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民族作出重大貢獻的漢武帝

打印 (被閱讀 次)

漢武帝

為中華民族作出重大貢獻的漢武帝

                         卜一

    中國曆史上雄才大略、有作為的君主可數: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唐/周武則天、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 另外,孔子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巨大。但愚見認為,為中國做出最大貢獻,而又最多彩多姿的,首推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做了四件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事:(一)拓展、底定中華民族疆域,融合、整合各民族;(二)確定中國的中樞思想——儒家;(三) 首通絲路,開啟中西交流;(四)晚年下詔罪己,承認錯誤,安排後繼高瞻遠慮,穩定長治久安。

母親再醮而生武帝

    中國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母親大多均非出自當世豪族、名門,而出身卑微,經曆坎坷。 也正如此,培養出其本人與兒子堅毅不拔、努力奮進的精神。 漢武帝的外祖母臧兒是漢初開國異姓王燕王臧荼的孫女。因後來臧荼反漢,劉邦親自征伐,臧荼被捕殺,家族淪為平民,生活坎坷奔波。 臧兒先嫁給槐裏的王仲為妻,生了一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其中長女就是王娡。 王仲死後,臧兒又改嫁給長陵田氏,生了兩個兒子: 田蚡、田勝。 田蚡後任太尉和丞相。 王娡最初嫁給農民金王孫,生一女。 臧兒為王算命,當貴不可言。 臧兒遂決定教王離婚。 後托人把王娡送進太子劉啟(後為景帝)宮中,得到寵幸,被封為「美人」(皇後之下的第五等級嬪妃、兩千石),先生三女。 劉啟即位後次年又生劉徹。 劉徹自幼聰明伶俐,頗受漢景帝喜愛 ,四歲被立為膠東王。

漢陽陵出土的漢景帝畫像

漢景帝皇後、漢武帝母親——王娡

漢陽陵——漢景帝與皇後王娡之墓

得館陶長公主之助被為太子

    景帝原來的太子劉榮為皇後粟姬之子。 粟姬為景帝連生三子,深得寵幸。 景帝廢薄皇後,立粟姬為後,粟姬持寵而嬌,目中無人。 景帝之姐館陶長公主希能將女兒陳阿嬌嫁給太子劉榮,但遭到皇後粟姬拒絕。 館陶長公主懷恨,遂聯合王美人與皇後粟姬鬥爭。館陶長公主與王美人商定,將其女兒陳阿嬌許配給劉徹。 劉徹很高興,作「金屋藏嬌」之承諾。最後景帝廢皇後粟姬與太子劉榮。 劉徹七歲被立為太子,王美人被立為皇後,陳阿嬌成為太子妃。   

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

    公元前140年,漢景帝駕崩,劉徹即皇帝位。 當時西漢開國已62年,經過高祖定天下,其後惠帝、呂後蕭規曹隨,特別是「文景之治」休養生息,使經濟得到高度的發展,社會繁榮昌盛, 提供武帝大有作為的客觀條件。 劉徹即位時正值英年有為,卓有才幹、頗具膽識、勇於進取,從組織、思想、經濟、政治、外交、軍事各方麵著手改進。 在位54年,建樹非凡。 史學家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毛澤東推崇他與秦始皇相提並論!    

    我國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 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 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麵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

尊封外戚

    武帝即位後,尊母親為太後;外祖母被封為平原君,封邑德州縣, 她活到武帝就位後五年才去世。 陳阿嬌被立為皇後;三個舅舅封侯;舅舅田蚡為武安侯、太尉,後為宰相。 武帝的三個同父同母的姐姐:平陽公主、南宮公主、隆慮公主都十分顯貴。他又找到流落民間的同母異父姐姐金氏,迎入長樂宮見太後。 母女二人相抱大哭。 武帝奉酒上壽、獻錢千萬、賜大姐湯沐邑、奴婢甲第、封修成君。

