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中歐之旅 斯洛伐克篇 布拉迪斯拉,多瑙河畔被忽視的遺珠

來源: 林間溪 2019-07-31 20:40: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7504 bytes)

告別了泰爾奇,我們一路向布拉迪斯拉行駛,窗外是大片綠色的田野,麥浪起伏,我們的心也在歌唱。快到邊境了,我開始緊盯著手機上的Google地圖。在歐洲開車進入每個國家都是暢通無阻,但是一定要交過路費,一般是十幾歐7天有效(具體數字記不清了)。即使是如同此刻我們僅僅隻是穿過斯洛伐克,也要留下同樣數目的買路錢。交錢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邊境線不明顯,沒有標示,往往開過了還不自知。我們多年前第一次自駕就出過問題。當時我們從瑞士的蘇黎世前往德國的慕尼黑,兩地之間要穿過奧地利。租來的車有瑞士和德國的行使權,奧地利需買過路費。一路十分仔細也沒看見任何示牌,汽車不知不覺過了邊境,也沒見到可以買票的地方。在慕尼黑呆了兩天後,返回蘇黎世機場回美。在邊境被警察攔下,我們不是不想交錢,而是沒找到交錢的地方啊!我們急著趕飛機,LG打斷我正準備向警察解釋的話頭,趕快扔下200多歐元上路。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我十分小心。高速公路上不易看到標示,我便緊盯著手中的Google map 和車裏的GPS,兩邊對照,看到跨過邊境線就趕緊找加油站停車。果然這一招還挺管用,我們一路走過5個國家,隻有一處看見公路邊的邊境標示,其餘全都靠看地圖。當5國的買路錢全部送出去,這才放下心來。大路如此,小路就更不用說了。在奧地利和德國的邊境,窗外風景相同,建築相似,道路相通,汽車在兩國之間來回穿行,我們根本就搞不清自己走在哪國的土地上。

汽車進入斯洛伐克境內,窗外的景色明顯不同。再也不見豐收的田園,城市也顯得破破爛爛。不由使得我們討論起天鵝絨分離的問題。捷克和斯洛伐克原本是一個國家,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都習慣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名字,單單說斯洛伐克總覺得有些拗口。說起兩國分離都原因,當然要談到兩國的曆史。捷克和斯洛伐克在人種和語言上差異非常小,兩處居民的祖先都是西斯拉夫人。曆史上捷克人的祖先建立了波西米亞王國,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則建立了大摩拉維亞王國,在兩個政治實體的統治下,根出同源的捷克和斯洛伐克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民族。波西米亞王國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受日耳曼文化影響多一些;大摩拉維亞王國後來則被匈牙利王國吞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受到馬紮爾人的統治,接受的是馬紮爾文化。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奧地利帝國成立,再往後是奧匈帝國,捷克與斯洛伐克便共同受製於維也納方麵。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帝國解體,波西米亞、摩拉維亞、以及斯洛伐克地區組成一個獨立國家,這便是捷克斯洛伐克。但這個國家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因為緊接著二戰就爆發了。希特勒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成立了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兩個傀儡政權,分別統治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地區。捷克原本就有強大的軍工實力,戰爭更促進了其工業的發展。相比之下的斯洛伐克的工業實力和經濟水平就比捷克遜色許多,這也是它們後來分家的主要原因。二戰結束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得以複國,原本是恢複成民主國家,但在蘇聯的幹預下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但由於兩邊的經濟狀況不同,導致一係列矛盾的產生。富裕的捷克經常認為自己是供養斯洛伐克的“奶牛區”,而斯洛伐克卻常常感覺自己總是處於從屬地位。漸漸兩邊的矛盾愈演愈烈,直到蘇聯解體後東歐劇變,捷克斯洛伐克爆發了天鵝絨革命,從而導致捷克和斯洛伐克最終選擇和平分手。布拉迪斯拉便是分手後斯洛伐克共和國的首都。

