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中歐之旅 捷克篇 1 布拉格,伏爾塔瓦河的幻想曲

來源: 2019-06-01 13:30:1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布拉格(Prague),在尼采的筆下她是神秘的代表,在歌德的眼裏她是美麗的寶石。有人形容這是一座紅色的城市,也有人稱她為金色的童話。不論是哪種顏色,隻有親自站在查理大橋上,閉上眼睛細細冥想才能感受她不斷變幻的色彩。這是一個優雅到極致的城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她都充滿了魔力:河水、石橋,山丘、綠林,城堡、教堂,街巷、廣場;風格各異的建築、藍天白雲下的紅頂,身懷絕技的藝人、摩肩接踵的遊客;相互映襯、完美融合,組成了獨一無二的布拉格。

紅色的城市                                   

金色的童話                                             

優雅的布拉格                                                 

說起布拉格的曆史是值得驕傲的,早在公元8世紀一位聰明的公主就預言了她的榮耀:“一個偉大的城市將出現在伏爾塔瓦河畔的懸崖峭壁上,她的榮耀能達到天上的繁星。王子和公爵們要向她低頭致敬,整個世界都要讚美她”。公主的預言逐漸得到了證實:公元9世紀,伏爾塔瓦河的右岸居高臨下地建立起高堡(Vyšehrad),後來河對岸建造了另一座城堡,我們今天稱之為布拉格城堡。14世紀,兼任波希米亞國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Charls IV)將這裏定做帝國的首都。他下令修橋鋪路,建造教堂,開辟新城區,創立中歐第一所大學。一時布拉格的繁榮達到頂峰,超過巴黎和倫敦,是繼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後的歐洲第三大城市。16世紀魯道夫二世(Rudolf II)再次將羅馬帝國的首都設在這裏,又為這個城市增添了一係列的宮廷和花園。魯道夫二世熱愛藝術,使得布拉格成為歐洲的藝術之都,聚集了開普勒(Kepler)、阿爾欽博托(Arcimboldo)等一批科學家和藝術家,呈現出文藝複興式的繁榮。18世紀的哈布斯堡時期,城市到處充滿巴洛克風格。因此布拉格有令人驚歎不已的曆史建築,時間跨度從1000多年前一直到現在。如果說德累斯頓是戰後新建的古城,布拉格則是實實在在、原汁原味的老城古跡。她幸運地躲過了一戰和二戰的炮火,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博物館。走在每一條大街小巷,你可以毫不費力地遇見13世紀以來的各種風格的建築物,從羅馬式、哥特式、文藝複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運動風格,到立體派和超現代主義,簡直是數百年來歐洲建築風格演變的活教科書。登高俯瞰,紅瓦黃牆,色彩極為絢麗奪目。於是乎,她成為了全球第一個整座城都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

這是一個原汁原味的中世紀古城                                            

伏爾塔瓦,捷克的母親河

離開德累斯頓我們一路驅車,抵達布拉格已是夕陽西斜。我們下榻的旅館就坐落在伏爾塔瓦河河畔。放下行李,在附近找了一家餐館簡單吃完飯,我便迫不及待走在沿河大道上。夜幕漸漸降臨,伏爾塔瓦河被河岸的燈光裝飾成內斂的模樣,對麵山頂的城堡褪去白天的莊嚴和喧嚷,靜靜相互陪伴。繼續向前,河邊停泊的遊艇餐廳燈光閃爍,樂曲高揚,人們已經開始了徹夜的狂歡。一靜一動,對照鮮明,這是布拉格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我們抵達布拉格時,已是夕陽西下                          

人們坐在河邊享受日落時分的美景                           

夜幕降臨,查理大橋斂去了白天的喧嘩,回歸到本來的模樣                 

遊船酒吧開始熱鬧起來                                 

第二天清晨,我再次走在沿河大道上,狂歡的人們已經散去,城市還未蘇醒。身邊的伏爾塔瓦河在靜靜流淌,耳邊似乎響起斯美塔那的交響樂聲,時而磅礴,時而舒緩。伏爾塔瓦河是捷克的母親河,它由南向北縱貫捷克全境奔騰不息。當它流經布拉格時變得安靜婉約,無聲地為這個城市注入了靈魂,像生命之泉賦予它血脈。綠色玉帶般的河水將布拉格分為兩部分:東岸的老城區是平民的生活居住區;西岸的城堡山上,曾經的王公貴族高高在上,俯視著自己的子民。橫跨於河上的有18座大橋,它們將兩岸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藝複興式建築連成一體。每一座美麗的城市,都會因為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而更為靈動迷人。如果你厭倦了老城廣場的嘈雜,或又怕迷失在查理大橋川流不息的人潮中,不妨沿著河岸慢慢走一走,或找一個位置坐下來,靜靜地傾聽河水的流動聲,欣賞兩岸的風光,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和收獲。

