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裏經常討論的是藤校和排名,最多加上CMU或四十萬。
其實這些隻是符號,更深層的問題是學生能從學校學到什麽?個人的成長除了建立誌趣相投的朋友圈外,是否也能和老師建立更深層次的忘年交,或學術上的知音?
百分之九十九的藤校生沒有機會和老師建立深層次聯係,一方麵是學生太多,老師無法把學生考卷上的名字和現實中的臉聯係起來,另一方麵現在藤校老師專注發文章和申請經費,對教學投入不夠。藤校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和大公校差不多了。像UCB CS基礎課一千多人一個班,老師一學期下來是否還記得他十個TA的名字都有問題,更不要說具體的每一個學生了。
對內向的學生,小學校對學生的成長非常有利,除了學業上老師會知道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他還會主動去幫助學生,學生除了同學之間的朋友圈,師生之間的友誼可以幫助到學生將來上法學院,醫學院和讀博,為什麽從LAC 出來的學生進職業學院的比例高是因為他們在平日和老師的交流中,傳承了老師的價值觀,有了共同的語言。
藤校和大私校隻有1%的學生有機會和老師們有密切的交流,像我兒子這樣能夠和每一位任課老師有深入交流,三年半要為各課老師帶八個班級TF的學生少之又少。老師請同學吃飯的不多,隻有一位老師退休了請我兒子一個人吃飯告別,我兒子每次都會主動和各課老師交流,上課問問題,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老師課後答疑其間主動和老師有更深層次的交流,隻有這樣老師才會問他最尖銳和更難的問題,學生才有可能Stand Out,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換一句話就是隻有1%的大學校學生,才有可能享受絕大多數學生在小LAC裏的體驗。
如果這種體驗對學生,特別是內向的學生是重要的話,選小學校更合適。
另外對有可能有焦慮症的學生而言,小學校就更合適防止焦慮,學生的學業和成長也更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