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V電池工廠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合計將達到四千GWh、而需求僅為一千多GWH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日前獲悉,純電動汽車(EV)電池的全球產能已達到需求的3.4倍。這是因為EV市場的減速導致供應過剩。國內具有一定EV需求的中國持續增產,另一方麵,日韓的大型電池廠商已開始縮小投資計劃。超預期的供過於求對日本和美國推進的電池國產化構成了逆風。
![]() |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統計了美國調查公司標普全球汽車(S&P Global Mobility)的數據。2025年全球EV電池工廠的產能合計將達到3930吉瓦時(GWh),而需求為1161吉瓦時,產能達到需求的3.4倍。供給達到需求的3倍以上的狀態將持續到2026年,預計2030年也將達到2.4倍。
在EV電池方麵,中國企業掌握全球市場份額的7成。韓國調查公司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從2025年1~6月的市場份額來看,第一名是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第二名是中國比亞迪(BYD)。
從曾經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日韓企業來看,雖然韓國的LG新能源排在第3位,日本的鬆下控股(HD)排在第6位,但市場份額持續減少。
美國和日本等各國政府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為了避免對中國的依賴,一直鼓勵在國內生產電池。但隨著EV需求的放緩超出預期,相關做法似乎適得其反。
![]() |
特別是在北美,供應過剩嚴重。2025年高達4.8倍。拜登前政權下通過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優待北美產EV,電池投資增加。特朗普政府撤回了上一屆政府的EV普及政策,各企業被迫調整業務戰略。
鬆下控股針對7月在美國啟動的EV電池的新工廠,將原定2026年度末的滿負荷運轉時間改為未定。鬆下認為,受作為主要客戶的美國特斯拉銷售低迷等影響,較早進行滿負荷運轉存在庫存增加的風險。
汽車製造商也減少了投資。日本豐田推遲了福岡縣電池工廠的建設計劃。本田也將原定在加拿大啟動的EV和電池工廠推遲了2年左右。
從EV減速開始顯現的2024年開始,供應過剩逐漸表麵化。美國高盛透露,2024年電池的平均價格為每千瓦時111美元。比2023年下降了26%,預測到2026年底可能會降至約80美元。
電池行業的淘汰已經開始。由德國大眾等出資的瑞典新興電池企業Northvolt 於3月申請破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製造商仍在加強投資。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將加強對中國電池的依賴。寧德時代正在歐洲擴大投資,比亞迪將加強低價電池的生產。日美歐等與中國的產能和技術差距可能會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