陳阿嬌

田蚡

總攬財政

    武帝統一貨幣,由朝廷鑄錢(五銖錢);鹽、鐵、酒采行專賣;算緡錢征收資產稅;推行均輸政策(貨暢其流)和平準政策(平衡物價)。 他又重視農業:修建水利工程以利農田灌溉;提倡新式耕種技術增加農業生產。 在理財方麵,武帝重用桑弘羊(洛陽商人之子,從小利害分明、精於盤算,13歲為侍中)整頓財政、增加政府收入。

桑弘羊

加強中央集權

    有鑒於漢初郡國製形成分封諸王在地方勢力強大,並引起七國之亂,武帝推行推恩分封,消弱諸王勢力,並打擊豪富,得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社會安定。

底定中國一統思想中樞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天人三策》:談論天命與人事,謂皇權出於天命,必須興禮樂教化,這些乃是夏、商、周三代得以鞏固的原因統一為國家之根本,首先必需統一思想,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公孫弘、田蚡提議在長安設太學,各郡國興辦地方學校,以儒家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教程。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思想中樞——儒教。 這與羅馬君士旦丁一世大帝在公元第四世紀初采納基督教,使其成為西方思想中樞,是相似的。

董仲舒

宮闈與外戚

陳阿嬌

    武帝的第一個皇後是陳阿嬌,她是景帝姐劉嫖之女,武帝的表姐。 小時就被指配為膠東王妃(金屋藏嬌典故);後為太子妃、皇後,擅寵十幾年。 其母館陶長公主因為武帝被立為太子幫助很大,時常在武帝麵前居功要索,阿嬌更是持寵驕縱,逐漸引起武帝厭惡。 阿嬌無子,武帝寵遇漸多,衛子夫出現、得寵,阿嬌最終被廢。

衛子夫

    衛子夫的母親衛原為平陽侯曹壽家僮,或為妾。 衛子夫年少時就被送往平陽侯家學習歌舞,遂為平陽侯府謳者(歌女) 。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春三月,武帝去霸上祭祀先祖,祈福除災, 歸途中來到長姐平陽公主侯府。 平陽公主開筵,侯府歌女上堂獻唱,衛子夫在其中,武帝矚目。 繼而, 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更衣室或廁所)中,得幸。 武帝賜了平陽公主黃金千金。 平陽公主因此奏請將子夫送入宮中,武帝欣然答應。 臨別上車之時,衛子夫麵有愁容,平陽公主親撫著衛子夫的背說: 「他日若貴寵幸得意,願勿忘我! 」

    但衛子夫進宮一年未得見幸,遂請求淘汰出宮。 最後由武帝檢定,憶起尚衣軒中之事,遂留下得寵。 一連生三女一男。 武帝29歲得子劉據,大喜,遂立衛子夫為皇後。 衛氏得以顯赫,立功,特別是出了三個對中國曆史做出巨大貢獻的名臣、武將: 衛青、霍去病、霍光。     

    衛子夫做了38年皇後。 晚年失寵, 後因其在巫蠱事變中支持太子起兵誅殺江充、謀反,被漢武帝下令收繳了皇後印,衛子夫絕望自縊而死。

連續劇裏的衛子夫

李夫人

    李延年解音律、善歌舞,作新曲: 「北方有佳人,- - -,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 武帝遂召其妹進宮,得寵,封李夫人。 生一子,封昌邑王。 早死,臨死時,不願讓武帝見其憔悴麵容,留給武帝美好的回憶,以保護家人。 至今,李夫人墓猶在武帝茂陵旁。 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攻克西域輪台、大宛。 後因巫蠱事件,家人及親人丞相劉屈犛被殺,李走投無路,乃投降匈奴,後被殺。

尹夫人、邢夫人

    李夫人死後,武帝鬱鬱寡歡,後來總算得到尹、邢二夫人,聊慰寂寞。 尹、邢二夫人同時得寵,但兩人不得相見。 尹夫人哀求武帝,欲一見邢夫人。 漢武帝隨便找了個妃子,讓她盛裝來見尹夫人。 尹夫人一見,就說絕對不是。 後來又來了一群嬪妃,尹夫人看到其中一個,認為乃是邢夫人,果然就是。 尹夫人有眼識人,自歎不如。

