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來源: 2019-10-30 22:48:4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這句話的本義很清楚,俺本來也沒有什麽疑惑。直到多年前聽人說這句話可以成為專製的借口(比如我不喜歡民主所以不給別人民主)因此是個漏洞很大的道德原則。當時心裏就覺得哪裏不太對,又找不出來,因此一直耿耿於懷。想起來就推究一翻,總是找不到哪裏不對,但又不甘心接受這種漏洞。

今天看到一燈兄提起,就又想了一下,覺得大概明白專製說(一燈兄的雞蛋說)的扭曲所在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的是用自己的情感或者感受作為自己對待別人的行為準則(想到了前兩天網友提到的sympathy和emphathy),情感雖然與行為或者事物相聯係,但己不欲勿施的重點是要感人之所感而隨順之。“喜歡專製因此不應該給人以民主說”鑽的第一個空子就在這裏。它把同情與通感的原則轉為一種具體的東西,不強調同情與通感,而強調某種東西的有無。這是它第一個扭曲的地方。

拿雞蛋說來分析,假設我之不喜是因為其味道讓我不快,我應不應因此拒絕給別人雞蛋甚至禁止別人(如果我有這個權力的話)吃雞蛋呢?不應該。因為我不喜歡不快,那就不應該把不快加在別人身上。強迫別人不吃雞蛋就是把不快強加在別人身上。因此,不應該這樣做。不欲勿施真的是建立在通感的基礎上的嗎?儒家另有幾處說法與不欲勿施參照可以支持這種說法,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老吾老及人之老等等,都是原則而不是具體的事物。

反過來,比如孩子玩遊戲最快樂,家長難道應遵循共情原則而允許孩子無節製地玩遊戲嗎?不應該。這時家長不欲(反對)的是“無節製”或者“有害健康”。因此不要讓這樣的事發生在孩子身上。這說明,同情與通感又不是隨意的,它應該是在某個統一的道德或者價值體係之下。這裏的家長行為不允許孩子過多玩遊戲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玩遊戲有害健康”的觀念上的。在這個大的觀念之下,節製遊戲也符合不欲勿施原則。

但如果有人說“玩遊戲並不見得有害健康”,再用這個做論據來質疑上邊的家長的行為,那就是引入了另一個價值體係,因此也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喜歡專製因此不應該給人以民主說”鑽的另一個空子就在這裏:專製與民主的矛盾讓不欲勿施本來的默認的統一的大前提消失了:現在不是一個固定的價值體係而是兩個或者多個平行的體係標準,不欲勿施的說法自然就沒有了落腳處,甚至讓人覺得荒誕。解決這個荒誕的辦法,就是在兩個或者幾個平等或者衝突的體係中再找出一個共同的體係來,在這個共同的體係之下,不欲勿施就又合理了。比如我不要別人幹涉我,那麽我就不要幹涉別人。我要自己選擇的自由,那麽我就尊重別人自己選擇的自由。我不要別人壓迫我,那麽我也不應該壓迫別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