清晨的伏爾塔瓦河靜靜流淌                                                                              

耳邊似乎響起斯美塔那的交響樂曲聲,時而磅礴,時而婉約                 

查理大橋已經屹立600多年                       

如今水麵上有18座大橋,將兩岸的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複興式建築連接起來               

水麵上一片生機勃勃                                  

老城橋塔,查理的守望者

沿著河水很快來到查理大橋旁,橋頭屹立著老城橋塔( Old Town Bridge Tower )。老城橋塔是哥特式建築風格最傑出瑰寶之一,興建於公元十四世紀末期,位於查理大橋東端十字軍廣場處。塔高18米,是查理大橋最好的觀景點。登塔俯瞰,城堡山和查理大橋盡收眼底。從這個角度看布拉格城堡,能夠感受布拉格昔日的輝煌。布拉格的魅力開始真正散發出來:白天的布拉格是熱情的,夜晚的布拉格是神秘的,而日出時的布拉格是浪漫的。布拉格的熱情、神秘、與浪漫都來自橋塔下的查理大橋,人們說:查理大橋,走過三遍才算到過布拉格。

十字軍廣場,廣左側綠色圓頂的建築為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教堂,正前方的是克萊門汀學院。

廣場上聳立著頭帶皇冠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的雕像。查理四世時期,布拉格的宗教、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設都得到了蓬勃發展,成為當時歐洲最重要的城市。該雕像為1848年德國雕塑家 Ernst Julius Hahnel受邀為查理大學建校500周年創作。

查理四世頭戴皇冠,手拿著名的《黃金詔書》。這部詔書從法律上奠定了神聖羅馬皇帝由七大選帝侯推舉產生,擺脫了羅馬教宗對皇帝人選的幹涉。雕像的基座麵對四個方向各有一雕像,代表查理大學的四個學院:神學院、醫學院、哲學院、和法學院,以及查理四世時期的四個重要人物:捷克首位大主教 Arnošt z Pardubic 、布拉格市長 Beneš z Vartemberka、聖維特主教堂的設計師 Matyáš z Arrasu、和捷克第二位大主教,同時也是第一位紅衣主教 Jan O ko z Vlašimi。          

老城橋塔為一座三層哥特式建築,被認為是歐洲最美哥特式塔樓之一,建於1380年。它不僅用作防禦塔,更相當於一座凱旋門,查理四世製定的國王加冕禮路線——皇家之路從塔下穿過。三十年戰爭末期(1648年)橋塔西側遭到破壞,1848年的革命風暴再次使老城塔受損。1874-1878年捷克著名建築家和修複專家Josef Mocker主持了對老橋塔的修複工作。

老城塔上的雕像:上層左邊為布拉格第二任主教阿達爾貝特(Sv. Vojtěch),右邊為查理四世的兒子、時任羅馬帝國皇帝的西吉斯蒙德(Zikmund)。下層,最左邊是查理四世(Karel IV),中間為波西米亞的保護者聖維特(Svatý Vít),最右邊是波西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中間的兩個盾徽和王冠,其中黑鷹代表神聖羅馬帝國,雙尾獅代表波西米亞王國。

