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質和國之富裕的試紙





外文的稱呼不盡相同,直譯成中文頗有情趣;可說是一種廁所文化吧。
在中國,中文的稱呼有:廁所,或洗手間,早期稱盥洗室;英文多寫成:W.C.(Water Closet),或Toilet (應譯為:抽水馬桶); 外加男,女字樣,以示區別;
在美國,則稱為:Rest room (直譯:休息間) , 分為 Men's 或Gentlemen(先生)和Ladies' (女士); 早期曾叫Comfort Station (可直譯為“舒適站”吧);
在菲律賓,稱 Comfort room (直譯:“舒適間”);
歐洲國家原用 Lavatory 一詞 ;
拉美,如:在厄瓜多爾,西班牙文:通稱 Damas = Ladies = 女廁;Caballeros=Gentlemen=男廁。
怎樣如廁,在國內外均是小事,大問題 。 在美國市區多無專門的公廁;但是高速公路旁,加油站,商場,購物中心,快餐店,除個別注明,恕不外用之外,均可使用。而且,手紙衛生是設施俱全,見照片:手紙,坐墊紙,洗手液,擦手紙,幹手吹風器;甚至連嬰兒換尿布的折疊台都備有 。國人在國內,大多要考慮自帶 手紙了。
怎樣找到廁所?按標識,文字找是自然的;按味道找也是具有特色的趣事吧!
講到台灣,一個有趣的話題,手紙問題。在70年代 ,台灣公廁備有手紙 ,而且手紙也不會被人拿走了!這是公民素質提升,國力富裕的結果 。
看來,廁所備有手紙,手紙丟不丟?是不是人的素質和國之富裕的試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