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動蕩的時代造就了多少名妓與名士的傳奇故事,其中最令人感歎的當屬“秦淮八豔”。她們身處風塵,卻性情高潔,富有氣節。他們天生麗質,多才多藝,敢於追求美好的愛情,雖屢受挫折卻無怨無悔。和她們相比,那些所謂的名士名臣都要黯然失色,自歎弗如。
柳如是(1618年-1664年),名隱,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楊愛。浙江嘉興人,明清之際著名歌妓才女,天生麗質,才氣過人,為“秦淮八豔”之首。柳氏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徐天嘯曾評價“其誌操之高潔,其舉動之慷慨,其言辭之委婉而激烈,非真愛國者不能。” 留下的詩稿有《湖上草》和《戊寅草》。
柳如是幼年不幸,十歲時為江南名妓徐佛收養,十四歲嫁與年逾花甲的大學士周某為侍妾。周某死後,柳氏被迫下堂而去,重操青樓舊業,人稱“宰相下堂妾”。
明崇禎五年,柳如是流落鬆江,結識了複社名士和東林黨人,與“雲間三子”中的陳子龍和宋征輿,以及被俘殉國的李待問都發展過一段戀情,但被封建禮教所阻。後主動結識東林黨領袖錢謙益,錢氏為迎娶柳如是,賣給學生一部古書,籌銀一千兩,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並以夫人的身份迎娶柳氏。此舉招致輿情非議,婚禮中花船被扔進許多瓦石,兩人麵對瓦石哈哈大笑。
清軍占領北京後,南京成立弘光小朝廷,史稱南明。柳如是勸說錢謙益出仕南明,任禮部尚書。清軍兵臨南京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氏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欲沉水自盡,卻被錢拉住。後錢氏降清,但在柳如是影響下不久辭官回鄉,長期與柳如是從事秘密反清活動。順治四年,錢氏因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柳如是四處奔走,救出了錢氏。錢對此感慨萬千:“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康熙三年錢謙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錢氏族人為家產之事糾纏不休,自縊身亡,年僅46歲。
李香君(1624—1653),又名李香,號“香扇墜”,蘇州人,秣陵教坊名妓,多才多藝,絲竹琵琶,音律詩詞,無一不通。李氏對愛情忠貞,有高尚的愛國情操。林語堂《為香君題詩》評價:“香君一個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氣義照耀千古,羞殺須眉漢子。香君一個娘子, 性格是個蠻子,懸在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製。如今天下男子,誰複是個蠻子,大家朝秦暮楚,成個什麽樣子。當今這個天下,都是騙子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亂子。”
崇禎十二年秋,年僅十六歲的李香君邂逅二十一歲的複社領袖侯方域,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宮扇作定情之物。曾經依附魏忠賢的閹黨阮大铖得知侯方域經濟拮據,通過侯氏的朋友楊龍友暗送妝奩,以拉攏侯氏,被李香君知曉後堅決退回,阮氏懷恨在心。
後阮大铖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侯去後,李香君洗盡鉛華,閉門謝客,一心等候公子歸來。在阮大铖的慫恿之下,弘光朝的大紅人田仰執意娶李香君為妾,李氏堅決不從,撞頭自盡未遂,血濺詩扇。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
李香君傷愈後,阮大铖打著聖諭的幌子,將她征入宮中充當歌姬。清順治三年,南京失陷。李香君趁夜色逃出皇宮,奔向秦淮河畔,卻發現媚香樓已陷入火海。侯方域在揚州兵敗後脫身返回南京,到達時正逢清兵屠城,他掛牽李香君安危,急忙趕到秦淮河邊,卻看到媚香樓燃成一團烈焰。他在媚香樓附近尋找了一夜,卻沒能見到李香君。
清順治二年,李香君出家為尼,住棲霞山葆真庵。是年秋,侯方域在棲霞山尋到李香君,二人攜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歸德(今商丘)。李氏隱瞞歌伎身份,住進西園翡翠樓。後公公侯恂知曉她真實身份,將她趕出翡翠樓,讓她住到離城十五裏的打雞園。李香君因被歧視,鬱鬱而亡,年僅三十歲。侯方域為她立一石碑,上書“李香君之墓”,下署“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
董小宛(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 別號青蓮女史, 明末清初蘇州人,“秦淮八豔”之一。
董小宛生於蘇繡世家,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為給母親治病,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改名小宛。董小宛的姿色和才情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爭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小女子卻鄙視權貴。
