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發財”後

來源: 2023-06-10 07:19:28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第一次“發財”來得太早,在“萬元戶”時代,掙到了百萬,人民幣。

那是在二十年齡段。屬“被動”發財。工作,收工資,收獎金。獎金的信封大得多,隔三岔五就有,是些什麽錢不知道,簽字收信封,不數,回家往抽屜裏一放完事。

生活裏的衣食住行。

房子一到單位就分,70平方米,幾千買斷。沒兩年,又分120平方米+樓頂平台相同麵積使用權,退了70平米房又加幾千塊買斷。房子在人眼中不值錢,再花錢裝修,才是人評判房子的價值。第一次花了兩萬多,第二次花了二十多萬。

買了部日本原裝進口車二十多萬,錢不是重點,那時能買到進口車才是人們眼中的價值。

吃飯一半時間是吃工作餐,不吃不行,一餐動輒成千上萬,吃不飽。一半時間是吃感情飯,他請你請我請回請,一餐動輒成百上千,也吃不飽。

衣服要裝幾櫃子,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衣服。在信封裏也就有服裝費這一名目,成千上萬地發,成千上萬地穿。穿衣不覺得是光鮮,反倒是累贅。

日子過得滿載。工作很忙,吃飯做夢時都在想著策劃。參加各種比賽,拿無數的獎,單位另發增光獎金,大多是些個人愛好,跟工作風馬牛不相及。之外就是見縫插針地旅遊旅遊旅遊。

看到這裏,想必有人看到了人生的精彩,有人看到了人生的厭倦。看到了厭倦的人,可能就屬於會去思考人生的類型。

在三十年齡段,我花了十年時間思考人生。與千百年前思考的人無異,就想弄懂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看了不少哲學,心理學,神學,社會學方麵的書,與有些前人一樣,最終開了點竅,參出了人生沒有意義,生命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我得說,參出(悟出)與簡單拿結論來用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心態,有意思的是,一種積極一種消極,積極心態容易表現出消極狀,消極心態容易表現出積極狀。很矛盾?確實。為什麽呢,我的理解是,強大的內心能允許任何事情發生,強大的人能應對任何發生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筆財發得莫名其妙,去得也容易,當時放在股市裏,別人說買什麽就買了什麽,趕上亞洲金融風暴,十不過剩下二三。與自己以為的百萬夠花一生相去甚遠。 

四十年齡段,也是美國投資的黃金年段。機遇敲門,又莫名其妙地發了點財。不過,這次不再需要思考人生了,因為知道了生活本身帶來的感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懂得了人生苦短,人會匆匆變老。坦然地接受變老的事實,我決定把六十年齡段的生活提前到五十年齡段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