩從頂棚垂下,似在讓法學主張傳播久遠。

哈桑清真寺外部

哈桑清真寺外部

雖然阿桑清真寺被稱為開羅最美的清真寺,但在我們的眼中,延承了馬穆魯克時代建築風格的瑞法伊清真寺才是最美的,它比阿桑清真寺巧奪天工得多,也奢華得多。

相比於我們在圖倫清真寺的孤孤單單,哈桑清真寺的零星遊人陪伴,瑞法伊清真寺簡直可以用“熱鬧”來形容。這裏不僅有很多穆斯林信徒,還有成批的穆斯林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參觀,當然我和女兒還是僅有的兩個非穆斯林。

瑞法伊清真寺

瑞法伊清真寺

瑞法伊清真寺前的庭院

當我們的前腳剛踏進這個清真寺,我們就不禁對空空如也,卻色彩斑斕的祈禱大廳發出嘖嘖讚歎聲。由44大巨石柱撐起的高大穹頂一點兒也不遜色於歐洲著名的教堂,每個石柱上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一個個燈線從穹頂中垂下,像從空中飄下的絲線。牆壁上的豔麗浮雕和五彩窗戶,以及展現複雜雕工技巧的門窗,還有由馬賽克拚成的各種幾何圖形、伊斯蘭圖騰、花草圖案和阿拉伯銘文等,在以綠色為基調的清真寺內,構成了一幅紛繁多樣的伊斯蘭美學圖。

如果此時有祈禱聲,我們會因這個建築的聲學效果而覺得那些祈禱文更悠揚、更悅耳。如果坐在地毯上,我們會感覺涼風在建築裏麵吹過,這是阿拉伯建築中的風井效應。融合了多種伊斯蘭風格,耗時43多年建成的瑞法伊清真寺真是伊斯蘭文明的一個縮影。

瑞法伊清真寺

瑞法伊清真寺

埃及末代國王

巴列維國王墓

“年輕”的瑞法伊清真寺如此富麗堂皇和與眾不同並不稀奇,因為這裏是皇室清真寺,同時也是當時埃及的統治者和他母親及的行宮。埃及末代國王不僅生前住在這裏,死後也被安葬在這裏。奇怪的是,流亡埃及的前伊朗國王巴列維也被葬在了這裏。說怪也不怪,畢竟他的第一人妻子是埃及末代國王的親妹妹。墓室所用材質都是伊朗青玉,一看就價格不菲。

隨著這位埃及末代國王的離世,埃及也就結束了數千年的帝製,走向共和,但由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帶來的信仰及催生出的穆斯林文明卻永久留在了這塊土地上。而這塊土地上的伊斯蘭開羅,憑借著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穆斯林居住地,延續了兩個帝國的“血脈”,使其成為伊斯蘭露天博物院。可這塊穆斯林居住地,再也見不到帝國的榮光,到處呈現著貧窮、落後與肮髒的景象。這是誰之過?這是誰之錯?如果鳥飛了,枝頭會心疼;如果葉落了,大樹會心疼;如果雲散了,天空會心疼,那今天的伊斯蘭開羅,誰會心疼呢?

瑞法伊清真寺

瑞法伊清真寺

瑞法伊清真寺

 

 
lily0824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何仙姑' 的評論 : 沒錯。“純種”的可以讓我們更集中精力欣賞伊斯蘭建築的美。
何仙姑 發表評論於
讚!我還是更喜歡“純種”的哈桑清真寺。
你們很聰明把自己包裹起來,革命之後沒有了遊客,確實不是很安全。
lily0824 發表評論於
回複 'aquamarine' 的評論 : 謝謝你的建議。我們這樣嚐試過,但呼吸比較費力。
lily0824 發表評論於
回複 'cowwoman' 的評論 : 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的。謝謝你。
aquamarine 發表評論於
應該KN95戴裏麵,外麵戴醫用。疫情開始的時候,美國醫護口罩不夠用,都是這麽帶
cowwoman 發表評論於
好奇你什麽有這麽豐富的曆史知識?敘述的還特別生動詳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