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之徹愛

打印 (被閱讀 次)

幾年前和同事們聊天,說到奶酪,我直言快語地說,我喜歡吃奶酪,任何一種,尤其喜歡味道重的,比如,blue cheese。引得一眾“老外”驚訝,說,奶酪是很西方的東西,至少不是東方文化的一部分,你何以 ... ?

喜歡就是喜歡,哪有那麽多的為什麽。

以前在北京的時候,我經常穿過半個京城,大老遠地從海澱專門跑到崇文台基廠新橋飯店附近一家叫“梅園”的乳品店,去吃它的蜜製奶酪幹。吃完了,再買兩斤回家。也常買那個印著一隻開心大笑的紅色胖奶牛的 The Laughing Cow 奶酪,圓圓的紙盒裏,8塊兒錫紙包著的三角形的奶酪塊兒,軟軟綿綿,極其 creamy。

出國之後,奶酪“遍地都是”,讓我歡喜不已。循“味兒”漸進,這些年,從淡味的Brie、Boursin,到味道中等的 Gouda、Emmental,到味道強烈的 Danish Blue、Blue Stilton,吃了很多種。

我們家附近有幾間規模比較大的食品超市,每一家都有若幹個低溫櫃,琳琅地、招搖地擺放著各色來自歐洲以及加拿大本地出產的奶酪,甜、鹹、熏、香、臭,各種味道,衝擊、挑戰著你的五味感受。那些越是聞起來味道極端、衝鼻的奶酪,嚼後口中餘香越久越濃。有人以國內的臭豆腐類比,未嚐不可。我最為享受的便是那又鹹又臭又香、深深淺淺的溝紋裏長滿近乎藍黑色絨毛的 blue cheese!(blue cheese, 亦有譯為“藍黴奶酪”或“青紋奶酪”,我隻簡單地叫它藍奶酪)。

前一陣子,買了一塊兒看起來有點兒“邪惡”的西班牙藍奶酪 (Spanish Blue Cheese)。

初見這款來自西班牙 Valdeon 的藍奶酪,我著實激動了一下。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女巫”。它真的是太“出眾”了。包裹在一層深棕色的楓樹葉或橡樹葉裏,樹葉的顏色慢慢浸潤、滲透,為它的外殼添抹上一層淺褐色。在冷櫃裏,與周圍環繞著的溫白、柔潤的奶酪形成強烈的比照,極像是一群美女中突兀獨立的、怨怒的巫婆。我已經圍著它轉悠過多回了,蓄謀著買一塊兒嚐嚐。隻是那一層神秘的、絕不悅目的褐色,以及深藍得幾近於黑的菌絨,拒人萬裏,讓人不易親近,卻也讓我欲罷不能,終於買了一塊兒回家。

雖然奶酪在西方的飲食中更為普遍,但是,奶酪卻是最先由阿拉伯人發現的。據維基百科,大約在六千年前,阿拉伯人遠途旅行時,會將牛奶或者羊奶放入皮革器皿中帶在身上,作為途中解渴之飲。在高溫炎熱的沙漠上行走數小時後,奶液發酵,形成半固體的狀態,最初的奶酪就這樣生成了。

奶酪有很多種。按照國際奶製品聯合會的分類方法統計,全世界至少有500餘種奶酪。國際上通常按照含有水分的程度,將奶酪大致分為四大類:軟奶酪,比如 Brie、Camembert (卡芒貝爾乳酪);中軟奶酪,比如 blue cheese;中硬質奶酪,比如Gouda,Gruyere,以及硬質奶酪,比如 Parmesan。雖然每一種奶酪均鮮香誘人,但總的來說,幹硬的奶酪更好吃,咀嚼起來,奶香回味更久。

奶酪製作最重要的一個程序是陳化或者熟成,也就是發酵。這個過程,可以是幾天,也可以是幾年。鮮奶酪,如 mozzarella、ricotta、cottage cheese 等等,不需要發酵。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奶酪,唯因其獨特、獨有、獨一無二的陳化、發酵方法而著名。比如法國的 Roquefort(羅克福)奶酪,世界最著名的五種藍奶酪之一,做成之後,必須放置在法國南部的 Roquefort-sur-Soulzon 一帶的岩洞裏陳化5個月方可。這一地區岩洞的土壤裏,含有一種叫做 Penicillium roqueforti(羅克福爾青黴菌)的腐生菌,在發酵過程中緩慢“浸潤”,從而賦予了 Roquefort 奶酪獨有的特質。

