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一下
該帖試圖論證關稅戰對美元地位“無關痛癢”,甚至“反向增強”,然而其論據雖表麵上邏輯通順,實則頗多混淆與片麵之處,值得嚴肅加以剖析。
一、將“短期金融避險”與“長期貨幣地位”混為一談
作者提出“美元具有避險屬性,貿易戰反而增強其地位”——此論斷看似合理,實則偷換概念。避險資金的短期流入,的確可能導致美元在危機初期走強;然而,這種波動並不能簡單等同於對美元“地位”的增強。貨幣的國際地位,關乎結構性信任,而非市場的臨時反應。
二、對美元霸權結構性依賴的盲目自信
文中強調“美國金融市場深度”“無可替代性”等因素,但回避了一個根本事實:美元的地位既是強國實力的體現,更是國際秩序的產物。倘若貿易戰長期損害美國經濟基本麵、削弱其在多邊貿易體係中的信譽,美元的吸引力終將被侵蝕。對“替代品缺乏”的強調,不過是今日優勢的投影,卻未能預見他日結構的動搖。
三、對關稅戰連鎖反應的低估
作者將關稅戰描述為“僅影響商品流動”,卻忽視了它可能引發的結構性去美元化趨勢:
-
若貿易夥伴在遭受美元製裁、關稅壁壘之後,主動推動結算本幣化,美元的交易媒介功能或將受損;
-
此類轉變一旦製度化、規模化,其影響將遠非作者所稱“間接且有限”。
四、忽略市場信心脆弱性的事實
所謂“美元的堅實基礎”在理論上或許存在,但現實中市場信心極易動搖。倘若美國因貿易戰導致財政惡化、債務擴大、政治極化等負麵疊加因素,投資者未必始終“無腦買入”美元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