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騎行
JiaLin
按說我這樣的菜鳥還沒有足夠的積累評論這項運動,但正因為白紙一張,我對騎行的認知大概和廣大會騎單車但並不了解這項運動的普通人比較有共同性。
我很小就學會騎車了,用的是爸爸的永久牌28寸、和我當時個頭差不多高的黑色自行車。爸爸當然是我的教練,扶著車尾跟著我跑了無數次,我總算學會了那個平衡動作。那時候,自行車是上學的交通工具,後來長大上班依舊是工具,和整個城市的人們一樣在平坦的馬路上熙熙攘攘上班下班。當時不知道自己的車速,也從來不需要爬坡,單程騎45分鍾就到了辦公室,一路上自行車機動車各行其道,生活就是那樣的自然。
真正開始騎車是因為2020年新冠大流行。之前我的運動主要是跑步,跑步有夥伴有跑群是個歡樂的集體項目。新冠一來大家都被隔離在家中,群跑無法繼續,一個人很容易就厭跑了。老公年輕時是個不錯的車手,對自行車十分癡迷,還喜歡自己動手組裝,我對此欽佩有餘興趣不足,本來嘛我就一跑者,單車跟我沒啥關係。但終究耐不住寂寞跟著老公上了賊船。
騎行給我的第一次衝擊,無疑是車的價格。那些動輒四位數美刀的單車,為啥那麽貴?騎車當真是個坑,從必須的車子,到衣服、眼鏡、手套、頭盔還有鎖鞋,似乎都要下大本錢。我一個菜鳥還說不好其中的道道,但很快就深深體會到一輛好車,一個適合的變速器或者好的配置帶來的不同
我的第一輛車是Fuji的Gran Fondo,主打一個穩字,適合長途巡航cruise,但不以速度見長,也不擅長爬坡,對我這種初學者正好。車子不重,一隻手可以舉起來。我也是逐漸體會到,公路車為啥越輕越好,因為省力啊。如我這般的小白,固有的騎車概念就是在平坦的路麵上慢悠悠地騎個十幾公裏,或一次不超過25邁吧,騎完後腿不酸氣不喘一點不覺得辛苦,反而很舒適。所以不少跑者出身的根本不把騎行當回事,這強度怎能和跑步匹敵。確實,如果是普通不太運動的,這麽騎車沒毛病,就是休閑娛樂,比做沙發土豆肯定強多了。但咱不是跑馬的嘛,不是想用交叉訓練來提高跑步嘛,那休閑騎對力量和肌肉的訓練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按我個人的體會,任何在平路上以10mph或更低的速度騎行,即使騎個30邁以上也沒啥鍛煉作用。不信,你到路上用平均12-13mph的速度騎個一小時,就知道差別了,這還僅指平路,而在平路上12-13mph的速度也不過是個入門速度。
我的Fuji車
就像跑步中的路跑(越野跑和山地騎行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總有上下起伏和一定的爬升。我們跑馬的時候,賽道爬升越大跑者速度越快就越牛B,騎行也是一樣的。在平路上跑步和騎車,肯定騎車容易,但在有一定爬升的道路上情況就相反了,坡度越大騎行難度比跑步就越大,因為跑步隻需要移動自身體重,而騎行還得加上車子的重量。這時單車和車手的重量決定了爬坡的難易。在擅長爬坡的pro車手中,清一色都是瘦瘦小小苗條低體重的,配上輕得一根手指就能舉起來的單車組成climber的標配。反之,衝刺手sprinter們擅長在平地上以最快速度奪取勝利,他們的體格都是力量型的大塊頭,因為衝線的快慢完全取決於他們肌肉的爆發力。在多日車賽比如三大環賽中,平路賽段基本都是大個頭的衝刺手奪得勝利,而高山段對於他們都是折磨因為重量太大,勝利是小個子們的天下。當然如波加查這種天賦異稟兩者可以通吃的畢竟不多,沒有代表性。
