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隻是過去一係列失敗手段的延續
幾十年來圍堵和反圍堵
中國遭到美國的圍堵和封殺,不是近幾年才開始,而是從1949年建國後就有。 為此美國建立了一係列組織,啟動了一係列計劃。 效果如何?
1967年 -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東南亞國家聯盟
最初是東南亞5個國家,本意是為了防止中國的影響。 如今它已經擴展到了10個國家, 但其性質已經從原先的反共,轉變成一個在中美之間騎牆的中性組織。
2017年 QUAD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四邊安全對話
美國拉了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從安全角度圍堵中國的機製。 如今不怎麽聽到了。
2018年 - CPTPP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跨太平洋夥伴全麵進展協定
美國拉了太平洋一些國家進入的經貿協定, 其目的就是為了把中國排除在國際主要貿易國之外。 結果Trump 1.0一上台,就因為生怕影響到了本國的勞工階層,而立馬推翻了。 這個沒有美國和中國參與的協定,隻能是不了了之。
今天的關稅大戰,獨獨給中國加征到245%的關稅,並且要求所有其它國家,若要得到低關稅,必須限製與中國的經貿來往。 根本就是異曲同工, 結局也不會與上次不同。
2020年 BBB (Build Back Better)
這是一項為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的計劃,Biden誇口 $7萬億美元的經濟和基礎建設的投資。 估計多數人都沒聽說過,因為Nothing is built。

2022年 IPEF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
在CPTPP失敗後,Biden重啟爐灶搞了個類似的排除中國的經濟框架。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Asian NATO 亞洲北約。 不時有提起,但至今未有建樹。
2025年 Tariff War
剛啟動就遭到全世界的痛斥。 國內的人也知道,這是殺敵800,自損1000的餿主意。 如果有真相信它能成功圍堵中國,甚至能帶回製造業,那麽就請看看上麵的一係列失敗的例子吧。
圍堵中國的努力搞了幾十年,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但在這同時中國也沒閑著
2001年 SCO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上海合作組織
拉了俄羅斯以及原來俄羅斯的小夥伴們,後來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加入了。 這是一個討論中亞安全的組織,也是為防止美國的滲透、搞顏色革命。
2009年 BRICS 金磚國
這個搞得比較轟轟烈烈,從原先的5個國家,不斷地在擴展。 俄烏戰爭後,美國擔心該組織在實質推動去美元化。
2013年 BRI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一帶一路
一個輸出中國產能、過剩美元、中國文化的計劃。 有點類似過去美國把自己的小兄弟納入的馬歇爾計劃,但如今美國已經無能力PK, 不論在金錢上,還是在建設能力上。
2015年 CIPS (China's 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 人民幣跨境支付係統
為了對付美國在某一天突然掐斷SWIFT支付係統的可能
2016年 AIIB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也是為了配合一帶一路建設的融資
2020年 RECP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基本上是CPTPP的成員,但排除了美國, 南亞的攪屎棍在最後一刻自動退出。 該經濟協定的目標是零關稅,成為中國為主導的大東亞經濟共榮圈。 值得一提的是,該協定也排除了台灣,也就是提高了台灣產品進入RECP國家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