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原為河間(今屬河北省)奇女子,召見,封婕妤,住鉤弋宮,稱弋鉤夫人。 生一子,弗陵(後為漢昭帝)。 一天夜裏,武帝無緣無故殺了鉤弋夫人。 世間乃傳言:「既愛其子,何害其母。 」武帝聽到後,說: 「他們哪裏懂得這朝廷大事,大凡幼主在位,母後年輕,不免驕淫亂政,我這樣做,乃是根絕後患。 」

開土拓疆、民族融合

平定東甌、閩越

    越王勾踐後裔遷往如今浙江南部及福建。 秦代設閩中郡,漢初封東歐(今浙江南部甌江流域)和閩越(今福建),由郡縣變為藩屬,成為獨立狀態。 吳楚七國之亂,吳王濞亡命東甌,被殺。 其子逃到閩越,煽動閩越攻擊東甌,兩國衝突不斷。 漢武帝三年,閩越圍攻東甌城,東甌求救於漢,閩越解圍而去。 東甌乃上表請求內遷,其故地後被閩越所據。 三年後,閩越發兵西侵南粵,南粵向漢朝乞援。 武帝下旨大舉討伐,平定閩越。

北伐匈奴

   漢武帝於元光二年(前133年) 用王恢之謀,設互市之鎮—馬邑誘匈奴,事不成。 四年後(元光六年、前129年)遣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出擊匈奴,結果三路失敗,僅車騎將軍衛青勝利,得首級七百,封關內侯。

匈奴冒頓單於     

    其後又陸續北伐匈奴,總共15次;其中最重要的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第六次北伐:大將軍衛青率李廣等五萬騎兵由西路,出定襄北上;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路博德等五萬騎兵由東路,出代郡北上,共十萬騎兵、十四萬匹馬、數十萬步兵及補給隊伍,兩路包抄。 西路衛青獲首級19,000;東路霍去病獲首級70,400,三個匈奴王,抵狼居胥山,封禪,臨瀚海(大漠)而還。 但李廣迷路無功而自殺。 衛青功過相抵,加封「大司馬」,沒有增封爵邑;霍去病加封爵邑5,800戶,加封「大司馬」,聲威振四海。 從此,匈奴不敢南下牧馬。

衛青

霍去病

衛青、霍去病、霍光

    衛青、霍去病、霍光因裙帶而興。 衛青原為武帝姐平陽公主家奴、衛子夫的哥哥;霍去病是衛子夫姐姐的私生子;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私生父親的兒子;三人對中華民族民族整合,政治、文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擊匈奴,大勝,攻占武威、張掖、酒泉,設兩郡;西漢末年演變成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使得漢朝打通了河西走廊。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貳拾將軍李廣利征大宛,進兵西域天山南、北路,經車師、焉耆、烏壘、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疏勒、捐毒等國,攻陷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東部) 。    

    漢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年)在烏壘國都城(今新疆輪台)設西域都護,第一次將天山南部納入版圖;擴展、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疆域。 東漢班超在西域共達三十一年,善用武力、外交鎮撫五十餘國,塔裏木盆地的治權又歸到了漢朝,再現了一百年前漢宣帝時的輝煌。

南征南粵(越)

    秦始皇築靈渠,征南粵(越、今廣東、廣西、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徙50萬人南戌。 楚漢相爭時,在南粵的秦南海郡尉趙佗剪並桂林、象郡,建「南越國」,自稱「南越王」,後稱帝。 趙佗活了一百多歲,治理嶺南81年,在位67年。 趙佗死後又傳了三代。 期間與漢朝,有時對立、有時稱藩。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趁南越內亂,派四路大軍,水陸並進,兩路抵達南越都城番禺(今廣州)滅南越;置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麒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

平定且蘭、夜郎、滇國等西南諸夷

    且蘭、夜郎兩國在今貴州;滇國在今雲南。 漢武帝平定南越被獲中,且蘭王率夷民阻擊漢軍。 南越平定後,武帝派兵滅且蘭,夜郎、滇自請歸順,西南收歸版圖。 「夜郎自大」乃「滇王自大」之誤;另外一般人說「黔驢技窮」,事實上貴州沒有驢子。

