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回顧 – 我的叔伯鄰裏

來源: 2014-06-19 14:25:3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又挖出一篇別人寫的,借此回憶額過去的家

=============================================

五十年代中關村的建設隨著全國發展的腳步迅速開展。自然科學方麵的近代物理、地球物理和應用物理三所的三個大樓首先動工,科學城中第一樓的原子能樓於195311月底竣工。並在1954年元月,近代物理所成為中關村裏科學研究機構第一家。同時在近代物理所西南角上蓋了四個社會科學方麵的研究所,即近代史所、經濟所、語言所和考古所,稱"四所" ,四排二層小樓,一個小樓一個所,在5310月先後竣工。但隻來了經濟所,後來最南麵的樓成了微生物所所有。與此同時,北區家屬樓一幢接一幢拔地而起。我家先搬到了10號樓, 後來在 1955 年時又搬到了 15樓,一直住到文革。

中關村北區的15樓(攝於2007年春)
          中關村北區的13樓,14樓和15樓亦稱特樓,朝南呈┌┐字形.14樓是一字型,1315樓是 倒 L型的。這些樓裏住過許多科學界泰鬥級的人物,大多是一級研究員,一些研究所的首任所長、副所長。 其中中國科學院的首批學部委員32人,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多達九人。後來在1999年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3位科技專家中有八位曾在這裏住過(包括十號灰樓的陳芳允)。特樓裏不僅學界泰鬥薈萃,而且有的師徒同樓。14樓裏貝時璋的夫人就是對門兒錢三強的夫人何澤慧的老師,而住一樓的趙忠堯則是錢三強的老師。除了建國前就在國內工作的著名科學家外,13樓、14樓還迎來了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汪德昭、屠善澄、楊嘉墀等一大批剛剛從海外歸來的科學家。13樓的住戶很多是是新中國的第一批 “ 海歸 ” ,三、四十歲的他們剛剛從海外歸來就直接到中科院工作。

   “ 特樓 ” 的主人

13樓曾先後住有 汪德昭103陳家鏞(203郭慕孫303邊雪風(104)、郭永懷204楊嘉墀304 梁樹權306 劉崇樂305衛一清(205)、 張文裕、王承書夫婦206楊承宗(105) 顧準106先)、屠善澄102鄭國璋101、顧德歡302李樹誠201、林一202沈光銘(301)、熊慶來等。

 

14樓曾先後住有 戴芳瀾101錢學森201先) 施汝為201後)程茂蘭(301 鄧叔群102 秉誌202先) 陳世驤202後) 錢祟澍302 羅常培103先) 黃秉維103後)錢三強、何澤慧夫婦203 尹讚勳303先) 陳煥鏞303後) 趙忠堯104 貝時璋204 童第周304

15樓曾先後住有 王淦昌311 蔡邦華211、武汝揚111 顧功敘212趙九章312、李善邦112 柳大綱313、陳宗器213 傅承義113 呂叔湘314 陳垣(214先)高原214後) 114先)、 馬溶之114後) 葉渚沛216 惲子強116陸元九115林心賢315鎔(316)、鄭奠等。

中關村北區的14樓(攝於2007年春)
            少年時期就與他們為鄰,真是一生的幸事。2006年我回到這裏,除了104歲的貝時璋伯伯和錢三強夫人何澤慧伯母及郭永懷夫人李佩尚存外,大部分人已遠離我而去。我準備近距離地從另一個側麵以一個晚輩的身份 ,來寫寫這些叔伯姨嬸平凡的往事。


             中關村的姨嬸們

前排左起:呂(叔湘)伯母、陳綿祥(蔡邦華夫人)、童(第周)伯母、陳(宗器)伯母;

後排左起:柳(大綱)伯母、趙(忠堯)伯母、李阿姨(惲子強夫人)。


          中關村的姨嬸們

後排站立者左起:王(葆仁)伯母、李阿姨(惲子強夫人);

二排左起:陳綿祥(蔡邦華夫人)、竺(可楨)師母、吳(有訓)師母、柳(大綱)伯母、劉(崇樂)伯母、XXX、陳(宗器)伯母;

前排左起:王(凎昌)伯母、趙(忠堯)伯母、XXX、呂(叔湘)伯母、貝(時璋)伯母、李(善邦)伯母。

 

華羅庚先生曾擬了一副膾炙人口的嵌名聯:"三強韓魏趙,九章勾股弦"。 三強亦是錢三強先主的名諱,而 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也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先生的名。恰好錢三強和趙九章二家就是我家的鄰居,我就先從九章先生之死談起吧!

 

 

注:1949年前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後中國第一批學部委員(即1955年、1957年的院士,現被稱為資深院士

指第二批1980年的學部委員(即1980年的院士)

“◎”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