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人,身邊景 -- 行走多倫多(三)
2021年1月14日,為了抗疫,安大略全省開始實行禁足令,除了必需,所有人都必須呆在家裏,至少28天。

禁足令下,路上車輛稀少,行人寥寥。

蕭瑟的冬日下,我坐在燈前,愈發懷戀逝去了的生氣勃勃的春,夏,秋。
有一句話說的好,旅行不隻是消磨時光,更是積累記憶。
2020,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沒有遠離安省,但一次次的短途旅行,還是在我的記憶深處留下了一幅幅難以遺忘的畫麵。
詩和遠方,在物質喧囂的時代,早已泛濫到成為追趕潮流之人的旅行口號。
但是姑且不談詩,旅行就真的得走那麽遠嗎?去山野、河流、海岸是旅行,到街角便利店逛逛也是旅行。如果有一雙善於捕捉變化的眼睛,何必非去遠方?
以前,我曾經寫過二篇"行走多倫多”,也自認為對這座北美第四大都市很熟悉,但坐困多城的一年,卻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0年末,由Resonance Consultancy發布的2021年全球最佳城市報告,以城市的相對質量、口碑以及競爭力為基準,將全球100個表現最好的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進行了排名。
多倫多在2021年世界最佳城市排名中排行13。
2021年世界最佳城市排名前15名
倫敦(英國)
紐約(美國)
巴黎(法國)
莫斯科(俄羅斯)
東京(日本)
迪拜(阿聯酋)
新加坡(新加坡)
巴塞羅那(西班牙)
洛杉磯(美國)
馬德裏(西班牙)
羅馬(意大利)
芝加哥(美國)
多倫多(加拿大)
舊金山(美國)
阿布紮比(阿聯酋)
倫敦(英國)
紐約(美國)
巴黎(法國)
莫斯科(俄羅斯)
東京(日本)
迪拜(阿聯酋)
新加坡(新加坡)
巴塞羅那(西班牙)
洛杉磯(美國)
馬德裏(西班牙)
羅馬(意大利)
芝加哥(美國)
多倫多(加拿大)
舊金山(美國)
阿布紮比(阿聯酋)

多倫多幾乎有一半的人口是在國外出生的,這個城市的多民族共融和文化的多姿多彩,讓她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和北美的那些大都市,諸如紐約,芝加哥等等相比,多倫多不會讓人們一下子感受到它的魅力和韻味。但如果你沉下心來,慢慢品味,你會發覺到她的獨特魅力。
疫情封鎖之下,我去不了向往已久的愛琴海,但多倫多有小希臘城。
多倫多的希臘社區始於1910年左右。那時這個地方聚集了許多希臘餐館和店鋪,周圍則居住了大量的希臘族裔。到上世紀70和80年代,該地區已成為北美最大的希臘城。1993年多倫多市政府正式命名該地區為小希臘(Greektown)。
這兒的路牌都是英文,拉丁文雙語。
中國文化因為發源於黃河之濱的黃土高原,一直被稱為東方的黃色文明。而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碧波蕩漾的愛琴海畔,所以也被稱為藍色文明。人們一想起希臘,眼前就會浮現出一片蔚藍。小希臘的街道主色調自然也是藍色。
廣場文化是古希臘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希臘人在這兒參與政治,交流學術。小希臘,也有一個小小的廣場。這兒有古希臘風格的列柱和雕像。
大多數希臘人都信奉東正教,但在小希臘的中心,卻矗立著一座雄偉的天主教教堂 - Holy Name Catholic Church。
這座建於1913年的教堂的前立麵,刻意模仿了羅馬的聖母大教堂(Basilica Papale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小希臘如同多倫多一樣,是多民族的融合。
這兒不僅有希臘餐館
還有波西米亞風格的咖啡館
西藏風格的服飾店
甚至還有一座富麗堂皇的清真寺 - Masjid Ut Taqwa。
離開小希臘不遠處,就是小葡萄牙。
來多倫多後,我們曾經在這個地區住過2年以上。
多倫多的葡裔居民,多半來自葡萄牙的海外領地亞速爾群島。上世紀,亞速爾群島火山多次爆發,當地居民不得不四處遷徙,其中的很大一支來到安大略,來到多倫多。