平定朝鮮

    漢武帝在戰國燕國領地(今遼寧、吉林、內蒙)設遼東、遼西二郡。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派遣樓船將軍楊仆由山東半島跨海東征朝鮮(今朝鮮);派左將軍荀彘從陸路出遼東,會攻朝鮮。 次年平定朝鮮後,設臨屯、真番、樂浪、玄菟四郡。

首通絲路,開啟中西交流

    漢武帝是鑿空西域的總設計師;張騫是'執行者'。 兩者都功在史冊! 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為了遠交近攻,征召勇士前往大月氏,謀夾擊匈奴;令張騫、堂邑父率隨從百餘人西出隴西,被匈奴拘留十年,娶妻、生子,後到西域。 十三年後,攜妻帶子回到長安,報告漢武帝有關西域的情況,以及可能由雲南經印度去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百多名隨員 ,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 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張騫

北伐、西征的影響

    漢武帝北伐,使得匈奴不再是中國的大患和威脅。一部分匈奴歸順、南遷、融入中華譬如金日本是匈奴休屠部太子,兵敗歸降霍去病,進入長安。得到漢武帝寵愛,賜姓為金,授禦馬監,後遷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平定馬何羅叛亂。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病重時,與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接受顧命,輔佐昭帝,封為秺縣侯。 去世後陪葬茂陵其子孫後代忠孝顯名,七世不衰,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方麵,作出重要貢獻。

金日

  匈奴另一部分匈奴西遷,幾世紀後, 阿提拉(Attila、上帝之鞭)造成歐洲的動亂、日爾曼人的遷移,和政治、文化極大的衝擊。

    西征打通河西走廊,連接西域;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烏壘國都城(今新疆輪台),設西域都護。 第一次將天山南部納入版納入圖;新台、新疆、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疆域。      

    但連年用兵,國力消耗至巨,兵員、馬匹損失、國庫空虛,設「武功爵」,買官納資,民生、經濟受損,破壞吏治。 《孫子兵法。 始計篇》開宗明義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直到,不可不察也! 」

    北伐匈奴,功過兼備,曆史上多有褒貶,但對中華民族的融合、整合貢獻卓越,無可否認!

雄才大略、好大喜功、晚年失政、民窮財盡

    武帝雄才大略、聰慧通達、知人善任、目光遠大、明察秋毫、果務實決、破格創新,頗有作為。 但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驕奢荒唐、縱遊幸、營宮室,弄得民窮財盡、人口減半。 特別是到了晚年,疑心猜忌、喜怒無常、刑罰失度、嗜殺過度。 最大的失誤乃是迷信方士、信鬼神、長生之術,任用公孫卿、李少君、安期生、李少翁、欒大等方士及江充等小人,引起巫蠱之禍,弄出皇室慘劇。

太子劉據矯詔奪權

    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67歲,死前4年,皇室遭巫蠱之禍,太子誅江充,並矯詔興兵奪權。 衛皇後手諭失策,事敗,太子自殺、舉家遇害,衛子夫被漢武帝下令收繳了皇後印,絕望自縊而死。

衛皇後被賜死。 事後武帝痛定思痛,非常傷感,造「思子之宮」、「歸來望思台」,懷念太子。

太子劉據

北伐犧牲慘重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北伐大捷,但出征時有十四萬匹馬,隻回來三萬匹,士卒死傷更多,犧牲慘重! 三年後,霍去病暴斃,年僅24歲。 再十一年,衛青亦去世,年四十幾歲。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大宛(今烏茲別克東部),得汗血天馬。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失利,李陵被俘,投降匈奴,武帝族李陵全家。 政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伐匈奴,戰敗,加之因與宰相劉屈犛謀立昌邑王,事露,武帝殺李廣利全家腰斬劉屈犛、誅其妻。李廣利走投無路,投降匈奴,後被殺。