十六歲時,董小宛結識複社名士冒辟疆,三年後嫁冒氏為妾,時常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冒辟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
清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攻破南京。冒辟疆在逃難中數度患病,董小宛辛苦侍疾,無微不至。順治八年,董小宛病死冒府,時年28歲。
董小宛雖出身卑微,卻關心國事,表現出很高的氣節。她同情東林黨人,站在複社一邊,支持他們和閹黨餘孽做鬥爭。董小宛耳聞目睹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暴行,對滿清的屠殺政策十分痛恨。她勸導冒辟疆不與滿清合作,對冒一生義不降清影響很大。陳圓圓(1624年― 1681年, 一說1623年―1695年),原名邢沅,字圓圓,又字畹芳,由於母親早亡,故從姨父姓陳。陳圓圓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一說浙江金華人),自幼被姨夫賣給蘇州梨園,居住桃花塢。她“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為吳中名優。
陳圓圓曾屬意於吳江鄒樞,後江陰貢若甫以重金贖陳氏為妾,然不為正妻所容。陳氏還與冒辟疆有過一段情緣,二人感情繾綣,申以盟誓,然冒氏因喪亂屢失約期。
明崇禎十五年仲春,陳圓圓被外戚田畹(一說外戚嘉定伯周奎)劫奪入京,獻與崇禎皇帝。崇禎情係田妃,並擔憂國事,不受。後因吳三桂之請,田畹將陳氏贈與吳三桂,並置辦豐厚的妝奩,送至吳府。李自成攻占北京後,陳氏為劉宗敏所奪。吳三桂本欲投降李自成,得知陳氏遭劫,衝冠一怒,憤而降清,與農民軍開戰,所謂“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倉皇逃離北京。吳三桂部將在京城找到了陳圓圓。此後陳氏一直跟隨吳三桂輾轉征戰。吳三桂平定雲南後,進爵雲南王,欲立陳圓圓為正妃,陳氏托故辭退,吳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加之吳另有寵姬數人,於是陳氏日漸失寵,遂乞削發為尼,“布衣蔬食,禮佛以畢此生”。後吳三桂兵敗身死,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
顧橫波(1619年-1664年),應天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本名顧媚,字眉生,又名顧眉,號橫波,又號智珠、善才君,亦號梅生,人稱“橫波夫人”。
顧橫波“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雲,桃花滿麵,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通曉文史,精通音律,工詩善畫,尤擅畫蘭,所繪《蘭花圖》扇麵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顧橫波居所名“眉樓”,常被邀請的名士稱“眉樓客”,成為風雅的標誌。
崇禎十二年,顧橫波結識“江左三大家”之一龔鼎孳,被其攜進京城,後納為妾,從此洗盡鉛華,改名換姓“徐善持”。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顧橫波隨龔鼎孳投井自殺,被人救起後龔鼎孳投降李自成。清順治元年,睿親王多爾袞進京,龔鼎孳降清, 仕途得意,官至尚書。顧橫波曾勸丈夫忠君守節、以死殉國,可龔鼎孳不聽,因喪失節操,為人所不齒。
康熙三年冬,顧橫波病逝於北京鐵獅子胡同, 一代才女,香消玉損。
卞玉京(約1623—1665年),名賽,又名賽賽,後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卞玉京琴詩書畫無所不能,尤善畫蘭,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
卞玉京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因父早亡,與妹妹卞敏一起淪落為歌妓,18歲時遊吳門,居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崇禎十五年春天,卞玉京與著名詩人吳梅村相識於吳胞兄誌衍赴任成都知府的餞別宴上,卞氏的詩文和高貴憂鬱的氣質令吳梅村傾倒。當卞玉京在衝動之下,問吳是否有意,吳卻裝出聽不懂的樣子,卞玉京歎了口氣,從此不再提起。後來吳梅村得到卞氏的書簡,得知卞氏想嫁給他,卻又得知外戚田畹來金陵為崇禎帝選妃,已看中卞玉京等人。吳在權勢麵前膽怯,隻在卞玉京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淒然離去。兩年後,卞玉京嫁給世家子弟鄭建德,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在蘇州出家為尼。
清順治七年,卞玉京在錢謙益家看到吳梅村的《琴河感舊》四首詩,得知吳梅村對她的思念。數月後,打算了斷塵緣的卞玉京去吳梅村的太倉老家探望,並為吳操琴,借助憂傷的琴聲,講述了自己這些年在亂世中的掙紮。吳不勝感懷,作《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在另一首《臨江仙·逢舊》中,吳梅村這樣描述與卞玉京的最後一次見麵:“落拓江湖常載酒,十年重見雲英,依然綽約掌中輕。燈前才一笑,偷解砑羅裙。薄幸蕭郎憔悴甚,此生終負卿卿。姑蘇城外月黃昏。綠窗人去住,紅粉淚縱橫。”
