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 賣腐救不了大男主
內娛近年來有不少大男主劇或男主主導的BG劇,都在瘋狂增加腐元素,動因很值得探討。但顯而易見地,越明顯的賣腐,觀眾越難下咽,靈藥還是毒藥,很難一錘定音。
1. 賣腐的動因
賣腐的源頭,當然源於腐在撬動流量方麵的“誘人”。
以往年數據嚴格審視,2025年其實並無爆劇;從大眾層麵考量,2025年其實也沒有爆人;但從流量和飯圈角度看,2025年顯然有人自內娛nobody直接晉升為一線流量,那就是環大陸播出的耽美劇《逆愛》的兩位主演。
流量生重要指標:雜誌銷售額
盤點目前內娛的流量小生,出身沾腐的起碼占一半。有人靠耽改劇——沒播的也算,有人靠類耽改劇,養成係更離不開團內CP。“腐”是流量利器,這已盡人皆知。
尤其在內娛全麵禁耽後,腐女的需求更像是被牢牢壓住的岩漿,開個小口就能竄出八丈高。對這洶湧澎湃的需求,逐利的資本不可能視而不見,於是想出各種辦法繞開監管,與腐需求雙向奔赴,我們此前在另一篇文中提煉過具體的四大路徑:出海環大陸播出、原創“純潔”雙男主、BG劇裏插腐線、原著非耽懂都懂。
但各平台S級以上項目是不可能環大陸播出的,純原創雙男主不僅過會困難也會被重點監管,所以就都擠上了後兩條路,要麽直接改編原著就耽味滿滿的IP並在拍攝過程中繼續加量加料,比如《暗河傳》;要麽就在BG劇裏不講基本法地加腐線,講究點能做成副CP或隱藏CP,不講究的直接環男主造腐。
資本唯利是圖太正常不過,而且平心而論,腐向內容因供給端受限而被受眾狠狠寬容,說人話就是,很多時候腐女真的不挑。
偶像劇裏的BG情感線,在情感關係構建上被要求先進的女性視角和要求刺激狗血的下沉需求雙麵夾擊、左右為難;具體呈現上尺度過大不僅難過審還容易引發必要性乃至性騷擾探討,小心翼翼相敬如賓又很難做出嗑點和張力。難,太難。
而做腐向內容就不同了,比起BG受眾多年來吃飽喝足要求嚴苛,饑渴的腐向受眾早就養成一套自成體係的腦補大法。你隻要向她們走出1步,剩下的999步她們將敲鑼打鼓邁著正步烏泱泱向你走來;角色隻需要給個設定對個眼神,她們自會把二人的前史與此後餘生安排得明明白白。
簡單且收益豐厚,資本當然趨之若鶩。
而從演員的角度,出演大男主劇的男主與男配選擇腐線,心思也幾乎擺在明麵上。
既然能被叫做“大男主”劇,要麽是男頻IP改編或原創男主核心,根子上就是大男主;要麽是因為選擇了流量生,項目必須圍繞一番男主,內容自然傾斜成大男主。無論哪一種,劇中女主從人設到戲份再到戲劇功能,都很難與男主相提並論,也就自然敲不來一線女演員出演。
也就是說,大男主劇的男女主演幾乎不可能咖位相等。那對於慣常便宜要占盡、連配角都要嚴防掀桌的流量生來說,即使劇中有設定上的官配,也並不願劇組向男女主的BG線上傾斜資源,無論劇集內容還是劇外宣傳,歸根結底,不想“便宜”咖位低於自己的女演員。
是的,【劇中踏踏實實構建CP關係會“便宜”咖位不如自己的演員】而不是共贏,這就是內娛絕大多數流量生的認知水平。
那為什麽又願意賣腐呢?畢竟腐的另一端男演員咖位更不可能對等。一來,腐向流量具有更強的誘惑力。論爆流量生的成功率,耽遠遠勝於純BG,今年大撲街劇集《白色橄欖樹》都有男男CP因此收益,這爆率誰不垂涎?誰又會嫌粉絲多呢?

二來,角色加腐線、花絮埋腐線,其實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騎牆之舉。劇播後完全可以視播出效果打組合拳,腐向CP熱度高,那進可大放花絮+積極營業趁熱打鐵,狂攬CP粉後再安排提純,退可半推半就,擺出”都是你們磕的我可沒主動”的姿態安撫粉絲搪塞路人,CPF亦能用“避嫌”為之辯經。而若反響不大,大可後退一步裝無事發生。換成BG,反而會麵臨“無CP感”和“不積極營業”的指責。
大男主劇賣腐,本質上就是一場資本與演員的共謀。
2. 賣腐的尷尬
既然賣腐千好萬好,為什麽大男主劇賣腐多半會失敗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哪些大男主是賣腐重災區?