李廣利

輪台罪己、知過而改         

    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授粟都尉桑弘羊和宰相、禦史等奏請在西域輪台附近駐兵屯田,管製西域。 武帝有鑒於多年征伐,使得民窮財盡、人口減半;加之巫蠱之禍,太子慘死;李廣利伐匈奴,戰敗投降的教訓,痛改前非,下旨深陳既往之悔,罷屯田:「乃者貳師敗,軍士死傷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朕不忍聞,- -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賦的話,力農桑,養馬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輪台罪己詔」。 緊接著武帝拜田千秋為相,封「富民侯」,隱寓與民休息之意。 從此罷巫蠱、免方士、除求神、長生之術,罷兵止戰,與民休養生息。

安排後事、目光遠大

    武帝一共有六個兒子,太子劉據遭巫蠱之禍慘死,王夫人所生齊懷王劉閎早逝,另外燕剌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昌邑哀王劉幼兒三人雖都已成年,但武帝認為他們都不是國君之才,卻對幼子弗陵特別寵愛。 後元年(公元前88年、武帝70歲,死前一年), 有一天武帝召奉車都尉霍光進宮,交給他一幅圖畫,叫他回家再看。 霍光到家打開一看,那張圖畫的是周公負成王。 不久的一個夜晚,武帝突然責難鉤弋夫人,把她下獄,當夜就殺了她。 但後來又在甘泉宮築「通靈之台」悼望鉤弋夫人。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武帝駕幸五柞宮(位於今周至縣集賢鎮),病重自知不起,乃召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至榻前吩咐後事。 霍光問他: 「如有不諱,誰當嗣者? 」武帝對他說: 「你不明了我賜畫給你的意思嗎? 立少子,望卿行周公之事! 」 於是封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與禦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詔共同輔佐幼主。 遂立八歲的弗陵為皇太子,兩天後,武帝駕崩,時年71歲。

 

霍光

周公輔成王圖

武帝身後、長治久安    

    武帝病逝後,弗陵即位(漢昭帝)、霍光輔政。 漢昭帝在位13年去世,霍光立昌邑王劉賀,在位27天,被霍光廢(劉賀被貶為海昏侯,2011年3月,劉賀之墓在江西南昌城北被發現。 )霍光再立流落民間的武帝曾孫(戾太子之孫、劉丙已、劉詢、漢宣帝)為帝,霍光繼續輔政。 霍光於宣帝地節二年(宣帝在位第五年)去世,宣帝開始親政。 宣帝在位25年,漢書曰: 「吏稱其職、民安其業、神威北夷、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 」

   2011年3月,海昏侯劉賀之墓在江西南昌城北被發現。 

   相對於唐代貞觀-開元盛世,唐明皇晚年失政;清代康乾盛世,乾隆晚年昏庸,這兩個盛世接續的都是中國分裂、戰亂、百姓塗炭,中華文化發展停滯長達約兩百年。 從武帝在位到宣帝這近百年的階段,中國的文化進展到一個頂峰,也成為人類史上文明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而漢武帝於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去世,直到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黃巾起義的兩百七十年間,除了王莽篡漢後政治不修,天災人禍,戰亂紛起了約二十年,其他時間基本上是和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 可見武帝晚年托孤霍光實為高瞻遠慮,為後世開太平,與唐明皇、乾隆有天壤之別!

史家評論、蓋棺不論定

    司馬遷世代為史家,見識通達、才氣縱橫。 因李陵案激怒武帝,原處死刑,自請受宮刑;遂發奮成千古巨作—《史記》。 對於司馬遷的死,曆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 有人說司馬遷寫《報任安書》觸怒武帝,被秘密處死;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 1916年,王國維將司馬遷生卒年作為學術問題進行考證,以為「卒年絕不可考,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    

