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小平這個人哪,不甘寂寞,擅權

來源: 2025-04-17 10:33:2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葉劍英:小平這個人哪,不甘寂寞,擅權

2014年播出的四十八集電視連續劇《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不失為官方精心製作的高檔宣傳品。正麵人物被“高大全”,此劇照的鄧(中)和習仲勳(右)便是證明。

2014年八月,就在鄧小平冥誕110周年之際,四十八集電視連續劇《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播出,以烘托習近平當局高調紀念鄧小平的“動人氣氛”。

《人民日報》發文聲稱:鄧小平電視劇走紅,是因為真實,並說:真實才能征服觀眾。另有專家評論:電視劇用細節來表現真實。但筆者觀之,該劇的細節與真實,都很成問題。

鄧小平為兒子擦背,氣氛應該是凝重的,心情應該是歉疚的,然而,片中的鄧小平,卻顯得很輕鬆,鄧的妻子卓琳,也顯得輕鬆,甚至顯得很高興,這與當時鄧二次被打倒、受到監控的艱困處境,極不相稱。這一情節,連藝術的真實都成問題。

劇中,華國鋒發動政變的十月六日,北京滂沱大雨、電閃雷鳴,已屬虛構、誇張,這倒無妨,劇中展示,抓捕“四人幫”當晚,耿帶領一隊軍人接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長說:“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打電話,向分管宣傳工作的姚文元請示。”耿既然搬出了姚文元來蒙蔽台長,不可能不稱“姚文元同誌”。

 

劇中,華國鋒在政治局會議上宣布粉碎“四人劇中,華國鋒發動政變的十月六日,北京滂沱大雨、電閃雷鳴,已屬虛構、誇張,這倒無妨,劇中展示,抓捕“四人幫”當晚,耿帶領一隊軍人接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長說:“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打電話,向分管宣傳工作的姚文元請示。”耿既然搬出了姚文元來蒙蔽台長,不可能不稱“姚文元同誌”。

 

劇中,華國鋒在政治局會議上宣布粉碎“四人幫”,說“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已經在觀眾中製造不少笑場。李先念帶頭鼓掌,其他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隨即掌聲一片,有違曆史真實。事實上,其中的陳錫聯、吳德、陳永貴、吳桂賢等人,當時就有所保留,斷不可能表現得那麽爽快。尤其吳桂賢(扮相不對,像個女孩子),除江青之外,她是政治局裏唯一的女性,被江與毛從一個紡織女工的崗位上提拔上來,與江青關係很鐵,不可能馬上接受江青被打倒的劇變。

鄧小平與李先念、周恩來
右起鄧小平、布什、葉劍英。(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劇中,得知“四人幫”遭抓捕,鄧小平說:“我還可以幹二十年。”實際上,他當時說的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據悉這是在鄧家親屬的要求下,編劇改了台詞,放棄了曆史真實。鄧家何以出此要求?無非要拔高鄧小平,編造他雄心不老的樂觀形象。

劇中出現的西單民主牆,有人張貼“鄧小平你在哪裏?”的大字報,民眾齊聲高呼“鄧小平!鄧小平!”並高唱《國際歌》,當時根本沒有那麽熱烈的捧鄧氣氛,虛構情節,錯置時序,而且西單民主牆後來的主題是批鄧,如魏京生等。腳本完全扭曲史實,強奸民意。

劇中多次表現葉劍英推動鄧小平複出,實際情形是,葉劍英最初也阻擾鄧小平複出,他曾說:“小平這個人哪,不甘寂寞,擅權,他一出來就會喧賓奪主,就顯不出華主席來了。”後來的發展,果然應驗了葉的判斷,證明葉有先見之明。

回避了敏感人物和敏感事件

如果說,這部電視劇,純粹由編劇、導演、製片人操作,拍攝一部基於曆史人物的文藝作品,用藝術真實代替曆史真實,倒也罷了,但這部片子,自始至終是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指導之下,由該研究室的專家擔任總編劇,並受到中共領導層的掌控,其有意偏離、甚至篡改曆史,就很難讓人心服。

實際上,該片仍然沒有跳出“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黨框架、黨文化。該片拍攝時間僅三個多月,送審時間卻長達七個月,送審光盤多達一萬多張。其中的政治因素與長官意誌,動見觀瞻。說真實,隻有荒誕不經的“藝術真實”。

