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寫讚歌,女兒寫和解
夏天胡亂聽了幾本書, 比如Holding Pattern, by Jenny Xie, 比如Passionate Mothers, powerful sons
前一本是個當代ABC 寫的,愛恨交織的第一代移民母女關係, 後一本是對比丘吉爾的媽媽 (Lady Jennie) vs. FRD的媽媽 (Sara Delano Roosevelt)
正好同一時間段聽的。 聽後覺得讓人玩味的是,Lady Jennie小時候幾乎不管丘吉爾, Sara Delano卻幾乎把FRD的人生都管死。 結果兩個男人都超級崇拜自己的母親。
而第一代移民家庭裏, 媽媽付出很多,但女兒半本書都在跟媽媽吵架,和藏不住的心裏的埋怨, 比如Jenny Xie寫的這本新書, 比如早些年Amy Tan 幾本作品。
為什麽呢? 開始我想原因會不會是男女性別差異, 異性相吸。 兒子崇拜媽媽,這種情況似乎比比皆是。
再後來一想, 是不是主要原因其實是階層差別, 而不是性別差別? 有錢有勢能買原諒。 Lady Jennie能動用關係幫丘吉爾得到重要的political appointment, Sara Delano資助FDR的一生。 移民媽媽不一定這些資源,卻會有期望, 這就顯得“窒息”。 咱們古話說的“貧賤夫妻百事哀”, 是不是可以用在父母跟孩子身上嗎?
結果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精英階層的兒子寫媽媽的讚歌,移民的女兒寫在否認媽媽過程中的自我成長與和解。
所以,究竟是性別的原因,還是階層和移民經曆徹底改寫了母女關係的劇本?或者兩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