    司馬遷《史記》: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 但在《史記·孝武本紀》中隻是側重記述了武帝追求長生不老,崇信方士,好神仙的種種荒誕行徑。司馬遷顯然是在譏刺漢武帝。 開頭就說: 「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結束的一段又說: 「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對武帝迷信鬼神和方士言神仙的荒唐行為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評。但太史公因個人情感因素及武帝晚年的環境,寫《史記。 武帝本紀》著重武帝失政,較少敘述其功績。 以史書論,未能蓋全。 當然也有史家認為有部分是後人補撰的。

司馬遷    

但從曆史的發展來看,對一個曆史人物是不能僅用「蓋棺而論定」! 後漢班固《漢書》道: 「武帝初立,卓然罷黜百家,- - -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

班固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道:「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

司馬光  

可見隨著曆史的發展,史學家對漢武帝的功過都做了相同的褒貶,但他死後1100多年,司馬光特別指出他「晚而改過,顧托得人」,在中國一千多年的曆史上起了極大的影響!如今距司馬光時期,曆史又向前推進了一千年。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司馬遷、班固、司馬光無法見到的漢武帝對中國以至於世界,在過去兩千一百多年的曆史中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文化的貢獻!

總結    

    漢武帝在位54年,文治武功卓越,總歸四類:(一)拓展、底定中華民族疆域——融合、整合各民族;(二)確定中國的中樞思想——儒家; (三)開拓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文化交流,對世界曆史的進程做出重大的貢獻;(四)安排後繼高瞻遠慮,穩定長治久安——知過能改、下詔罪己、托孤霍光,西、東兩漢得以長治久安,避免了唐明皇、乾隆晚年昏庸、遺害中國長期動亂的悲劇。 愚見認為他是中國曆史上,對中華文化做出最大貢獻、最多彩多姿的一個人物!

    筆者不揣簡陋,謹呈愚作,尚請讀者多予指正!

小溪姐姐 發表評論於
跟著讀曆史。
懷舊人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oyi0127' 的評論 : 謝謝您回複,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您說的沒錯,而且您講的也是很有根據的正史!關於漢武帝,長公主,陳阿嬌,衛子夫,衛青,霍去病...等等有太多的典故。
當我還在西安的時候,每每遊弋在鹹陽塬漢代帝王陵時,對著那座最西邊唯一的孤零零的茂陵,總是無限感慨!漢代皇帝皇後死後同地不同穴,而漢武帝死時是沒有在封的皇後的,所以漢代一字排開的帝王陵都是一雙一雙的,隻有漢武帝的茂陵是一座孤墳!漢代的皇帝陵時從東向西排列的,漢武帝生前曾經說過“既然死後我不能排在最東麵那我就要占據最西麵!” 所以漢武帝的陵墓把在所有漢代帝王陵的西頭!
其次茂陵最近的陪葬陵不是任何一位漢武帝曾經的女人而是霍去病!
我曾想過,漢武帝要是不寵信宦官,不倚重外戚那多好啊!他一定是絕無僅有的千古一帝!可是漢武帝從小就經曆了種種算計,蠱惑,權謀交易,九歲就會指著表妹阿嬌對自己的姑姑說:“必娶阿嬌並以金屋藏之”的他如果不憑借外戚宦官又怎樣能在位五十四年呢!他又怎能不猜疑每個人都在用同樣的手段對付他呢?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毛澤東文韜武略可是外人看來他不過是北大圖書館的館員而已,他的心裏怎能沒有一份恨意呢?
您說欣賞宋朝,我也能明白您的意思,安穩之時如果作為一介草民那是當然的,隻是宋朝可以說從建國以後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是“偏安!” 造成了悲慘的結局!宋朝是曆代中華文明實控版圖最小的朝代,而且一路衰減,最後陸秀夫背著九歲的小皇帝跳海而亡,可以說死無葬身之地啊!再看看李清照,家破人亡,夫死家散,收藏大多流失... 沒有強大的國哪有安穩的家?
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實際上是工業文明開始代替農業文明,更可惜的是工業革命更加殘暴,把農業文明打入了萬劫不複之地,這也是我讚賞毛澤東及老一代革命家的原因,中國今天的工業成就和他們是無法分開的!
在您的文章裏沒有細講漢武帝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竇太後的鬥爭,我自認為那是中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段,希望有機會能聽您娓娓道來,謝謝。
boyi0127 發表評論於
懷舊人先生, 多謝來函。 關於太子劉據和衛子夫最後的情況根據:
(一)班固。《漢書。武帝本紀》
後元二年秋七月,按道侯韓說、使者江充等掘蠱太子宮。壬午,太子與皇後謀斬充,以節發兵與丞相劉屈氂大戰長安,死者數萬人。庚寅,太子亡,皇後自殺。- - - -八月辛亥,太子自殺於湖。
(二)司馬光 《資治通鑒》漢武帝
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 - -凡數萬眾,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五日,死者數萬人,血流入溝。- - -詔遣宗正劉長、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後璽綬,後自殺。 太子自度不得脫太子亡,東至湖,- - -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
錯誤當然起於武帝信任江充等小人胡作亂為。太子聽少傅石德建議,先殺江充、韓說及諸胡巫,然後由皇後下手諭調兵,與丞相劉屈犛在長安城裏打了幾天,死了幾萬人。
但武帝並沒有賜死衛子夫,後來追悔,殺了所有“平亂”的人。並築台懷念太子。特別是田千秋上書,說劉邦托夢給他,要武帝珍惜父子之情,平反此事。後來世間就淡化了其事。


