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 移動的車,飄逸的詩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 曉霜
打印 (被閱讀 次)

 曼哈頓的阮老師 相約曉霜 

 

 紐約市地鐵一景

  

 

一、 地下軌道

 

110多歲的紐約市地鐵是地球上曆史最悠久的都市公交係統之一。據說它也是西半球和西方世界乘客量最高的地鐵。盡管設備和部件在不停地更新, 老齡化還是處處顯露出來。與國內的新式摩登、科技超上的地下軌道相比較,確實有天壤之別。不過想一想,一個多世紀前,在缺少高精尖技術的條件下, 能夠構想、設計和建造出暢通的地下交通體係,實為神跡驚奇,令人高讚不已。

 

百年之後的今天,地鐵仍然是紐約市最可靠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高峰期,又快又準時 – 當然前提是在沒有任何意外故障的情況下。正是由於快速守時,紐約(特別是曼哈頓)的富有人和時髦人與其它階層的人一樣都會乘坐地鐵。車廂裏人人平等,這令不少外州人難以思議。因為在美國大部分的城市,地鐵和公交車往往是窮人的交通手段。

 

 紐約市地鐵一景

 

基於疫情的原因,地鐵的乘客量從COVID-19前的平均工作日的550萬下降為不到50萬。紐約市和紐約州都麵臨著艱辛的經濟挑戰。

 

自從20多年前從紐約市其它的borough(郡)搬到曼哈頓島上後,每年坐地鐵的次數可算是屈指可數。小島上的一切都格外的方便,“11路”(雙腿)取代了地鐵,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步行把更多的大都市景色和新奇引進了視野,它也成為唯一的身體鍛煉。

 

今年到目前為止,一次地鐵都還沒有坐過,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大概也不會有希望了。當失去不太在乎的東西的時候,懷念之心反而會時時湧現。還是挺留戀那吭哧作響、在老式的軌道上移動行進的地鐵,有的時候也思念那些衣著迥異的各種族、各階級和各年齡的陌生乘客。

 

二、地鐵廣告

 

紐約市的多種民族和多元文化也充分地體現在地鐵中,時常是反映在車廂內壁張貼的廣告上。大部分的商業宣傳顯得有些簡陋粗糙,不象都市的其它設計和產品那樣新穎別致、引人注目;而是更與它上了年紀的地下交通係統相吻相合。然而廣告種類卻是無所不有: 從美容整形到衛生健身,從離婚官司到移民谘詢,從物品推銷到飛行旅遊,從英文補習到升學求職,從政府信息到安全事項。。。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還總是以多種語言的方式與乘客見麵,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上添加影響。

 

紐約市地鐵一景

 

在各式各樣的商業廣告中,有時也參夾著少有的 “陽春白雪”之作。例如,中小學生繪畫比賽的優秀作品 (經常是以交通地鐵為主題) -- 想像超絕,色彩非凡;還有一個特別的詩歌專欄項目,炫耀世界各國文人的精選詩作,先後展示過不同風格的經典:有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詩句,也有上個世紀後期國內大學生所熟知追崇的北島的朦朧詩;有美國多種族裔詩人發表的詩歌片段,也有其它國家不同年代詩人的韻文。

 

這個獨特的詩歌專欄的名字別具詩意: Poetry in Motion (流動的詩)。它是Poetry Society of America (美國詩歌協會)與MTA New York City Transit (紐約市都市交通管理局) 聯合創新推出的項目,旨意是把詩歌詩文帶給每日乘坐公交車和地鐵的大眾百姓。它誕生於1992年,是我來紐約市工作的第二年。

 

 

三、流動的詩

 

那年,乘坐地鐵時,忽然發現車廂內壁上掛貼的廣告中有了一道新的風景線:一張簡單樸素,與眾不同的作品,不大的篇幅上有10幾行詩。那就是流動的詩的出道,它也是美國的新生兒。很榮幸在那個平常普通的場所,親眼目睹了非凡的曆史一刻。後來聽說這個詩歌項目也發展到了美國其它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係統中。

 

流動的詩並不是很頻繁地更換作品,每次它的新選詩歌上展時都會令人精神抖擻。身體隨車晃動,眼睛隨詩行移;一邊欣賞詩句,一邊了解不同的詩人。路上的行程時間仿佛也縮短了好多。

 