站在高處俯瞰,綠色的河麵上石橋一座接著一座。兩岸巴洛克式的圓頂、哥特式的尖塔點綴在紅色的屋頂當中,形成布拉格靚麗的風景。

站在查理大橋上看老城塔                                

查理大橋,清晨那一抹金色晨曦

在橫跨在伏爾塔瓦河的18座大橋中,最為聞名遐邇的無疑是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它是整個布拉格最具藝術價值的石橋,已經渡過了600餘年的歲月。穿過老城橋塔,我的腳步踏上了需要走過三次的查理大橋。清晨的大橋靜悄悄的,天邊那一抹金色的晨曦,照在橋上黑黢黢的雕像上,更加增添了許多神秘感。走在無人的橋上,如同走在一場夢裏,身邊的雕像好像都在述說它們的故事。有人說有故事的城市都離不開一條河,有河就有橋,有橋就有故事。查理大橋的故事發生在600多年以前,它是伏爾塔瓦河上第一座大橋。據說以前這裏浪高水急,任何修橋的計劃都以失敗告終,直到查理四世開始修建大橋。查理四世把這座大橋的奠基時間放在1357年7月9日上午5點31分,如此一來這串數字無論正數還是反數均為相同。也許這是一串吉利的數字,查理大橋從此成功地橫跨在河麵,堅強至今。在橋周圍千千萬萬、各種各樣的故事慢慢發生了,有的持續了多年,有的早已結束,有的正在發生,有的還在蘊釀之中…… 大多時候,故事發生了,很快也就被人們遺忘了。隻有橋下那孜孜不倦流淌的河水,默默地記住了所有的故事,忠實地守護著這個城市。

查理橋頭那一抹金色的晨曦                   

天大亮了,查理大橋漸漸熱鬧起來,白天的布拉格充滿了熱情。橋上遊人如織,街頭藝術家、手工藝創作表演隨處可見,在這裏人們可盡情體驗波西米亞風情,大橋已經成為了布拉格藝術的展示場所。石橋上的30尊聖者雕像,都是捷克17~18世紀巴洛克藝術大師的傑作,被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其中最著名是橋右側的第8尊雕像,內博姆科的聖約翰,查理橋的守護者。現在查理大橋的雕像大部分已經換成複製品,原有的雕像都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寶石館。

許多新人在這裏拍攝婚紗照,多少誓言都融入在這深情眼眸的對視中,查理大橋將時間鎖定在這一刻  

【內波穆克的聖約翰(Sv. Jan Nepomucký)】,查理橋的守護者。雕像的辨識度很高,他背後有一個五星的光環,根據內博姆科的聖約翰的真實事跡而創作。1393年,聖約翰因拒絕向國王透露王後懺悔的內容,被震怒的國王下令從橋上扔進河裏而淹死。這座雕像建於1683年,為紀念聖約翰殉難三百周年紀念而作,是這座是大橋上最老的雕像。塑像的基座上的銅雕十分光滑明亮,據說摸摸它許下的願望就會實現,因此來來往往的遊人都會上前摸摸,銅雕也被蹭得一片金黃。

當年聖約翰從橋上被扔下去的地點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Sv. František Serafinský)】 Emanuel Max 創作於1855年,取代了František Preiss於1708年創作的同名雕像。聖方濟各是方濟各會的創始人,他身著簡樸的道袍,手上帶著聖痕。左邊天使手持十字架,右邊天使手持聖經。

【聖魯德米拉和聖瓦茨拉夫(Sv. Ludmila s malým sv. Václavem)】馬蒂亞斯•布勞恩1720年創作,1784年才被放到這裏取代原有的Ottavio Mosto於1701年創作的聖瓦茨拉夫雕像。雕像描繪了聖魯德米拉教孫子瓦茨拉夫讀書的情景。基座上的浮雕描繪了聖瓦茨拉夫被弟弟博列斯拉夫殺害的情景。

【瑪塔的聖約翰、瓦盧瓦的菲利克斯和伊凡(Sv. Jan z Mathy, Felix z Valois a Ivan)】Ferdinand Maxmilián Brokoff創作於1714年,是橋上最大的雕塑群,為紀念聖三一騎士團的兩位法國創始人瑪塔的聖約翰和瓦盧瓦的菲利克斯而建。不知為何,雕塑家同時將斯拉夫人的主保聖人聖伊凡也放入雕塑群中。聖三一騎士團成立的宗旨是救出那些被異教徒囚禁的基督徒,他們籌集資金成功地從穆斯林手中解救了大批基督徒。洞穴上方的菲利克斯正在為一位基督教囚犯解開鐐銬。左上方的聖約翰左手拿著解開的鎖鏈,右手拿著聖經和四角帽。右上方的是聖伊凡。

查理大橋西頭由小城橋塔鎮守,一高一低兩座塔樓間由一座哥特式拱門相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