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大統製共和國:存在於中國境外的“華人小國”
蘭芳大統製共和國:存在於中國境外的“華人小國”
二百三十多年前,在國境千裏之外,一群中國人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裏曼丹(即婆羅洲)西部,建立了一個“蘭芳大統製共和國”。
這個華人小國的開國元首叫羅芳伯,廣東梅縣石扇堡人。據史料記載,他“少負奇氣,生性豪邁,行俠好義,喜結納”。公元一七七二年,三十五歲的羅芳伯決定下南洋謀生,曆經風浪,從一個叫“三發”的地方上岸。三發,即今印度尼西亞(印尼)的西加裏曼丹省。
其實,羅芳伯來此之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早有許多人來到加裏曼丹謀生。他們大都集中在該島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帶打工。有的在農村種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則在山區開采石油和煤礦。
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極為艱苦,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存生活,他們需要團結互助,於是自動結成了不少類似“同鄉會”的組織。
據一本從蘭芳公司傳下來的《蘭芳公司曆代年冊》記載,斯時在當地占上風的是先來的潮汕人,後來的客家人頗受其“欺侮”。羅芳伯的到來,讓客家人覺得有了“大老”(首領)。
據《年冊》描述,羅芳伯生得“虎頭燕頷,長耳方口”,喜怒不形於色,華人“皆器重之”。
羅芳伯決計帶領鄉親們開辟一個安身立命之地,曆經幾次“血拚”,終於占據了一塊地盤。
由於羅芳伯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出眾的組織才能,在坤甸一帶華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把各地華人同鄉會聯合起來,被推舉為領袖,於一七七六年建立了以東津為首都的“蘭芳大統製共和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羅芳伯更參照西方國家訂立一些法製,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在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禦敵。
地方分省、府、縣三級,實行民主製,當地行政機關的“太哥”(首領、負責人),由各級公民公推投票選出。
蘭芳政權的運轉經費,來自成員們的納稅,比如開金礦的,要交“腳仿金”,種田的,要交“鴉息米煙戶錢”,做生意的,也要抽稅。
蘭芳政權的官員們除了組織抵禦外敵和征稅,另一項主要工作是“斷案”,重罪要斬首示眾,打架鬥毆要抽藤條(鞭刑),口角是非要紅綢大燭賠禮道歉。
當時蘭芳政權治下的人口究竟有多少?沒有一個確切數字。據《年冊》說有兩萬多人。但也有人說有一二十萬。
羅芳伯當了十九年的國家元首,於公元一七九五年病逝,他活了五十八歲。隨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七人擔任過這個職位。
一八八六年,這個在異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的猛烈進攻,全國民眾進行了頑強抵抗,終因武器太差而失敗,這個華人小國也不幸滅亡。蘭芳共和國共存在了一百一十年。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還有個外國人在中國境外也建立了一個“小中國”。這個外國人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
一九一九年二月,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出麵,清室與莊士敦簽訂了聘用合同,這個英國紳士就這樣走進了皇宮,當上了溥儀的洋老師。
當時的溥儀隻有十三歲,他們師生之間的關係甚為融洽,溥儀經常會賜給莊士教一些字畫、古瓷器、書籍和玉器等,最後更賞賜洋老師“頭品頂戴”。
一九二四年十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隨後又將溥儀逐出了紫禁城。莊士敦遂立即前往東交民巷的使館區,請求外國公使盡力保護溥儀。
一九二七年,莊士敦出任威海衛行政長官。一九三年十月,他代表英國政府,參加威海衛“歸還”(還給中國)儀式後卸任返回英國。
一九三四年,莊士敦在蘇格蘭西部荒涼地區,買下了克雷格尼希湖中的三個小島,蓋了一個陳列館,展示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等物品。他還給島上的居室,分別取名為“鬆竹廳”、“威海衛廳”和“皇帝廳”等。
在這裏,莊士敦找到了“歸宿”。每逢年過節的時候,他就穿戴上清朝的朝服,邀集親朋好友聚會。他更在門口升起“滿洲國”的國旗,宣稱這三個小島為“小中國”。
一九三八年,這位六十四歲的清朝末代帝師莊士敦,在小島上的“小中國”去世,“小中國”也從此畫下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