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遊華盛頓特區(二)

打印 (被閱讀 次)

    第二天就去藝術博物館 (National Gallery of Art),一進門就覺得寬敞安靜,十分愜意。繪畫展廳的中間有沙發,可讓遊客坐下舒舒服服地仔細觀賞喜愛的畫,還擺著畫架和與之配合的凳子,方便藝術愛好者臨摹畫作。發給遊客的信息手冊除了有博物館的介紹,還列出了為社區提供的一些免費的藝術活動。比較罕見的一項服務是:如果有人對某些收藏感興趣,而造訪的時候該藝術品正好在倉庫,在展廳看不到,可以事先與館方聯係,館方會安排該遊客/研究者觀摩一下該藝術品。

    藝術博物館的東翼是貝聿銘設計的,采光極佳,空曠簡潔,衛生間少而狹小。東翼的展品是現代藝術。這個建築的玻璃牆之間的夾角呈銳角,整體形狀不是圓,不是正方長方,而是一種不規則的形狀。

    西翼是早先蓋的,軒敞地很,但是就是象迷宮一樣,非得拿著地圖,耐心找地方,方可全部轉一圈,否則有些展區就會錯過了。

    藝術博物館的Cascade餐廳是相當不錯,不僅寬敞,隔著玻璃可以觀賞人工瀑布,飯菜種類也多,各式麵包、pizza、西式餃子,各種色拉,炸雞、烤雞、涼麵、湯,熱飲、冷飲一應俱全,味道也很不錯。五十多美元夠四個人好好吃一頓,考慮到食品質量、就餐環境、地段,這是相當實惠的了。

    總之,這個博物館不僅僅是炫耀收藏,而是盡量利用館藏為大眾服務,提高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這是值得許多博物館的頭頭們來參觀學習的。

    參觀這個博物館的收獲是“認識”了三位藝術家:法國雕塑家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美國畫家Frederic Edwin Church,1836年5月4日-1900年4月7日;美國雕塑家 Paul Howard Manship (1885年12月24日 – 1966年1月28日)。

    在這裏看到的Degas的雕塑多半是蠟質的(見https://www.nga.gov/collection-search-result.html?artist=Degas%2C%20Edgar&pageNumber=3)。他的許多雕塑的特點是不雕琢五官細節,極力表現人體運動刹那的特征,於是當我遠遠瞅著一些作品時,覺得這“人”是正在運動,而不是靜止的。“她”的肢體剛剛移到這個位置,再過瞬間,就要換位了。因而這些作品雖然粗獷,卻十分逼真,感染力極強。女兒說蠟質雕塑能在這樣的藝術類博物館展出,是相當罕見的,因為蠟容易熔化,不穩定。回渥太華後,我上網研究了一下Edgar Degas,發現他其實也是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以畫舞蹈者著名。他是在視力下降後,轉向雕塑創作,生前隻有一件雕塑作品展出。在Degas過世後,人們才發現了他的這些蠟質雕塑。我猜想,隻有蠟質的,而無金屬或大理石的,是因為蠟價格便宜而且不是那麽花費時間。當時Degas的雕塑作品未獲得世人注意,賣不出錢來,他也就沒時間、沒金錢將作品製作成金屬質料的。

    我仔細觀賞的Church的畫是一幅熱帶美洲河水的畫。(見https://www.nga.gov/collection/art-object-page.50299.html)其時正是上午,陽光普照大地,光輝撒在河水上,灑在岸邊的樹林裏。河水、陽光都讓人體會到溫暖、欣欣向榮,而繪畫又注意細節部分,如樹幹、樹葉、藤蔓都被描繪得冷靜、客觀。這幅畫既象印象派的畫那樣表達情感,又象新古典主義的畫那樣科學。正在展出的Church的畫有好幾幅,有一幅是尼亞加拉瀑布。看得出來,Church擅畫風景,尤其是水和光。我有些納悶,Church的畫也相當不錯了,怎麽以前不曾聽說。後來想想,他雖兼具印象派、新古典主義的優點,但是因為是兼具,所以在兩方麵都不極突出,人們說起情感,想不起他,說起理智,也想不起他。另外,當時的藝術中心在巴黎,無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人都更關注彼時的歐洲藝術界。還有一個原因,應當是他一生過得不錯,不曾窮愁潦倒,家庭和感情生活沒有什麽特別苦難或佳話。回來後,google一下,果然他出生富裕家庭,科班藝術家,有穩定的家庭。

    從Manship的雕塑占據的空間和位置來看,這個博物館是大力宣傳Manship的,於是我也就注意到了這位以前未聽說過的雕塑家。Manship的作品相當細膩。五官、肢體都描繪得細致,人物嫻靜甜美。他也創作了一些運動中的人和動物,動感也極佳。在此看到的Manship的雕塑都是大理石或金屬質料的。

 

Manship的

 

東翼一角

東翼的樓梯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