男頻頂級IP的影視改編,一般不會賣腐太過。如《慶餘年》《大奉打更人》《凡人修仙傳》等,這些IP從改編創作起受眾就非常清晰:原著讀者男性占比偏高,哪怕內娛劇集的受眾多半為女性,綜合後男女占比也基本平衡。主創不會也不敢插明確的腐向內容,因為很容易弄巧成拙去損傷自己的基本盤。
所以,賣腐重災區的大男主劇其實非常清楚自己的受眾基本為女性,這才敢放心大膽在內容上狂舞男男:或是原著就帶有明顯腐味“寫作無CP讀作耽美”的偽男頻,比如《少年歌行》係列等;或是本有BG官配但突出大男主地位的大男主“言情”,比如《狐妖王權篇》。
這幾類賣腐失敗的幾率不等,也各有不同的失敗原因。
根子上就腐的IP改編,劇中狂賣也算一脈相承,成功幾率按說最高,但麵臨的問題是,要論曖昧與纏綿,文字可以做到既含蓄又誘人,轉換到三次元這些演戲基本功都沒解決的男演員,不是兩根木頭難以鑽木取火,就是生硬得令人難以下咽,順便還趕走了本就不多的男性受眾。
在言情裏硬拉腐線是最不討好的,言情觀眾抱著看男女主甜甜蜜蜜的期待走進來,被男主的男男線膈應到罵罵咧咧走出去,是這類劇最常有的待遇。但仍有劇頂著這樣的風險明晃晃或暗戳戳地賣腐,可能是誘惑太大貪婪成性,也可能是真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重。
而廣泛地說,做不好言情的內娛,做腐向就能手到擒來了?
腐女的需求確實旺盛,但也並非喂什麽就吃什麽:(1)敢明晃晃赤裸裸耽給她們看自然最佳,比如尺度驚人的《逆愛》;(2)也可披著BG外衣但在你懂我懂大家懂的規則之內專心耽,比如男主男配劇外瘋狂營銷基情的《暗河傳》;(3)著墨不多但能勾勒出有張力的人物關係也能供腐女腦補,比如《白色橄欖樹》中的刻骨明辛。
而這些賣腐的大男主劇:方向1沒可能,方向2舍不得放棄大眾市場,方向3又永遠過猶不及——越拉開架勢鉚足勁兒賣腐,越生硬突兀破壞腦補空間不給同人留活路,又怎麽能成功呢。
反向推導就更明了了:如果一個劇它本就具有精彩紛呈的強情節、層出不窮豐富多樣的各色人物,和非CP向但有張力且情感濃度高的人物關係,片方還會一味賣腐嗎?
瘋狂加腐本就代表著對自身內容的不自信:權謀幼稚腐來湊;情節平淡上男男;演技拙劣把腐賣。往自己這鍋蘿卜燉白菜裏瘋狂加基精,也不可能做出佛跳牆啊。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劇本底子不錯,結果一番大流量插手創作,為“所有的收益都向我湧來”“一切的CP皆有利於我”,把原本渾然的故事改得七零八落——對啊,那這劇能不撲街嗎?
最後,有沒有人真正關心女性觀眾為什麽愛腐呢?
很多研究者認為,生發出這種審美傾向的根源是女性通過客體化和性化男性而在心理層麵實現權力關係的倒置,本質是女性對自身被凝視被客體化的解構與反叛。
那麽問題來了,一個男主演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劇組,一個要把“大男主”寫遍與劇相關的方方麵麵不放過任何角落的劇組,又如何用因男性主控而滿溢的爹味,去滿足事實上的女本位需求呢?撲街不是必然的嗎?
肉眼可見地,越來越多的一番男主劇在賣腐,賣得姿態各異,令人不忍卒看。
倒不是說一番女主劇就有多老實多遵循創作規律,但大女主的發展態勢較為複雜多樣,不像大男主這般要歪就歪在同一條窄道上。
如果向深處探究,在如今影視劇主要受眾均性別女的前提下,大男主賣腐,本質上源於【大男主劇男本位的內容調性與影視劇女性觀眾的女性趣味】之間的錯位,當這種錯位無法用內容本身的質量與豐富度補齊時,賣腐就成了偷懶創作者眼中的萬金油。
也就是說,大家選IP時不考慮基本盤,策劃時不考慮受眾匹配度,選角時不在乎契合度,到落實具體內容時突然開始在乎女性觀眾需求了?這種賣腐,又怎麽可能救得了這種大男主?
拍腦袋,閉眼買,用腳選角,縱容流量為所欲為,便宜要占盡,逐利一窩蜂,臨時抱佛腳,腳疼醫腳……內娛死就死在這些心態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