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校雜記(四) 幹校營地
學部幹校設在河南息縣東嶽公社,位於河南省東南部。那地方很偏僻,離鐵路線三百裏。聽當地人講,抗戰八年他們都沒見過日本人。大概連鬼子都嫌那兒太遠,懶得去。
當地農民開憶苦思甜會,一不留神就憶到60年的苦。筆者後來在東嶽中學借讀,該校校長的前妻就是在 信陽事件中餓死的。而他再婚的妻子,其前夫也是也在那場災難中死去的。他倆同病相憐,組成了新的家庭。 這個故事聽了令人唏噓不已。
那一帶是大平原,光禿禿的什麽都沒有。據說以前有樹,大煉鋼鐵的時候被砍光了。當地自然條件很差,是粘土地。雨天的時候道路非常泥濘,一腳踩下去,抬起時經常是腳拔出來,鞋卻粘在地上了。天放晴後,地麵又變得異常堅硬,坑坑窪窪的。幹校有個人不小心摔了一跤,額頭竟然被突起的硬泥割了個口子。正應了當地那句諺語:“下雨一團糟,天晴一把刀。”
由於既沒有煤也沒有柴,不能燒磚,當地人大多住的是土坯房。而沒有樹就沒有木材,他們的房子隻開有很小的窗口,卻沒有窗戶,甚至沒有窗框。農民家裏很窮,幾乎沒有木製家具,很多人家連桌子、凳子也是用土坯壘的。冬天的時候,在窗口蒙塊塑料薄膜,用來擋風。我們剛去的時候,看到一個奇特景象,當地農民都蹲在地上吃飯。有時蹲成一圈兒,每人捧個碗,挺滑稽。後來才知道,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凳子可坐,已經習慣蹲了。
有一次,陳瑞銘叔叔看到農民正在鬥爭地主。他好奇地往地主家張望了一下,發現幾乎家徒四壁。回來開玩笑說:“在這兒當地主真不值,窮得當當響。我老家是浙江金華,別看我們家是貧農,每年都做火腿,比這兒的地主闊多啦!”
當地沒有電,幹校人員夜晚以馬燈照明。更要命的是,那裏地處淮河北岸,夏天若連降暴雨就有可能發洪水,大水來臨一片汪洋。就在我們下幹校的前一年,那裏還發生了兩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幸好我們在的時候沒發大水,否則不堪設想。
經濟所全體職工加上家屬約三百人,一下子都開過去,住宿成了大難題。那裏沒有現成的住房,隻好安排男同誌住進一座棉花倉庫;女同誌住公社糧管所;家屬分散住在獸醫院、衛生所等處。那倉庫碩大無比,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各有一扇赭紅色大木門。倉庫本不是為住人蓋的,隻在高處開有幾個小氣窗。倉庫內部用粗木頭搭成架子,再鋪上床板,構成上、下兩層大通鋪, 住進去一百四十多號人;女同誌住的糧管所是幾排灰磚房,六、七個人一間,條件要好一些。
全體人員每天中午、晚上到棉花倉庫集中吃飯。在南北兩排大統鋪之間用桌子兩兩並在一起擺成長長的一溜,人們坐在桌子兩側,場麵蔚為壯觀。
①《慘絕人寰的信陽事件》,作者:丁抒。
②《顧準日記》,p.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