相傳,Roquefort 奶酪源於一個美麗的意外。某天,一個青年人在山上吃午飯,遠遠的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他便把正吃著的羊奶酪和麵包留在一個岩洞裏,跑去追她。數月之後,當青年再次來到岩洞,發現他的普通的奶酪已經被岩洞裏的黴菌轉變成了 Roquefort 奶酪。千百年間,很多的奶酪在形成過程中,都衍生出一段自己的“傳奇”故事。

而另有一些“名貴”奶酪卻是因其獨特的奶源——在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出產的特別的牛奶或羊奶,比如被稱為奶酪之王的 Parmigiano-Reggiano,就是以其出產地——位於意大利的艾米利亞-羅馬涅的帕爾瑪以及艾米利亞地區而得名。這裏,在盆地和山丘之間,分布著將近4,000個草場,當地的奶牛隻用當地生長的草喂養,這便是 Parmigiano-Reggiano 奶酪與眾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它的名字也因此而受到原產地保護的認證。前麵講到的法國的 Roquefort 奶酪,也必得是用 Lacaune 羊產的奶製成。

此外,奶酪的加工工藝也是使得一種奶酪與眾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奶酪是各色西式菜肴、甜品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和點綴。奶酪吃法多樣,可簡可繁,全看你如何使用。最簡單的莫過於始於蘇格蘭、進而征服了西方世界早餐桌的 cheese on toast:將切成薄片的奶酪放在麵包片上,烤箱裏烘烤,直至奶酪流軟、起泡、泛油,變成略焦的金黃色,麵包片變得酥脆,非常好吃!另一些經典的常見的奶酪,還有提拉米蘇中的 mascarpone,披薩餅中的 mozzarella 和 cheddar,Lasagna 中的 ricotta,以及沙拉中常用的 parmesan、feta cheese ...。

有時候,我自己做那種最簡單的 cottage cheese,1、2個小時的功夫就能做好。然後拌進一些自己喜歡的新鮮香料,parsley,basil,或者 oregano,吃在嘴裏,溫熱,鮮香。

冬天的時候,切幾片奶酪,置於細瓷小碟中,再加幾片淡味的餅幹,幾粒堅果,一杯紅酒。壁爐裏,木枝劈啪燃燒,暖著微醉,便是簡約之中一份奢華的享受。

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七日

TRUEFIRE 發表評論於
奶酪文化一如我們的華夏文明一樣博大精深!讚好文
笨狼 發表評論於
抱歉,Epoisses。

上次特殊發問字母沒能輸入。
禾末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笨狼' 的評論 : 還真沒試過這個,謝謝推薦,一定試吃一下!
笨狼 發表評論於
說起臭豆腐,不知是否試過?poisses?有些WHole Foods裏就有。

其實也不怎麽臭。
禾末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夢筆生花-96' 的評論 : 有一年出差南京,遇到“炸臭幹”,沒人敢吃,我勇敢地吃了一塊兒,雖然沒有領略到“千裏飄香,但是覺得不錯, :)
禾末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大馬哈魚' 的評論 : 嗯, 我吃得比較“透徹” :)
夢筆生花-96 發表評論於
臭豆腐的比喻很形象,正好,家鄉有一道臭豆腐的菜有一個特別的稱呼,“千裏飄香”,用來形容一下博主對奶酪的熱愛吧。熱愛生活,熱愛奶酪!很精彩的分享!
大馬哈魚 發表評論於
奶酪專家,學習了!
禾末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名字叫“Cheddar”也不錯,好吃、好記,:) Cheddar放在麵包片上烤一下,好吃的一塌糊塗,LOL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Cheddar, 我把它拚成小孩鋼琴老師的名字了,嗬嗬
禾末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我就琢磨著,一定會有人和我一樣喜歡奶酪的,果然!瞧,你們一家子都喜歡!
不同的機構/組織對奶酪有不同的承認標準,也有說有超過1,000種的,不管怎麽說,對喜歡奶酪的人來說,自然是越多越好啦。不知道奶酪可以通關的,以為是禁品,以後一定也帶些“稀有”的回來。早早前,北京超市裏極少見到奶酪,後來慢慢多了,希望國內再多多進口!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我家絕對是奶酪愛好者,到哪都愛找奶酪。尋找當地奶酪是我們的旅遊線路之一。我兒子每天都離不開奶酪。每次從法國回來,起碼要帶半個旅行箱奶酪。驚奇奶酪隻有幾白種,我以為成百上千種呢。很多當地的奶酪出不了多遠,量小交通不便,隻有當地小市場有賣。北京的大超市現在也有賣普通奶酪的了。去年我在華堂買到了Somerset Chenna, 感歎終於跟世界接軌了。沒想到一個病毒一個香港一個台灣,接軌就被打回去了。慢慢溜達回到40年前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