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夏末博物館之旅 (瑞典,荷蘭)
八月底,去斯德哥爾摩拜訪朋友,在朋友的鄉村度假屋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斯德哥爾摩多年前就已經去過幾次了。從遊客的角度來說,該看的景點都去過了。2013年 ABBA 博物館建成,開始迎接觀眾。聽到這個消息,當時就發誓,以後找機會一定去ABBA 博物館膜拜一下。在歐洲洋插隊期間,幾乎就是伴隨著ABBA的音樂度過的。當年聽不懂高調高尚的歌劇,聽不來震耳欲聾的搖滾,更忍受不了無病呻吟的爵士樂,隻有蘿卜青菜般的流行音樂可以調劑一下枯燥的校園生活。特別是ABBA的音樂,曲調既有流暢歡快的,也有傷感動情的。尤其是他們的歌詞,簡單明朗,吐字清楚,一聽就懂。那時候還沒有萬能的網絡,更別說MP3,YouTube了,主要是聽廣播,買磁帶/CD,看電視,BBC 時有介紹ABBA的節目。
因此,這次約朋友一起去拜訪ABBA 博物館,回味這個瑞典最有名的樂隊當年的鼎盛輝煌時光,以及樂隊解散後的音樂生涯第二春:成名的曲子被改編成音樂劇,搬上了舞台,在世界各地一演就是十幾二十年,甚至還由大腕影星主演拍了電影,後來還加了續集,可想而知ABBA受歡迎的程度了。當然了,歌迷,劇迷,影迷都心甘情願地掏銀子。我們還專門飛到倫敦,觀看 Musical Mama Mia!
ABBA 博物館
現在,ABBA 博物館也是按時間段控製來訪人數,不過我們去的時候,也見到當時來買票的,也隨我們進來了,說明這個時間段的名額還沒用完。
當然,這麽多年,對ABBA比較了解了,參觀後,並沒有從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也沒有WOW的感覺,主要是兌現歌迷的義務和心願。下麵隻是羅列一些照片,沒有任何注釋。
離開斯德哥爾摩,我們用了兩天的時間,遊覽了荷蘭的三大著名藝術博物館:海牙的莫裏斯畫廊(Mauritshuis),阿姆斯特丹的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和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這裏收藏了幾乎所有最著名的荷蘭畫家的傑作。這三個博物館都需要網上提前買票並確定入館時間,進去後,沒有限製停留時間,可以一直待到閉館。
莫裏斯畫廊(Mauritshuis, Den Haag)
畫廊共有兩層展廳,都不大,因為畫幅比較小,所以盡管展廳不大,擺放的展品還是不少的。
鎮館之寶當屬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帶珍珠耳環的女孩》(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Frans van Mieris I (the elder):Brothel Scene; Gabriel Metsu:A Young Woman Composing a Piece of Music; Frans van Mieris I (the elder):Teasing the Pets.
Johannes Vermeer:View of Delft
Jan Steen:Girl Eating Oysters; The Life of Man
Joachim Wtewael:Mars and Venus Surprised by Vulcan
Egon van der Neer:Interio with a Woman Washing her Hands
Willem van Mieris:Armida Binding the Sleeping Rinaldo with Flowers
下麵三幅都是倫勃朗的:Self-Portrait, Homer,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Frans Hals:Portrait of Aletta Hanemans
Carel Fabritius:The Goldfinch
Jan Brueghel I (the Elder) & Peter Paul Rubens:The Garden of Eden with the Fall of Man
Anthony van Dyck:Portrait of Anna Wake
Peter Paul Rubens:’Modello’ for the Ascension of the Vergin
Clara Peeters:Still Life with Cheeses, Almonds and Pretzels. 簽名在刀柄上。
Jan Brueghel I (the Elder) & Hans Rottenhammer:Christ’s Descent into Limbo
阿姆斯特丹的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國家博物館的中文翻譯可能會產生誤解,實際上,它隻是個藝術博物館,與國家的曆史與發展不搭界。Rijk 是王國的意思。它是荷蘭藝術品收藏最大的博物館,其中繪畫占很大的比重。這裏展出了幾乎所有荷蘭著名畫家的代表性繪畫作品。博物館的建築也很有特色,讓人過目不忘。
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的大幅《夜巡》(The Night Watch),為了安全起見,用大玻璃框罩著。倫勃朗還畫了一幅小尺寸的《夜巡》,也在大幅的旁邊牆上掛著。
倫勃朗畫了很多自畫像,這是其中的三幅老中青:
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另外兩張名畫也在這裏:《情書》(Love Letter)和《倒牛奶的女仆》(Milkmaid):
下麵是一些抓眼球的畫,一並搬上來,不做注釋了:
還見到一幅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自畫像:
荷蘭畫家的作品基本都是小幅的,像倫勃朗的《夜巡》和這個《滑鐵盧戰役》(The Battle of Waterloo,by Jan Willem Pieneman)算是例外的了:
倫勃朗也被永恒地留在博物館的花玻璃上了:
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梵高博物館就在國家博物館旁邊,是最俏的博物館,經常門票幾天前就售空。我們去時,還見到不少人在門口,因沒買到票,仍不肯離去。我們是買了帶導遊的票,一小時,導遊領著在幾幅重要的畫前講解,完後大家自己可以再從頭到尾走一遍。
這是在一樓的幾幅梵高自畫像,這一幅是還沒有完成的畫,算是習作,因為它是畫在另一幅畫的反麵。梵高是個窮畫家,這樣可以少用些畫布。因此,這個廳裏的畫,都是放在玻璃罩裏的,使得畫的兩麵都能看到。
梵高的早期作品都都比較暗淡,這也正是他日常生活的典型環境。這幅《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被認為是他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在畫這幅之前,他還畫了不少草圖,原稿,甚至還單獨畫了每個人物的頭像。
他後來去了法國學畫,畫麵亮堂多了。這是他畫風成熟後的一幅佳作《向日葵》(Sunflowers),可能是梵高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他畫了許多《向日葵》版本,收集在世界不少有名的博物館,畫廊。
這是一張梵高臨摹一位日本畫家的畫,運用透視原理,由局部向遠處伸展。
這張是《在亞爾的臥室》(Vincent’s Bedroom in Arles),將透視原理誇張,扭曲。
下麵幾張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麥田群鴉》(Wheatfield with Crows),《盛開的杏花》(Almond Blossoms) ,《黃房子》(The Yellow House),《桃樹》(The Pink Peach Tree)。
梵高畫了許多自畫像,可能請模特太貴,或者他愛畫自己。
梵高沒有受過正規的繪畫教育,全靠自己摸索苦練,但他堅信自己可以吃畫家這碗飯,他弟弟 Theo van Gogh 也相信他,並一直幫助他,資助他。同行瞧不起他,對他的畫風也不欣賞,因此,一生畫了近千張畫,生前隻賣出了三張。他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擊,真是被逼瘋了,甚至絕望了,才三十七歲,就自殺離開了人世。後來,在他弟弟 Theo 去世後,弟媳 Johanna Bonger 極力遊說繪畫界,操辦展覽,撰寫介紹梵高的文集,使得梵高的畫慢慢受到關注和好評,直至登上了收藏者的清單前排。
俺對繪畫一竅不通,也並不喜歡梵高的畫,但得承認,還沒見過其他畫家有梵高的繪畫風格。
謝謝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