德文古堡 (Devín Castle)

距離布拉迪斯拉發以西9公裏處有一座古堡的遺址,這就是德文古堡。德文城堡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城堡,建於公元864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古堡最初隻是用土堆成,12世紀用石頭砌成古羅馬城堡,內有教堂、拜占庭建築、以及統治者及家屬的墓地。15世紀改建成哥德式要塞。城堡曾經抵擋過土耳其人的進攻,但在1809年被拿破侖攻克,淪為廢墟。19世紀時期的詩人曾把德文城堡當成斯洛伐克的象征,早期斯洛伐克的貨幣克朗的紙鈔以德文城堡為背景,可見其曆史的重要性。二戰以後由於古堡位於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的邊境,一直是東西方對峙的最前沿,周邊區域是戒備森嚴軍事禁區。天鵝絨革命之後,東西對壘倒塌,這裏才變成了非軍事化區域。如今德文古堡經過修繕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作為古代防禦遺址向遊人開放。古堡正好在我們的路上,對於這樣一個地方我豈能放過?於是抵達布拉迪斯拉發之前,我們先到達了這個古代的防禦要塞。古堡坐落在多瑙河畔的小山丘上,山下是摩拉瓦河與多瑙河的交匯口,河對岸就是奧地利。古堡雖然隻剩下殘垣斷壁,但還是可以看得出當年的雄偉和輝煌。

已有1100多年曆史的德文古堡          

仰望孤岩上的少女塔(Maiden Tower)更為險峻。少女塔的基石已經鬆懈,不知它還能存在多久

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不打算登山,沿著河邊慢慢走走  

摩拉瓦河在這裏與多瑙河交匯,河水可見清晰都分界線。多瑙河對岸就是奧地利

好大一條船!                           

河邊矗立著一堵門牆,牆上彈痕累累,有些彈孔中仍舊鑲嵌著彈頭,門下有人獻上鮮花。這是冷戰紀念碑,取名“自由之門”(Gate of Freedom Memorial),用以紀念冷戰時期企圖從這裏渡河逃往奧地利的死難者。據說,多年以來曾有數百條生命在此消失。

布拉迪斯拉發 (Bratislava)

布拉迪斯拉發(斯洛伐克語:Bratislava)是斯洛伐克的首都,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布拉迪斯拉發位於奧地利和匈牙利邊境,與維也納相鄰,多瑙河穿城而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與兩個國家接壤的首都。城市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的居民點。公元前2世紀凱特人在此建立防禦城鎮,曾是古羅馬的要塞。公元5世紀斯拉夫人遷移到這裏,並於7 世紀建立了薩莫帝國,這是已知的斯拉夫人的第一個政治實體。9世紀它成為大摩拉維亞的重要中心,10世紀大摩拉維亞被匈牙利人攻占,此地區成為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隨後的幾百年這個區域不斷地更改統治者,交替地被德國和匈牙利侵占,城市也在戰鬥中發展起來。16世紀,匈牙利被奧斯曼土耳其擊敗,布拉迪斯拉發被定為匈牙利的新首都,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標誌著新時期的開始,經濟和政治地位都有極大的提高。布拉迪斯拉發在18世紀瑪麗亞·特瑞莎統治時期進一步繁榮起來,到達它的頂峰,成為當時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疆域內最大、最重要的城鎮。修建了許多新的宮殿、修道院、宅邸和街道,是該地區的社會與文化的中心。瑪麗婭·特瑞莎之後,為了強化奧地利與匈牙利的聯盟,匈牙利王冠被送往維也納,中央機構遷移到布達佩斯,大量貴族隨之遷走,布拉迪斯拉發的中心地位不複存在。一戰以後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建國,布拉迪斯拉發歸屬於新成立的國家。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獨立的後果,許多匈牙利人政府雇員移居到匈牙利,而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搬到布拉迪斯拉發。二戰以後布拉迪斯拉發以及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屬於東方陣營。1968年“布拉格之春”運動使得華沙條約集團對城市進行了軍事占領,1988年布拉迪斯拉發舉行了反對共產黨政權的燭光遊行,成為天鵝絨革命最著名的中心城市之一。1993年天鵝絨分離後,布拉迪斯拉發成為斯洛伐克的首都,城市大量引進外資,在經濟上迎來了再次的繁榮。

