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分享。秘魯人應該感恩Bingham,一個馬丘比丘,連帶聖穀,給秘魯帶來多少外匯收入啊,多少人的工作,多少家庭的生活,並且帶動
也曾看到過某些人對 Bingham 的不同評論。不過看事情要全方位,而不是隻看一點,就開始大批判。
秘魯人應該感恩Bingham,一個馬丘比丘,連帶聖穀,給秘魯帶來多少外匯收入啊(火車票和門票確實太貴了,國家的利潤太多了),多少人的工作,多少家庭的生活,並且帶動了其他地區的旅遊業。這一切,Bingham是首功,還有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資助。是他的探險與考古工作,他寫的書,讓偏遠山區裏的馬丘比丘美名遠揚,也有了這麽多年,這麽多人去那裏旅遊。有人指責 Bingham 冒功,因為當地人早就知道馬丘比丘,並非Bingham發現的;還有人說,早在Bingham之前就有人“發現”了馬丘比丘。這都是酸葡萄心裏在作祟。
在馬丘比丘,早在1960年代初,就有一塊碑牌,紀念Bingham“發現”馬丘比丘50周年。那時的秘魯人很感恩,但是今日的人們就不感恩了?還是某些媒體的宣傳,某些政客們在攪渾水?
關於那些文物,如果秘魯有條件好好管理,保存,歸還給秘魯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秘魯沒有財力,沒有能力,保護好這些文物,如果美國人歸還了,以後卻遭到破壞,今日指責美國不歸還文物的媒體和政客,有會指責美國人歸還文物是不負責任了。
看到一位大俠去了馬丘比丘以後寫的遊記,說到下麵這段話,很有思想:
剛才過來的路上,買了一根烤玉米吃。一邊吃著,一邊看到了這座教堂。吃完,進了教堂。開始想一個問題:我應該感謝印加人還是西班牙人?問題的緣起是剛才吃完的玉米。
玉米是印加人發明的。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後,把玉米傳到了歐洲。然後,玉米又被介紹到了亞洲。明末,玉米和土豆,辣椒,番薯等農作物從呂宋(菲律賓)傳入中國。這些農作物一經傳入,造成了清初人口大增長,比如人口從康熙末年的7千萬增加到乾隆初年的1億5千萬。當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社會穩定、取消人頭稅、攤丁入畝等等,但這些農作物的不斷推廣,使得原本無法種植稻麥的貧瘠土地現在可以用來種糧食。糧食越來越多,能養活的人口也隨之增加。我家往前推10代,沒有大富大貴的祖先,估計以前也一直是布衣平民。所以我就想:指不定是這次人口大增長,才使今天的我有了出生的可能。因為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是不能早早餓死的,否則後麵這一串就成大問題了。
又一想:印加人發明了玉米這些東西,我得感謝他們;但是,假如不是西班牙人來,再把它介紹到美洲以外的地方,我的老祖宗不還是可能因為不夠糧食而餓死?那我又得感謝西班牙人。。。。。。於是得出一個不算結論的結論:道德和價值判斷是隨著判斷標準的變化而變化的。而天下似乎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 。。。。。。
是的,有些人自以為是,總是覺得自己有理,輕易下判斷和批判別人。卻不知看事情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