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 5 賀蘭山岩畫,遠古的記憶

來源: 林間溪 2020-05-23 11:18:1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55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林間溪 ] 在 2020-05-23 11:21:3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在銀川的西北,矗立著綿綿的賀蘭山脈,它以雄偉的身軀為銀川擋住了西來的風沙,北方的寒冷。於是山體兩側地貌和氣候出現明顯的差異:東側是阡陌縱橫、綠樹成蔭的銀川平原,西側是內蒙古阿拉善遼闊的戈壁荒灘和浩瀚的騰格裏沙漠。賀蘭山麓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土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這些民族沒有文字,人們將生活的情景刻畫在岩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岩畫。賀蘭山岩畫時間跨度極大,上至8千年前的原始部落,下到1千年前到西夏時期,橫跨幾千年;分布廣泛,在南北長200多公裏的賀蘭山腹地,有20多處遺存岩畫群;數量繁多,迄今發現並登記在冊的約有2萬多幅;真可謂是刻在石頭上的曆史。賀蘭山東麓溝穀兩側連綿不絕的石壁上,分布有萬餘幅單體圖像及組合圖畫,畫麵鑿刻清晰,粗獷自然。其中人首像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餘為牛、馬、驢、羊、鳥等各種動物,以及一些生活工具等圖案。由於科技原因,準確的岩畫最早起始年代不詳,推測為3千年至1萬年前。記錄了遠古人類狩獵、祭祀、舞蹈、爭戰、交媾等多種生活場景,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華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賀蘭山岩畫分布在寧夏賀蘭山東麓三市九縣共27個地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銀川附近的賀蘭口岩畫,賀蘭山岩畫風景區就設在這裏。景區分為世界岩畫館、遺址區、韓美林藝術館三部分,就好像一本教科書,由全景到局部、由遠古到當代,把岩畫的故事娓娓道來。                              

走進景區,最先看到的是太陽神廣場。太陽神是賀蘭山岩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畫,廣場地麵是太陽神的立體雕塑,它是按照原作以1:100的比例放大製作的。原始先民認為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界的草木枯榮、四季更替等都與太陽神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渴望得到太陽的庇佑,並將它人格化,以實現心中美好的願望。

廣場視野開闊,銀川平原以及遠處的賀蘭山盡收眼底

世界岩畫館外我們驚喜地發現一群吃草的岩羊。岩羊由於其顏色與岩石十分相像,又天生機警,很難人們被發現。像這樣一群岩羊出來的場景真的十分難得,我們慶幸運氣不錯。

我們的參觀從世界岩畫館開始。岩畫,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出現,被形容為“人類童年的語言”。古代先民以寫實和抽象的手法,在岩石上鑿刻出圖畫,用以記錄社會生活的各方麵。在世界不同區域都發現了岩畫,沒有文字的上古先民,用不同的工具在山間岩石上刻下了他們的故事,給後人留下了一幅幅古老神秘的岩畫。岩畫館中展示了中國和世界各地岩畫的圖片、拓片、以及石塊實物等等

表演區有重現古人祭天的舞蹈,隻見原始人打扮的男男女女蹦蹦跳跳好不熱鬧         

廣袤的原野,遼闊的大地,這邊風景獨好         

我們搭乘電瓶車,來到賀蘭山腹地,進入遺址區

山口景色幽雅,奇峰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餘幅個體圖形的岩畫分布在溝穀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

我們的運氣不錯,前幾天下雨將炎熱的氣溫降下來。可是雨水帶來的山洪將橋衝斷,電瓶車上我們被告知可能看不到太陽神,不免非常遺憾。失望過後是驚喜,到達景區後又被告知工人們臨時修了一個土路,將衝斷了的橋梁接通,我們得以觀看全部岩畫

山裏怪石嶙峋,岩畫就藏在這些石頭上

看介紹,對麵的岩石好似猿猴。按照所指方向看去,果然一顆碩大的猴頭出現在眼前

這塊平整的岩石上,刻有一幅有趣的手印岩畫。研究者認為這是象形文字發明之前的一份“契約書”         

放大看一看:畫麵左邊,稍小的手印下方有一隻羊,它麵向右邊的手印低著頭。手印上方有一個環眼雙睜的桃形人麵像,這是神的形象。研究者認為,岩畫中的手印代表權力和占有。整幅岩畫可以解釋為:右邊的部落征服了左邊部落,並獲得到左邊部落的牛、羊。有神作證,這個契約永遠有效。                           

這一幅應該年代久遠,用簡單的壁畫勾畫出人形,展示祭祀、舞蹈等場景

西夏岩畫刻製方法有鑿刻(上組圖)和磨製(下組圖)兩種:鑿刻痕跡清晰,較淺。磨製法是先鑿後磨,線條較粗深,凹槽光潔

根據岩畫圖形分析,賀蘭口岩畫是不同時期先後刻畫的,時間跨度達幾千年。大部分岩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有些西夏岩畫還有西夏文字刻記。下圖是一係列人臉岩畫,最早期的人臉相當簡單,一圈一叉兩點便是一人臉,逐漸畫筆越來越複雜,後期已有男女之分:圓臉為女,方臉為男。