布拉迪斯拉發城堡

布拉迪斯拉發城堡位於多瑙河岸邊的丘陵上,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建築,四個角各有一塔樓,看上去好像一個倒放的桌子。城堡曆史悠久,它最初是古羅馬簡易要塞,斯拉夫人的防禦居民點,以及達摩拉維亞的政治、軍事和宗教中心。公元10世紀匈牙利王國時期,城堡山建造了一座石頭城堡,這座城堡在後來的幾百年裏經曆了幾次改建,風格也從羅馬式改變為哥特式,再到文藝複興式,最後是巴洛克式。土耳其人占領布達佩斯期間,這裏便是匈牙利王室的避難所。1635年,為抵禦土耳其人的侵略,城堡的四角增建了四座塔樓。瑪麗婭·特蕾西婭統治時期,這座城堡成為尊貴的皇家駐地。1811年,城堡被大火摧毀成為廢墟,直到1950年代重建,大體上恢複了瑪麗婭·特蕾西婭時期的風格。近期又進行了一係列修複,如今的城堡被用作大型綜合文藝娛樂中心,有574個房間,其中包括音樂廳、曆史博物館、羅馬文化展覽室、會議大廳、圖書館、閱覽室和俱樂部等等。此外城堡的庭院還修建了可容納2000人的露天劇院,可供遊人參觀。城堡所在的地勢較高,居高臨下遊客可以平台上俯瞰多瑙河,以及整座城市。

和許多城市一樣,城堡總是建造在小山坡上            

城堡看上去很是雄偉            

城堡四個角各有一個尖塔,看上去像一個倒放著的桌子                     

城堡大門                                                    

城堡前是大摩拉維亞國王斯瓦托普盧克騎馬雕像。斯瓦托普盧克時期,大摩拉維亞國達到了鼎盛

美麗的庭院                                  

登上城堡,整個城市盡收眼底。多瑙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全城,河上的新大橋尤其醒目,將北岸的老城和南岸的新城連接在一起。老城的紅頂小屋和新城的現代建築交相呼映,相對成趣。極目遠眺,可以看到三國的邊界,維也納離這裏隻有百裏之遙。雖說不能具體分辨,但在一國首都看到三國的地界,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是這世上的唯一,再無第二處。

遠方是三國的交界,據說左邊的煙囪處是匈牙利,而右邊是奧地利,是否屬實不甚清楚

新大橋將北岸的老城和南岸的新城連接在一起

換一個角度是布拉迪斯拉發的老城,著名的聖馬丁大教堂就在眼前

聖馬丁大教堂(St. Martin's Cathedral)

聖馬丁大教堂始建於1273年,是布拉迪斯拉發最古老最著名的教堂,有著崇高的地位。它原按羅馬風格建造,後改為哥特式風格,前後用了將近兩個世紀才完成。教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塔樓,金色描邊的綠色穹頂特別吸引人眼球。彩色的頂上安放一個重達300公斤重的鎦金皇冠,那是仿造匈牙利第一位國王聖什捷凡的王冠,代表其加冕教堂的地位。16世紀布拉迪斯拉發是匈牙利首都,聖馬丁大教堂是國王加冕的地方,從1563年到1830年,一共有11位匈牙利國王和8位王後在此舉行加冕典禮,其中包括著名的瑪麗亞·特瑞莎。他們的名字鐫刻在教堂的一麵牆上。聖馬丁大教堂彰顯著布拉迪斯拉發昔日的榮耀。