順治十年,卞玉京為年已古稀的良醫鄭保禦所收留。為了感激鄭氏的悉心照料,讓她有一個焚香誦經的安寧晚年,卞玉京刺舌血以三年時間為其抄寫了一部《法華經》。卞玉京後來隱居無錫山,死後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清順治七年,卞玉京在錢謙益家看到吳梅村的《琴河感舊》四首詩,得知吳梅村對她的思念。數月後,打算了斷塵緣的卞玉京去吳梅村的太倉老家探望,並為吳操琴,借助憂傷的琴聲,講述了自己這些年在亂世中的掙紮。吳不勝感懷,作《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在另一首《臨江仙·逢舊》中,吳梅村這樣描述與卞玉京的最後一次見麵:“落拓江湖常載酒,十年重見雲英,依然綽約掌中輕。燈前才一笑,偷解砑羅裙。薄幸蕭郎憔悴甚,此生終負卿卿。姑蘇城外月黃昏。綠窗人去住,紅粉淚縱橫。”
順治十年,卞玉京為年已古稀的良醫鄭保禦所收留。為了感激鄭氏的悉心照料,讓她有一個焚香誦經的安寧晚年,卞玉京刺舌血以三年時間為其抄寫了一部《法華經》。卞玉京後來隱居無錫山,死後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寇白門(1624年—?年),名湄,字白門,南京人,出身世娼之家。寇氏“風姿綽約,容貌冶豔”,“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
崇禎十五年暮春,寇白門結識聲勢顯赫的保國公朱國弼,對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是年秋夜,17歲的寇白門嫁與朱國弼,五千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武定橋沿途肅立到內橋朱府,盛況空前,成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親場麵。
順治二年,清軍南下,朱國弼降清,被軟禁。朱氏欲將寇白門在內的歌姬婢女一起賣掉,寇氏對朱雲:“若賣妾所得不過數百金。若使妾南歸,一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朱思忖後答允。寇氏短衣匹馬帶著婢女歸返金陵,在舊院姊妹的幫助下籌集了二萬兩白銀將朱贖釋。朱氏想重圓好夢,被寇氏拒絕。
寇氏歸金陵後,人稱“女俠”。她“築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歎美人之遲幕,嗟紅豆之飄零”。她曾從揚州某孝廉,不得意複還金陵。後傾慕年輕文人韓生,給予韓財物支持。但在寇氏生病期間懇求韓在她身旁睡一夜時,韓卻不念舊情,棄她而去,並在隔壁房間與婢女調笑。寇白門聽後,不勝悲憤,病愈急,不幾日病死。錢謙益作《寇白門》詩追悼曰:“寇家姊妹總芳菲,十八年來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紅淚一沾衣。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知寇白門?黃土蓋棺心未死,香丸一縷是芳魂。”
馬湘蘭(1548—1604),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南京人,明代著名歌妓,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所作《馬湘蘭畫蘭長卷》曾獲曹雪芹祖父曹寅題詩,蘭花冊頁被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馬氏還頗具文學才華,撰有《湘蘭子集》詩二卷和《三生傳》劇本。她為人豪爽俠義,性望輕俠,常揮金以濟少年書生,慕名求訪者甚多。
二十四歲時,馬湘蘭結識落魄才子王稚登,深交之下,歎相見太晚。王氏求畫,馬湘蘭作“一葉蘭”圖,表明自己決非路柳牆花,而似懸崖絕壁上的孤蘭。王雖明白馬湘蘭詩畫中的情義,卻由於仕途渺茫而顧慮重重,擔心自己不能給馬湘蘭帶來庇護和幸福。
不久,王稚登北上京城參與編修國史,馬湘蘭為他設宴餞行,即席賦詩“仲春道中送別”相贈。送走王稚登後,馬湘蘭閉門謝客,靜待王郎仕途得意而歸。不料王受人排擠,铩羽而歸。王不願再麵對一片癡情的馬湘蘭,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蘇,以絕與馬氏相守終生的念頭。
得知王稚登失意而歸,馬湘蘭趕到姑蘇去安慰他。此後每隔一段時日,便去姑蘇住上幾天,與王稚登暢敘心曲,卻始終沒有嫁娶。馬湘蘭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卻象一朵幽蘭,暗自飲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壽誕時,馬氏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抱病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壽宴上,她重亮歌喉,為相戀三十餘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聽得老淚縱橫。
在姑蘇盤桓了兩個月後,馬湘蘭返回金陵,心力交瘁。不久的一個午後,已有預感的馬湘蘭沐浴更衣,坐化於“幽蘭館”的客廳中,終年五十七歲。王稚登得知死訊,悲痛之餘,揮筆寫下挽詩:“歌舞當年第一流,姓名贏得滿青樓,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並頭”。
************************************************
文中圖片和史料來自網絡
文中圖片和史料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