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官方史家不承認“中國戰敗是必然結果” 的這個說法, 教科書大多寫的落後就要挨打,這裏百度也是這個意思
百度
- 清朝軍隊91680-200000人
- 英國傷亡523人(陣亡69人)
中國傷亡22790人 - 帕默斯頓
查理·埃利奧特 -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戰爭評價
語音總評
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了中國。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占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占領經濟命脈之地,戰鬥中常以正麵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製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汙腐化氣息。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裏,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係裏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於維係搖搖欲墜的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於戰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不會組織、指揮打仗。鴉片戰爭爆發後,許多將領不諳敵情,株守建築落後的營壘要塞,一線防禦,不顧縱深側後;許多地區的守軍,遠遠看見敵軍即開炮轟擊,未等敵軍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舉起白旗投降。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自棄。而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中雖有決心,有成果,但他們最終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徒有救國之誌,而無尺寸之權”(詩人陸嵩語)。任用投降主義分子耆英、伊裏布等去抵抗侵略者,無疑是緣木求魚。
脫離人民、反對人民甚至鎮壓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衛戰爭中,清朝反動政府不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單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在實際戰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甚至當中國人民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者時,他們卻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責他們“潛相煽惑”、“為害甚大”,橫加反對、破壞、鎮壓,直至墮落到去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愛國人民的抗侵鬥爭。這樣的反動、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
史書評價
戰爭影響
語音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麵最惠國待遇等一係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麵臨著更為複雜曲折的鬥爭。 [23]
政治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遝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托,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 [25] 然而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經濟
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市場;原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衝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23] [24]
五口通商後,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製,關稅主權受到破壞,進口貨隻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鴉片繼續銷售,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隨著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刺激了國內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開始投資近代工業的欲望。 [27]
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中國市場大門的打開,使得商品貿易首先在沿海地區展開,工商業日益充滿活力,大批新興城市興起,打下了沿海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基礎。
思想
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衝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