此時的人臉已有各種裝飾,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好像戴著帽子,還有戴著頭飾、挽著發髻,可能代表不同地位的人,如男、女、首領等                                

這一幅應該是最“年輕”的岩畫之一,人臉旁還刻有西夏文字,毫無疑問是西夏時期的作品

從這條階梯上去便是大名鼎鼎的太陽神,太陽神岩畫位於距地麵20米高的垂直岩壁上,是賀蘭口目前所發現的地理位幅最高的岩畫。以前還可走上去近處觀看,如今坡前攔著紅線,隻能遠遠地瞧一瞧。

岩石上掛著一條紅絲帶,以便人們尋找。岩畫刻在岩石的陰部,擋住了風吹日曬,岩石受到的侵蝕最小,畫麵如今依然非常清晰。

再放大一點,現在可以看清楚了。細看岩畫,其造型嚴謹,形象威嚴,重環雙眼、炯炯有神,光芒四射、俯視山穀。猶如太陽普照萬物,又如神靈護佑眾生,故被尊稱為“太陽神”,是集自然崇拜、神靈崇拜於一體的典代表。太陽神是賀蘭山岩畫的代表作,被譽為鎮山之寶。其頭部代表放射性光芒的線條排列分別為24、12、6,有學者認為,很可能與中國的24節氣或太陽曆有關。

各種人麵的岩石,岩畫清晰,但內容不詳

賀蘭口岩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和純真的感受。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雙角突出的岩羊,飛馳的駿馬,搖尾巴的狗,還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眾多岩畫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遊牧民族的曆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這一幅岩畫很特別,畫麵塗上朱砂,在賀蘭山岩畫中並不多見

由於風雨侵蝕,岩石表麵的一層石皮大多已經脫落,許多畫作都已模糊不清了。怎樣保護岩畫是科學家麵臨的一個大課題。目前侵蝕的問題沒有解決,岩麵風化嚴重,岩畫是看一眼少一眼,不知還能持續多少年?我們的後代是否還能看到遠祖留下的印記。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個問題,不要讓延續了幾千年的寶貴文化遺產消失在風雨冰雪之中。

景區第三部分是韓美林藝術館。孤陋寡聞原不知韓美林何許人也,回來百度一下倒是嚇了一大跳:頭頂無數頭銜、得過無數獎項、創辦十幾個藝術館…… 原來是個大名人。

原來國航的航標是他設計的         

鎮北堡西部影視城

從銀川前往賀蘭山口岩畫的路上有一座鎮北堡西部影視城。說起西部影視城不能不提一下一位八十年代著名作家,張賢亮。這裏從前是明朝參將韓玉將軍修建的邊防要塞鎮北堡,鎮北堡後來被地震毀壞,清乾隆年間又在被毀壞的老堡旁修建了新堡。經過幾百年的雨雪風霜,鎮北堡已經被毀壞得不成樣子,逐漸淪為兩座黃土夯築的廢墟,好似殘破不堪的大羊圈,土寨子。張賢亮曾被打成右派,60年代在這裏勞動改造。被它的衰而不敗的雄渾氣勢和發自黃土地深處的頑強生命吸引,平反後的他創造出一係列濃濃的西部情的作品。1980年,導演張軍釗拍攝電影《一個和八個》,張賢亮想起了那個“土寨子”,於是把劇組帶進了鎮北堡。劇組裏有個年輕的攝影師叫做張藝謀,他被眼前蒼涼的景色深深的吸引。7年後張藝謀作為導演,帶隊重返鎮北堡拍攝處女座《紅高粱》,一舉獲得國際大獎。中國電影從此走向世界,鎮北堡也漸漸被世人所知。1993年,時任寧夏文聯主席的張賢亮著手創辦鎮北堡影視城,他以自己作品的外文譯本版稅為抵押,籌集資金,啟動了影視城的建設。由於政企分離的政策,他放棄文聯主席的職務,開始了繼作家、官員外的第三個職業——商人。前半生的坎坷成為張賢亮的財富,他在這裏孤注一擲,傾盡全力打造影視城。鎮北堡被張賢亮一步一步的改造成“鎮北寶”,無數的導演和演員在這裏成就夢想,也將鎮北堡引向輝煌。這裏成為中國西部題材和古代題材的電影電視最佳外景基地,有六十多部影視劇在這裏拍攝。2014年,張賢亮走完了傳奇的一生,在他的身後,留下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還有一座城。現在鎮北堡影視城被打造成旅遊景點,吸引眾多遊客來此參觀遊玩,是銀川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影城分為明城、清城和老銀川一條街三個部分。明城位於景區西南端,麵積最大,城內荒涼、粗獷、雄渾,著名的月亮門就在此;清城位於景區北端,規劃更細致,城牆較完整,建築也很緊湊,戲台、錢莊、武館一應俱全;老銀川一條街複製了原“寧夏省國民政府”,這裏香飄四溢,吆喝聲不絕於耳,吃貨們紛紛在這裏填飽肚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