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市值嚇退:英偉達真的已經漲到頂了嗎?
很多人在買股票時,總會先看股價和公司市值(Market Cap)。比如看到英偉達(NVIDIA)或微軟(Microsoft)市值高達幾萬億美元,甚至有媒體把它們拿來與美國或日本、英國等國家的GDP相比較,說什麽“英偉達的市值已經超過德國全國GDP”,讓人下意識覺得:“漲太多了,空間不大了。”
但這是一個容易誤導投資者的觀點。
市值隻是市場在某一時間點對公司未來成長與盈利能力的估值。它隻是一個衡量尺度,和國家GDP相比並沒有實際意義。
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公司未來是否能持續成長,是否具備競爭護城河,是否能維持高利潤與健康的現金流。
市值高 ≠ 漲不動,看清企業質量才是關鍵 英偉達目前的市值大約是 4.3 萬億美元(截至2025年7月)。聽起來確實龐大,但我們看看背後的基本麵:
-
2026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4月)收入為441億美元,同比增長69%。
-
GAAP毛利率為60.5%,非GAAP毛利率為61.0%。
-
若剔除對華出口限製導致的H20庫存減記,調整後毛利率可達71.3%。
-
過去12個月(TTM)營收增長約86%,上一財年全年增長率為114%。
-
自由現金流達150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
盡管增速略低於2024年高峰,但英偉達仍是當前市場上少數兼具高增長、高利潤能力的公司之一。
P/E太片麵,PEG才是真正衡量高成長股的利器 很多人看到英偉達的市盈率(P/E)大約為60,就直覺認為“太貴了”。但對於高速成長的企業來說,單純看P/E不夠全麵,PEG(市盈率除以增長率)才是更合理的評估方式。
來看“科技七巨頭”(Mag7)的PEG對比:
公司 | P/E | 年收入增長率(估) | PEG |
---|---|---|---|
英偉達 | 60 | 86% | ~0.70 |
微軟 | 35 | 15% | ~2.33 |
蘋果 | 30 | 8% | ~3.75 |
亞馬遜 | 60 | 25% | ~2.40 |
穀歌 | 28 | 20% | ~1.40 |
Meta | 33 | 30% | ~1.10 |
特斯拉 | 70 | 20% | ~3.50 |
可以看出,英偉達盡管P/E不低,但由於其成長性極高,PEG反而是最低的,甚至低於1,表明其股價實際上是被低估而不是高估的。
10萬億美元市值,英偉達能實現嗎?
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到2030年英偉達市值有望達到10萬億美元。這可能嗎?
讓我們從幾個關鍵因素來看:
-
AI市場總潛在規模達數萬億美元,包括AI芯片、AI服務器、訓練與推理平台等。
-
英偉達在AI GPU市場的市占率仍超80%,即使未來降至50%,依然是巨大的市場份額。
-
英偉達不僅賣芯片,還擁有CUDA軟件生態、DGX係統、Omniverse平台、AI訂閱服務等高附加值產品,構築深厚護城河。
-
客戶基礎強大,包括AWS、Azure、Google Cloud、Meta、OpenAI等全球主要AI玩家。
-
如果未來年營收增長率保持在25~35%,毛利率維持60%左右,長期來看10萬億市值完全具備可行性。
總結 看到一家公司的市值達到幾萬億美元,不應輕易斷定“已經漲完了”。投資者更應關注其成長質量、商業模式、利潤能力和未來現金流潛力。
英偉達的估值雖高,但考慮到其技術優勢、客戶基礎、強勁的成長速度與極高的利潤率,現在可能仍處於“合理偏低”狀態。
下次再看到“市值超過德國GDP”之類的說法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市值隻是一個數字,真正決定長期股價走勢的,是企業的質地與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