這種情況下,單車的重量就成了無比重要的因素。爬坡的時候還需要換擋,變速器的好壞體現在換擋時的精密快捷,那真是手指輕輕一勾就能節省無數體力的,這種精密機械承擔了很大部分的價格重任,上好的變速器也能達到4位數的價格… 總之接觸單車越多,就越覺得騎行知識的博大,要學的東西太多,跑步相比騎行真心是個簡單的運動。
2024 DE Grand Prix
就拿2024年完成的一個100公裏、爬升近5000英尺的Gran Fondo做例子。我的Fuji車在訓練的時候有兩個最大的Catagory 4的坡就是過不去,總是out of gear。Fuji車是11速的,變速器是11-28最常見的配置,老公建議去換一個11-34的,這樣上坡的時候最大的兩個cog是30齒和34齒,比起之前28齒的最大cog一下多出來兩個,果然騎行爬坡的體驗完全不同了,不僅其它坡上得輕鬆,大坡也終於能翻過去了
大方肚的大坡之一
騎行坡度的難度分類,Cat 4是最低級別最容易的坡
2024年環意大利GC排名前兩名,Thomas和Pogacar的變速器配置
PhireTri 鐵三隊的隊友參加2024年的Delaware州 Gran Fondo
曾經看過某個GCN的視頻,用三種不同level的單車,讓pro、業餘精英和普通車手三個人來騎著爬同樣的坡,結果是pro無論騎哪一輛車都能輕鬆戰勝另兩位,普通車手騎最高level的單車時爬坡最輕鬆最有幫助。這說明我們普通人才最需要整一輛好車啊!????因為我們的肌肉力量差,實力不足才需要裝備來幫忙嘛。
騎行是勇敢者的運動,需要速度並在公路上和機動車分享交通,不習慣這個就沒法真正學習騎行。一旦上了公路就幾乎無法避免爬坡,所以路車是必須的裝備和投資。即使隻是想用騎行交叉訓練來提高跑步成績的,也需要運用核心和大腿的力量。這個運動的強度並非完全由距離決定,心率和輸出功率、平均速度等才能說明一次騎行的運動強度。曾有一位朋友,平時基本都在平坦的Trail上騎車,距離不短經常30邁以上,結果有一次參加公路騎行,爬坡比較多,不到20邁就覺得力竭,這就是強度的差別。
騎車另一個比較大眾的問題,就是屁股會疼。這和跑馬腿疼腳疼是差不多的道理,剛入門的跑者即使跑個五公裏也會腿酸得不行,但跑過全馬的,跑五公裏根本沒感覺,這是身體的一個適應過程。當然長距離騎行無論多麽有經驗到最後PG也會疼,就像跑完全馬任何人都會扶牆走,比如馬拉鬆之王基普喬格跑完波士頓之後也隻能一拐一拐地走路。除了穿對騎行褲,調整單車fitting,選擇自己屁股喜歡的saddle之外,PG疼是無法避免的,區別是各人的承受度tolerance,如果跑完全馬需要至少一周休息腿腳才能恢複原樣,那騎個車屁股疼豈非很正常的事。總之,騎得越多,PG就越皮實????,完成過像Lake Placid大鐵這樣賽事的大神們基本都練成了鐵臀。
菜鳥學習鎖鞋之初,不摔跤幾乎不可能,我第一次鎖鞋上路就摔了三次,但若想真正進入騎行世界,這一關也必須要過。隻是鎖鞋對爬坡下坡幫助巨大,在平路上也沒啥大差別。
喜歡跑馬的朋友大多都喜歡挑戰自己,騎行也是充滿挑戰的運動。我們完全可以永遠留在平路或trail上,無需好車和鎖鞋,輕鬆休閑,也可以選擇走向公路,suffer爬坡,學習一係列騎行知識鍛煉自己成為真正的車手,讓跑步騎行成就彼此,甚至進入鐵三的行列,經曆不一樣的感受,選擇在我們自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