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王宮的中國風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打印 (被閱讀 次)

 

 

寧芬堡宮Nymphenburg, 是一座位於慕尼黑西部的近代巴伐利亞王宮,又被稱為夏宮。我們在2017年夏天曾前去參觀。

 

關於這座宮殿的來曆,有著一個既直男,又豪門的故事。

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後,西歐的宗教矛盾激化。到了1618年,終於爆發了席卷全歐的宗教及爭霸戰爭 - “三十年戰爭。巴伐利亞是天主教的重鎮;在它的牽頭組織下,德意誌其它信奉天主教的諸候一起,組成了天主教聯盟,向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德意誌諸候開戰。戰事愈演愈烈。到後來,信奉新教的瑞典、荷蘭,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等也加入戰團。戰爭打了三十年,兩敗俱傷,被迫簽訂和約,承認對方的存在,並劃分勢力範圍。戰後,德意誌一片頹垣斷壁。諸侯們各自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就在這個時候,本文的男主角 - 菲迪南公爵,就要登場了。

三十年戰爭後,巴伐利亞百廢待興。菲迪南的老爹讓他去天主教國家找一個公主來做媳婦。菲迪南選擇了來自意大利的薩伏依公主來作老婆。對意大利公主來說,巴伐利亞相當於山的另一邊的荒涼國度,了無生趣;但對於這場政治聯姻,她又必須無條件接受。因此隻得不情不願地來到慕尼黑,與菲迪南結婚。

婚後的頭九年,意大利公主沒有生下孩子,這讓菲迪南公爵家族非常著急。沒有孩子,就意味著沒有繼續人。而且歐洲王室實行一夫一妻製,隻有正室生下的孩子才能有繼承權,情婦或者小三生的孩子則不會被承認,也不會有繼承權。(歐洲王朝更替的頭號原因是因為前朝的末代君主絕嗣)。

第十年,意大利公主終於為菲迪南公爵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菲迪南公爵很高興,把慕尼黑西郊的一大片地送給意大利公主。意大利公主從家鄉請來了幾位建築師來蓋房子、建花園。經過祖孫三代人的建設,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 - 寧芬堡宮就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寧芬堡宮借鑒了法國凡爾賽宮的設計。它有若幹棟巴洛克風格的宮殿,長廊,人工湖,庭院,花園,噴泉等等,美侖美奐。每年夏天,巴伐利亞王室都會搬來這裏居住、辦工;因此寧芬堡宮又被稱為夏宮。

 

 

在一片歐式風格的建築和花園中,我們卻在寧芳堡宮西部的湖邊發現了一座風格迥異的亭子。這座涼亭名叫Pagodenburg, 中文翻譯為寶塔亭子。它的名字源於18世紀流行的中國風的室內裝飾。

 

一樓的大廳裝飾有白色和藍色調,讓人聯想到中國瓷器的色彩,天花板上則繪有異國情調的裝飾品。

 

 

其中最吸引我的裝飾畫是這幅道士煉丹圖。頂端是一個太陽神,下麵兩隻仙鶴站在帷幕上,最下方是一位露出肚皮的道士(或者是神仙)在搖扇煉丹。人物造型頗有喜感。

 

還有這幅,滿清猛男抬轎圖。底下是兩位頭戴官帽(頂戴花翎)的肌肉裸男,抬著一座胡床(或者是轎子),上麵安坐著一位露出肚皮的神仙。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清朝男人柔弱甚至是病夫式的形象不同,這裏的兩位抬轎的清朝男人是全身肌肉的猛男。

 

二樓則被稱為中國沙龍,應該是一間休閑用的茶室。旁邊的壁畫則比較寫實地反映了清朝中期的風土人情。

與清宮劇或者很多反映清朝的影視作品不同,畫中男人的辮子不是陰陽頭,而是符合清朝中期男子形像的金錢鼠尾

畫中似乎反應出清朝大戶人家的生活。

寶塔宮內奇特的中國風造型引起了我的興趣。好奇心驅使我去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據資料顯示,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的流行與近代早期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關。

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有大量的歐洲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教,有部分傳教士回到歐洲,並將中國的各種文化、經典等帶到歐洲。經由不斷的紀錄與報導,他們更正傳統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改變中國在歐洲的形象,十八世紀的中華帝國以最理想的形式與形象被介紹到歐洲,是具有高度文化與高度文明的大帝國。

其中較為經典的事情發生在1700年的法國。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裏舉行盛大的舞會時曾身穿中國式服裝,坐在一頂中國式八抬大轎裏出場,使得全場頓時發出一片驚歎聲。由於法國王室引領著當時歐洲上層社會的時尚潮流,因此這股中國風尚很快就流行在整個歐洲社會中,並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麵,如日用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受中國風影響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式園林亦在歐洲各國王室流行。歐洲的中國風尚在18世紀中葉時達到頂峰,直到19世紀後才消退。

這股風潮也在德意式各邦國的宮廷中發展與傳播開來。他們設計建造中國式建築、園林,貼上中式風格的壁紙,擺放瓷器、繪畫等。寧芬堡宮中的寶塔亭子就是其中一個中國風的產物。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歐洲對於東方的認知多半是從他人敘述或者遊記等了解,進而想像出來的東方色彩,因此許多器物及繪畫會同時出現波斯、中國、印度、日本及南洋的圖像元素,還有些不像東方又不像西方的服裝與轎子,以及怪異的寺廟。

除了王宮外,慕尼黑的其他地方也有中國風的建築物。例如在十八世紀未建成的向市民開放的英國公園(Englischer Garden)內的中國塔(Chinesische Turm)

灣區金頭腦 發表評論於
謝謝大家的評論和補充
chinomango 發表評論於
是洋人按照他們的想象化的中國猛男,與教堂?裏的頁沒啥不同。看過一些洋人想象的中國文化,挺搞笑的。
xin_li_xin 發表評論於
當年,慕尼黑我的老友帶我去過,細細地轉了。如果沒有記錯,中國領事館就在這邊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