走在遍布咖啡館,小餐館,麵包房,小超市的街道上,我仿佛觸摸到在這個城市生活的葡萄牙人的脈搏。

我一直覺得歐洲最好的飲食在法,意,葡,西。相比之下,前兩者比較陽春白雪,後兩者比較下裏巴人。
塗鴉是小葡萄牙的一個特色。
也許太喜歡吃甜食了,葡萄牙人無論男女,似乎都是胖乎乎的,即使在牆麵的塗鴉上。
街角豎立的青銅雕像,是葡萄牙著名的獨眼詩人Camoes.
美食和宗教,讓疫情之下的小葡萄牙人心靈上得到不少的慰藉。
小葡萄牙,仿佛是一個獨立於疫情的世外桃源,無論外麵的世界如何變化,這兒的人們就隻生活在自己安逸的空間裏。慢悠悠地聊天,慢悠悠地散步,慢悠悠地在正午的陽光下喝著濃鬱的咖啡。
稱為小波蘭Little Poland的波蘭人聚集區,位於櫻花爛漫的高地公園High Park東邊。主街為Roncesvalles Ave。該社區也叫Roncesvalles Village。
最早來社區定居的大多是英裔,1860年開始波蘭移民陸續來此。二戰開始和結束後,大批工程技術專業人士移民來此,並逐漸組成了北美最大的波蘭人社區。

我們來此的時候,已是深秋時節。不長的街道上遍布波蘭裔的教堂,診所,書店,酒吧,餐館,咖啡館。。。
Cafe Polonez是小波蘭最著名的一家餐館,據說在這兒可以吃到很多正宗的波蘭小吃。可惜,因為疫情關係。餐館不接受堂食。
教堂前矗立著第一位波蘭籍的教皇保羅二世的塑像,以此紀念他曾經對多倫多的二次訪問。據說這位教皇去世的時候,無數的波蘭裔的居民湧向這兒,寒風中,默默流淚,默默懷念。

看著寒風中飄揚的波蘭國旗,我在想,什麽時候,我才能去肖邦的故鄉看一看?


看著這色彩斑斕的外牆,不用說,我們已經來到了小印度。
多倫多的小印度社區,也叫印度芭莎(India Bazaar),是北美最大的印度民族貨品市場,以及印度食肆集中地。
Chandan Fashion, 是多倫多著名的印度結婚服飾店,可惜,因為疫情關係,這兒再沒有往昔的景象,再也看不到年輕情侶在親友的陪同下,選布料,試款式,嘰嘰喳喳的熱鬧中的快樂。
在19世紀早中期,就有印度人移民加拿大。這些早期移民,大多是通過英國美國轉戰來此,且多為專業人士。但是,印度人社區卻要到1960年代後期才形成。現在約有60萬印度裔人居住在安大略省。
可惜,雖然小印度餐館林立,但是因為疫情關係,我再也聞不到那熟悉的咖喱味道了。
印度,這個古老的國度,對我來說,始終是一個謎一樣的所在。雖然在加拿大這麽多年,我也認識了不少印度朋友,但她的曆史,宗教,文化,對我來說,依然很陌生。
這是一個現代和傳統,科技和宗教交織在一起的民族。

走在紛亂,破舊,還有些擁擠的小印度,很難想象,多倫多的印度族裔,還有另一付別樣的風貌。
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在我身邊,我卻看不見你”。
作為加拿大最大的兩個少數族裔,作為分別來自世界最大的兩個文明古國的我們對於他們的了解,其實是很匱乏的。

沿著高速一路北上,在多倫多的邊緣,有一座美輪美奐的印度斯瓦米納拉揚神廟 - The 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
神廟外部全部采用漢白玉打造。神廟外牆及廊柱雕刻著印度教中的神仙,不僅有印度教中大名鼎鼎的濕婆男神和最有地位的毗濕奴神,還有大象和猴子等,造型各異、婀娜多姿。
據介紹,在印度教中斯瓦米納拉揚相當於上帝,毗濕奴是他的另一個身份,濕婆也是他的一個身份,其他神也都是他的化身,這教義感覺與天主教中的三位一體頗為接近。
這座建造於2004年並於2007年正式對外開放的印度神廟,共有24,000件大理石雕像,由1800名工匠在印度花了四年的時間手工雕刻而成。總體積達9.5萬立方米、重6千多噸,其中最大的石料重5.6噸,最小的隻有50克。
這些建材除印度本地產的砂岩外,大理石來自意大利,石灰石來自土耳其。每塊石材均有編號,然後裝進305個集裝箱,遠渡重洋運至加拿大。又花了十八個月才組裝鑲嵌而成。

因為疫情原因,這座往日人流不斷的神廟被暫時關閉了,這也給了我們萬分難得的機會,操縱無人機,飛越了這座加拿大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一座聳立在北方天際線上的豐碑。在高空,我仿佛聽到了這首凝固的長詩的吟誦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