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母親在一起的日子 (34 - 剛到北大荒 )

母親說, 我和你爹爹經曆的事, 能寫成厚厚的一本書
打印 (被閱讀 次)

    由龍口乘船到大連,然後坐上北上的火車,不記得倒了幾次車。經過四五天的顛簸,到了農場的邊界——迎春火車站。那時候還沒有可以乘坐的公交大巴,更談不上私家車。還是大姐夫給聯係了分場去迎春交公糧的大貨車。父母親坐進了駕駛室,我們爬上了高高的敞篷的解放牌汽車。

    汽車沒有載貨,有一塊大帆布放在車板上,我們就坐在帆布上。汽車行駛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叮咣叮咣”地前行。我們的身體也隨著劇烈地左右上下顛動,有時候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我們並沒覺得遭罪,因為坐的是不用花路費的汽車。

    藍藍的天空上麵,飄著幾朵白雲。半下午的太陽放射著不太耀眼的光芒,照得大地和還沒發芽長葉的樹林一片金黃。飛馳奔跑的汽車後麵,緊跟著像冒煙似的飛揚塵土。望著道路兩旁一片片灑滿陽光的茂密樹林,樹下鋪著厚厚的枯枝爛葉,還有叢生的雜草灌木,我心中頓生欣喜,高興地跟身邊的二弟說:“這個地方有的是柴禾燒啊!在這裏再也不用發愁做不熟飯了!”

    剛到北大荒的那段時間,家裏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還給大姐二姐家增添了很多麻煩和負擔。父母親和弟弟們住在大姐家路東麵的一個半廢棄的草房裏。白天我跟母親在家裏做活兒,晚上去大姐家,跟外甥女擠在後屋的小炕上睡覺。那時外甥女已經上三四年級了。

    那時候覺得處處新奇也好別扭!不說別的,我們和母親連說話也不會了呀!

    “恁吃飯吧。”“不對,是您吃飯吧。或者你吃飯吧。”大姐糾正著。“浮台不愛冒煙兒了。”母親指著房頂上說。“那不叫浮台,叫煙囪。”“咱揍什麽飯?”母親問大姐。“揍什麽揍啊,是做飯。”大姐哭笑不得。“恁給望望,哪麽多隆啊?”母親把大姐夫給問懵了。我用山東普通話翻譯:“鬥(就)是叫你看看,怎麽辦?”

    母親照看她三歲的外孫子。母親指著玻璃瓶子對外孫子說:“把那個玻璃棒子喊過來。”“姥姥,那是亭(瓶)子,不是棒子。是拿,不是喊。”母親就是這樣一點兒一點兒地被糾正著。我雖然有點兒普通話的底子,但也得慢慢琢磨著是平舌音還是卷舌音,也常常被人家糾正:“你等子哈,俺給恁鉸開。”“我們這裏說是剪開,不是鉸開。”哈哈哈!

    母親還常常與外孫們互相攻擊:“夜來何日恁媽打夜班啦?”外孫說:“那是昨天晚上,昨晚昨晚。”姥姥也會對付:“昨晚昨晚,恁都坐到碗上啦!哈哈哈!”

    真難為情,喂雞吃食時雞都聽不懂山東話,“嘍嘍嘍嘍嘍······”雞都不過來。大姐夫過來一喊:“咕咕咕咕咕·······”雞都呼呼啦啦地跑過來了。母親悄悄對我說:“他們怎麽能叫雞姑姑?”哈哈哈! 真逗死人了!

    因為當時老家的房子沒敢賣,父母親怕萬一在東北待不下去,還想有個退路。還有蓋新房借的錢也沒有還上。哥哥去大興安嶺那邊幹活去了,但他沒有往家裏拿過錢。我和二弟沒有戶口,人家也不讓幹活兒。母親說:“咱就這麽空著手窮溜溜地來了,不能給為家庭出了力的兩個大閨女填補點什麽,臉上沒有光啊!”

    但是,當我看到北大荒這黑得冒油,種啥長啥的土地,漫山遍野的柴草,還有地裏能撿到的玉米、豆子,我堅信隻要勤快,在這裏肯定會有好日子過的。我和母親都想,隻要玉米麵大碴子斷不了,就比老家強。何況等都落上戶口以後,按人配給的白麵還比粗糧多呢!

    看好這片肥沃的黑土地,別說那是國營農場,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就是在農村沒有戶口,也沒有讓你幹活兒掙點兒錢的地方。唯一能解決戶口問題的辦法,就是趕快找個對象,落上戶口。遷移戶口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投夫生活”。

    找對象這件事,哪是一下子能解決的啊!人生地不熟的,根本不具備自由戀愛的條件,隻能等著別人給介紹。大姐還經常吹風:“告訴你哈,好的人家都自己找了,隻有那些瘸的瞎的找不著對象的,有可能找你。到時候你可別挑三揀四的。”我心裏想,真是落不上戶,那就隻能回老家了。

    那些日子,幸好我還會裁縫,還能幫別人做點針線活兒。要不一個年紀輕輕的勞動力,在這窮兮兮的家裏待著,吃著別人賜給的閑飯,還不得把我給鬱悶死啊!雖然那時在農場做裁縫活兒是不能收錢的,但是哪有讓我白做的。人家不是讓從糧本上買袋白麵買袋玉米碴子,就是給點兒什麽東西。這在那個時候也是管點兒用的。

清香的書 發表評論於
謝謝大家! 陪我一起回憶過去了的事情
高斯曼 發表評論於
我要從頭讀起,喜歡這樣的回憶錄,寫的好!
我下鄉的地方,老鄉在冬季農閑時都是去北大荒用花布換糧食背回來,買不起火車票,坐一段就被趕下車,再搭車,再被趕下去,有時扒裝煤的貨車回來,一進村嚇大家一跳,小孩子說有鬼來了。想起來那時真是窮的吃不飽呀。
謝謝分享,一定認真拜讀!
終於注冊成功 發表評論於
期待您的更新,那時候的人真的太難了,我媽媽應該跟您的年紀挺接近的,我看她這輩子都沒去哪裏旅遊,就叫她趁著腿腳還利索去一些自己想看看的城市,她總念叨現在這樣不用上山砍柴下地種田,不愁吃穿就已經很滿足了。
林向田 發表評論於
到了一九七五年,在沒有大天災的情況下還要逃離“生我養我”的家鄉!可見在毛的時代農村有多窮,農民有多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