boyi0127 發表評論於
非常高興收到誠信先生的評論及懷舊人先生的回應。其中包括(1)對毛澤東在曆史上的評價,及(2)對趙匡胤在曆史的評價。這兩個問題包羅萬象,如能有機會與二位相會暢談,聽聽二兄諸多高見,一定很暢快。如果要訴諸筆墨,恐怕再多紙張也不能達意。因為這兩個問題已經爭論百年、千年,而且將永遠爭論不息。關於第一個問題,使我想到曹操少時心中沒底,去找名士許劭,要許劭給他一個評鑒:“我何如人?”許劭不大看得起曹操,本不願意,奈何他軟磨硬泡,結果給了他十個字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非常高興,而且感激。到其晚年還派人去祭拜許劭。亂世之中要經世濟民,應該具有草莽奸雄與治世安邦之才。曹操後來的確都做到了。毛澤東以”亂世之奸雄“而論,有勝於曹操,但是以”治世之能臣“而言,也許在曆史上大多的人都會同意誠信先生了!
懷舊人先生的觀點非常可貴:把一個長期動亂、分裂,民生塗炭的大動蕩時期結束,這非常了不起,也對曆史做出貢獻。毛澤東命(運氣)很好,他治國無方,搞得一塌糊塗的爛攤子,有他的徒弟鄧小平幫他收拾、清理,撥亂治反,使毛在曆史上可謂“功過兼而有之“!如果不是小鄧,老毛就很難看了!
再談到趙匡胤,他的問題史家已爭論一千年了。因為他的問題牽涉太廣:(1)自唐代安史之亂以來兩百年的分裂、戰亂;(2)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契丹(遼)、西夏、金、元;(3)燕雲十六州的喪失;(4)趙普所建議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5)杯酒釋兵權的問題;(6)宋遼和議(澶淵之盟),長期和平;(7)燭影斧聲,英年早逝;(8)其弟太宗沒有趙匡胤的軍事才能,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紫竹院一帶)慘敗遺害數百年;(9)太宗繼太祖文治天下;(10)宋徽宗趙佶書畫過人,治國無能,誤國誤民!等等方麵綜合考慮就會比較全麵。還是套懷舊人先生的觀點,能結束兩百年的動亂,不容易!另外很值得一提的乃是二十世紀英國曆史學大師湯恩比先生曾說:”如果能給我選擇,我願能生活在中國北宋時期。“我們的中國後麵的元、明、清在政治、文化的發展很不怎麽樣,相對於西方,走出中世紀黑暗時期,文藝複興、航海大發現、思想啟蒙,- - -,日新月異,直到鴉片戰爭才把我們打醒。回顧這段曆史,可見宋代在中國曆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百家講壇中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有一係列講趙匡胤、趙匡義兄弟,我覺得很全麵,我從其中學習到不少。拉拉雜雜,就說到這好了。總之是很高興能與二兄討論這兩個問題。
懷舊人 發表評論於
博主的文章寫的太好了,客觀真實,還原曆史,是我覺得難得的好文!漢武帝也是我認為千古一帝,我又曾經生活在西安,曾專門查過一些漢武帝的細節,有一點和博主分享:“衛子夫做了38年皇後。 晚年失寵, 後因其在巫蠱事變中支持太子起兵誅殺江充、謀反,被漢武帝下令收繳了皇後印,衛子夫絕望自縊而死。”
我看到一些專家對太子劉據的研究指正到,實際太子並為謀反,而是漢武帝本人疑心很重,受宦官蠱惑,盛怒之下派兵追殺太子,太子一見夫兵至知大勢已去,逐拔劍自縊,消息傳回宮中,衛子夫見大勢已去,子死兄侄皆已亡故才對武帝失望至極,一劍便隨子隨兄侄而去!
我覺得這是合理的,因為太子根本沒有謀反的理由:他是太子,母為皇後,舅舅表哥滿門皆是忠良,為何要發?後來武帝建望子台就是對自己所犯錯誤深深的悔恨。之所以會這樣就使宦官之禍,這也是武帝殺了一大批宦官並下令後代子孫不得重用宦官的原因,而且武帝托孤可是托的霍光啊!外戚兼衛子夫的親戚啊!
懷舊人 發表評論於
@誠信 “對趙匡胤的看法與你不同,在過去的五千年裏,對中華民族傷害最大第一是毛主席,消滅了中華文明。”
我認為您下的這個定義太草率,先不說毛主席的過,我想問那麽曆史上的焚書坑儒呢? 別忘了漢武帝為了獨尊儒術可是先罷黜百家啊!還有五胡亂華,後梁滅佛... 哪一個不比毛主席的過大百倍?
現在我們再回頭說毛主席,如果讀讀曆史中國百年積弱,光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不知道簽了多少!清以後的民國就是軍閥割據,外弱中幹,中國人連起碼的醉眼都沒有,難道不是毛主席帶領中國走向獨立走向今天的麽?
誠信 發表評論於
對趙匡胤的看法與你不同,在過去的五千年裏,對中華民族傷害最大第一是毛主席,消滅了中華文明。第二應屬找匡胤,他重文輕武的國策,毀掉了中華尚武傳統,導致千年至今的民族痛苦。