有評論說,該電視劇觸及了“敏感人物”和“敏感事件”,是一種突破。所謂“敏感人物”,指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而趙在連續劇後部分的出現,據相關預報,將會隻有影而沒有名。所謂“敏感事件”,指華國鋒發動宮廷政變、抓捕“四人幫”,以及相關的高層政治鬥爭。其實,除了一閃而過的趙紫陽,其他人物並不敏感;相關事件,人盡皆知,也並無敏感可言。

中共領導給予劇組的三條指示中,第一條,就將時段鎖定在1976至1984年,隻表現那個所謂轉折時代的鄧小平。由此,就回避了在那之前的文革,這是當局極力要掩飾的一段曆史;也回避了在那之後的新時期,尤其是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大屠殺,那是鄧小平一生最大的劣跡。時段的限定,就回避了重要的敏感時期、敏感事件和敏感人物。

這一回避,表明,當局意圖繼續蒙蔽民眾,尤其年輕一代。編導聲稱,要讓年輕一代了解鄧小平和那個時代。用虛構的鄧小平和虛構的曆史情節,來忽悠八零後、九零後,正是當局製作該片的用心之一。

刻意塑造鄧的救世主形象

有評論稱,該電視劇,第一次以平視、而不是仰視的角度,來表現偉人,是“最大的突破”,是一種“進步”。事實上,該電視劇的整體氣氛,卻是刻意打造鄧小平的救世主形象、表現中國民眾的奴性人格。

片中一再出現民間呼喚“鄧大人”的劇情,似乎,中國的事情,非鄧莫能為之。從恢複高考到知青回城,一切功勞都算到鄧一人頭上,仿佛,沒有鄧小平,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全然無視民心思變,尤其,雲南十萬知青奮起抗爭(1978年),對中南海構成的心理震撼。

劇中首次披露廣東的逃港潮,卻故意錯植時間,將發生在1979年(鄧已實際主政)的逃港大潮,拉回兩年,移花接木,讓其“發生”在1977年(華主政)——編導顯然借此想表達這麽一層意思:華國鋒執政,無法控製局麵,中國很危險;隻有讓鄧小平複出,中國才能轉危為安。把曆史的偶然性,說成曆史的必然性,誤導痕跡明顯。這樣含有正麵角度的描寫逃港潮,顯示中共價值觀的混亂,難避統戰香港之嫌。

奴性人格,就存在於編劇、導演、主演身上。據稱,導演吳子牛、主演馬少驊都是恢複高考後的第二年,即1978年,考上大學的,是“鄧小平恢複高考”的受益者。這兩人聲稱,他們帶著感恩的心情拍攝鄧劇。扮演鄧的馬少驊說:“要是沒有小平,我根本不可能上大學。”吳子牛說:“八四年鄧小平閱兵那天,我正好在突尼斯參加電影節,無意間打開電視機,恰好看到閱兵儀式上大學生們打開‘小平您好’的橫幅,那一刻,我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

且不說,取消高等教育,全世界僅中國一國而已,是毛澤東倒行逆施的極致。恢複高考,是回歸社會的正常,談不上任何人的“功績”。再說,一九六六年“推遲高考”,原本就是主政的劉少奇和鄧小平二人的決定,發端於劉少奇之子、時為初二學生劉源“反對教育考試製度”的一封信。推遲,變為取消,從1966~1970年,中國大學被關閉五年。一九七○年,北大、清華等校開始恢複招收“工農兵學員”。一九七三年,恢複高校招生的文化考試,鬧出“張鐵生交白卷”的醜聞。一九七七年,正式恢複高考,是基於國內外的不滿和憤怒,中央高層不得不作出的決定,哪裏是鄧的個人功勞!

順便提一句:吳子牛雖當過下鄉知青,但他在一九七一年就回城,並非“鄧小平讓知青回城”政策的受益者。吳子牛談劇作時,竟然說:“華國鋒是一個比較風趣、幽默的人。”僅此一語,足以證明他對曆史人物的無知。

編導刻意塑造鄧小平的救世主形象,絕非平視,仍然是仰視。隻是,用更細膩的製作手段,拚湊細節,加快節奏,以表演和攝影技巧上的藝術手法,忽悠民眾,忽悠八零後和九零後。

這部長達四十八集的電視劇,在一九八四年國慶鄧小平大閱兵、民眾大遊行的高潮中收場,用北大學生高舉“小平您好”四個字的橫幅,表現鄧小平獲取的“民意”支持,象征鄧小平政治生涯的巔峰。然而,五年之後,北大學生高舉“垂簾聽政”、“小平回家”、“打倒鄧小平”等橫幅,又是怎樣一番民意?怎樣一種高潮?這,才是八零後、九零後所需要了解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