回想起來,對地鐵的最大懷念恐怕就是流動的詩項目。因為它與自身體驗有著特殊的牽連,更象是姻緣吧!它曾經帶來過巨大的驚異和喚醒,無意之間把大洋兩岸不同的生活經曆緊緊地銜接連貫起來。

 

在流動的詩誕生的那年,一天下班坐地鐵回家,車上人擠人擁,使人有點心煩意亂。車頭開出曼哈頓,車廂從地底下冒出來,行馳在高於地麵的半空中。過了一個稍大的站台後,多了點挪動空間,也騰出了幾個空位子。坐下來後,正想閉眼的時候,視線落到了麵對著的車箱內璧貼掛的一張英文 “廣告” 上。那是流動的詩呈獻出的一篇精甄節選,讀起來又熟悉又親切。心跳加急,飛回到了國內學生年代的純真時光。那是來美國多年後第一次一字一字、反反複複地默默吟詠一首英文詩歌,那麽淋漓盡致,刹那間生活也變的那麽奢侈豪華。來紐約後的忙碌使得輕鬆無慮、沾文覽詩的大學“小資”時代退化到了無限的遙遙紀元,好似前世之生,言詞難喻。

 

那驚醒心靈的詩篇出自愛爾蘭詩人 William Butler Yeats (葉芝)。他是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文人之一,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品在英語世界中廣為賞閱傳詠。這些細節自然都是在來美國以後才知道的。葉芝的那篇詩文是流動的詩首期特選的4部詩歌中的一首。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大學4年同窗室友、多才多藝的XYZ的一篇短文。那是她3年前的寫作,剛好是講敘上麵故事的前前後後。的確是自己欲想表達的經曆,不過她的描述更加得清晰簡潔,親切感人,也無比地動靈觸魂。她還特意創作了一幅純潔的圖畫來陪伴優美的文章。

 

下麵是她的短文《同學往事 - 當你老了》和插畫。

 

老同學XYZ的畫 (照片由家提供)

 

隻需要在XYZ的記憶中和篇文裏做一個小小的更改: 實際上,是在我離京赴美收拾行李的時候,她老遠騎車來到家裏,親手送給我那寓意深長、價值永恒的心意禮物。從此隨我一道在大洋彼岸顛簸過活。

 

《同學往事 - 當你老了》By XYZ
 
上個世紀80年代,受農改委的委托,全班到湖北洪湖地區做農村調查,作為我們的畢業實習。記得是早春時節,同學三五人一組,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戶一戶去農家訪談。很美好的一段記憶。入夜,我和R同學同住一屋。我們在農舍的昏黃的煤油燈下,一起讀書聊天。我給R同學讀葉芝的詩《當你老了》。R同學很喜歡,我就手抄了一份送給她。
 
後來畢業了,各自開始了最忙碌的那段青年到中年的人生之旅,就斷了聯係。26年以後,我們在美國又接上了頭。第一次通電話,她告訴我,那首手抄的葉芝的詩她一直保存在身旁,從中國到美國,搬了多少次家,丟了多少東西,可是這一頁紙一直保留著。
 
老同學XYZ的手抄詩(照片由作者提供)
 
有一天,她在紐約地鐵車廂壁上讀到一首英文詩,恍然意識到那就是我們年少時一起讀過的那首《當你老了》的英文原詩。茫茫人海中,她的眼淚就流了出來。
 
都說詩是不可譯的。可是我們兩個都更喜歡中文的《當你老了》。我想,是一種特定的氛圍,特定的時空,有一種特定的情緒融入了這首中譯詩。
 
《當你老了》有多種譯本,其實冰心先生的也不錯,還是最喜歡袁可嘉先生的。

 

當你老了 

—— 袁可嘉譯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隻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淒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WHEN YOU ARE OLD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文中部分照片來自網絡

紐約地鐵資料來源:

1)https://www.nyu.edu/about/news-publications/news/2020/july/RudinReportSeesToughChallengesAhead.html

2)https://www.nyu.edu/about/news-publications/news/2020/july/RudinReportSeesToughChallengesAhead.html
 

 

閱讀作者的其他文章:

1)此時此刻,曼哈頓更是我的家

2)紐約市,那些鮮為人知的事

3)“苟延殘喘”的曼哈頓

 

 

 

 

 

 

 

相約曉霜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夢遙2016' 的評論 : 沒有明白您的留言。
夢遙2016 發表評論於
看到愛爾蘭的悲劇,想到是中國未來的結局,如果現在不覺醒!
夢遙2016 發表評論於
愛爾蘭文化屬於農業文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