你能否寫寫他? 謝謝。
誠信 發表評論於
對趙匡胤的看法與你不同,在過去的五千年裏,對中華民族傷害最大第一是毛主席,消滅了中華文明。第二應屬找匡胤
作業本 發表評論於
文筆中正,內容詳實,好文章!
Justness 發表評論於
漢朝黑秦始皇,搞專製獨裁,延續到現在。中國人硬件與日本人差不多,後天裝太多垃圾軟件。尤其近代低智商人群治國。

分子人類學和考古發現不斷揭示東亞人群遷移曆史,走出非洲從北線進入東亞,再從北向南擴散。

中國曆史充滿虛構偽造,後朝任意詆毀前朝無限吹噓當朝。

近幾十年出土竹簡顯示,秦始皇被漢朝黑,如歪曲焚書坑儒,推崇儒家搞專製獨裁,延續到現在。
Soltek 發表評論於
正斷斷續續的在百家講壇上聽這一段故事,其實挺曆史枯燥無味的。
boyi0127 發表評論於
更正:
(一)“平定且蘭、夜郎、滇國等西南諸夷”一節中:“漢武帝平定南越被獲中”有筆誤,應為“漢武帝平定南越進軍中”。
(二)“太子劉據矯詔奪權“一節中,”衛皇後被賜死“為筆誤,應刪去。因為在班固(漢書)與司馬光《資治通鑒》上都是記載”皇後自殺“。

誠信 發表評論於
非常好的文章, 謝謝分享!
發表評論於
要治國,要木自己文武雙全,要木知人善任,如劉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