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電腦一詞壓根還沒聽說,童謠一出來,傳遞速度驚人,轉眼間傳遍大街小巷。童謠如此,謠言也如此。
南來客上小學三年級時,廣州城到處傳說“化骨龍”。據說,“化骨龍”是一種魚,狀如生魚(烏魚),人食後頃刻骨銷魂散。
夠恐怖的。
當時菜市場上新鮮淡水魚品種豐富,按價格高低算,有草魚、鱅魚、鰱魚、鯉魚、和鯪魚,敞開供應。生魚比較搶手,去晚了可能買不到。生魚可燉可煲湯,味道鮮美,廣東人講究“補”,生魚進補,所以價格也要高些。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毛澤東),更沒有無緣無故的謠傳 (南來客)。說是說謠言止於智者,這世界上愚公智者都是少數。大多數人既非愚公亦非智者,對謠言多采取信以為真的態度。謠言其來有自。怎麽就不說草鱅鰱等是化骨龍呢?要知道,生魚個頭不大,滑溜溜的,卻極其生猛。人不可貌相,魚不妨貌相。生魚看上去就不是善類,生就一副陰險小人的凶相,是貨真價實的肉食者,專吃池塘裏其他魚類。另外,生魚生命力極強。廣東人講究活魚。買了或抓到生魚,用一片荷葉包起帶回家,到家生魚還活蹦亂跳
凶相加上頑強的生命力,再加上有鼻子有眼的傳聞,要人們見到生魚不起疑也不容易。不過,並非所有生魚都是化骨龍。準確些說,隻有極少數生魚,跟階級敵人一樣,是化骨龍,絕大多數生魚是肉質鮮美的好魚。區分生魚與化骨龍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拿刀背往魚的脊背上一拍,是妖是魚立見分曉:如果有條白骨竄出來,那就是化骨龍,千萬別吃;否則就是生魚。
當時南來客家裏請的保姆是個客家老太婆。阿婆買來生魚狀的魚,南來客怕阿婆有失,總要跑到廚房監督,親眼看著阿婆那麽一拍,魚脊沒冒出骨頭,才算放下心來。到吃的時候,疑心又起,猶豫再三,直到看到阿婆吃下一塊魚肉,沒有化骨,才敢動筷。
化骨龍的謠言流傳甚廣,一時間大家都信以為真。但謠言畢竟是謠言,流傳不能久遠。沒多久,謠言不攻自破。南來客處理生魚,也不會“啪”地拍一下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