鶴立雞群的聖馬丁大教堂的綠塔在一片紅屋頂中尤為顯眼醒目

從城堡山下來,我們開車前往這座著名的教堂       

教堂雖然規模不大,卻有11位匈牙利國王和8位王後在此舉行加冕典禮,其中包括著名的瑪麗亞·特瑞莎

教堂旁的雕塑                                     

距離城堡不遠處有一個城市公園,那天正好是美食節,公園裏搭起了一個個小帳篷,各種各樣的當地美食集中在這裏。我們一大早從泰爾奇出發,一路參觀了德文城堡、布拉迪斯拉發城堡,此刻早就餓了。聽到公園喇叭聲傳來,我們快步下山。走進公園流連在一家家小攤販前,挑選看上去不錯的食物,美美吃了一頓,然後奔向老城區。

公園中聚滿了當地人                          

臨時搭建起來的美食小攤位一家連著一家              

有大腹便便的廚師                         

也有精神帥氣的小夥                             

各種地方小吃目不暇接                      

老城區 (Old Town)

老城區距離城堡不遠,是布拉迪斯拉發曆史悠久的中心。它雖然占地麵起不大,但很好地保存了中世紀城市中心的原貌。老城最古老的建築是邁克爾大門(Michael’s Gate),塔頂有大天使邁克爾雕像,這是唯一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城門。城門原是城市整體城牆防禦共事的一部分,現在被辟為武器博物館的中世紀碉堡的部分,介紹古城牆的曆史與變遷。老城內遊人如織,街邊有很多特色小店和餐館。通往古城門的街道兩邊不時可以看到外國旗幟飄揚,這裏是外國使館區。老城內分布著眾多著名的教堂,也是國家政府重要機關所在地。老城廣場有一座巨大的噴泉——羅蘭噴泉(Roland’s Funtain)。羅蘭噴泉建造於16世紀,是城中最古老的噴泉。羅蘭是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奠基人查理曼大帝身邊12騎士之一,為保衛查理曼大帝慷慨赴死,成為史上第一個被封為聖騎士的人。噴泉雕刻精美,頂端是羅蘭騎士像。廣場的一角,一位拿破侖士兵趴著長椅被上,麵帶微笑,十分可愛。這是為了紀念法國軍隊於1805-1809年曾駐紮於此地。

前麵的綠色尖頂就是邁克爾大門,唯一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大門

別致的老城路標                       

老城裏熙熙攘攘,擠滿了遊客                  

老城廣場是市中心最大的廣場,周圍有老市政廳,中間有羅蘭噴泉                           

老市政廳,建於1421年,1868年被辟為市政博物館           

羅蘭噴泉,建於1527年,是城裏最古老的噴泉          

綠色的樓房是日本大使館                      

拿破侖士兵,是遊人們喜愛的合影對象               

士兵身後是法國大使館                          

好涼快啊!                                     

從老城出來,又一處傳來優美的歌聲,我們順著聲音走去,看見一座節日裝扮的廣場。廣場上聚滿了人,中間搭起一座舞台,動聽的歌聲正是從舞台上傳來。今天應該是當地的什麽節日,人們臉上洋溢著快樂的微笑,節日氣氛在空氣中流動。我們慶幸自己的幸運,布拉迪斯拉發停留的短短幾個小時,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布拉迪斯拉發,現代的布拉迪斯拉發,舌尖上的布拉迪斯拉發,幸福的布拉迪斯拉發。布拉迪斯拉發無疑是多瑙河畔一顆被忽視的遺珠,希望人們能夠盡早發現它、認識它、珍惜它。

洋溢著節日氣氛的廣場,這裏的熱鬧程度絲毫不輸給老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有沒有拍到這個 -似曾相識- 給 似曾相識 發送悄悄話 似曾相識 的博客首頁 (303 bytes) () 08/01/2019 postreply 06:50: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