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摧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鄉紳,誰來維係傳統文化?

來源: 2014-05-06 19:39:0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寒徹骨”的《中華傳統文化係列講座之:縱論》很好,提出一個誰來教授傳統文化的問題。盡管他的文字氣勢洶洶,大有興師問罪之意,但他提出的問題卻是個亟待解決的事情。
寒徹骨提到的"四維八德",其中八德有一字“悌”。這字曾經誘發茶軒的爭議,很熱鬧。我作為一個深受黨文化教育的“代表”,當時竟然對“悌”讀音和含義一無所知,深感羞愧(這裏的茶客與我一樣的,我想比例不會少的)。黨給我的教課書裏似乎沒有,工作以後忙於事務,也沒有涉獵,隻是到了近“知天命”時,才在茶軒看到。當然“孝”也是曾經引發爭議,悟空孫曾經是徹底的反傳統文化之人(好像最近的言談說他自己有反思,但未見其係統闡述),是“反孝派”,認定“孝”是文化之害。
我舉以上兩個例子,並非參與爭論,而是想到一個問題。誰來就傳統文化的真偽釋疑解惑?並成為標準!誰來切實的維係傳統文化?並成為體係!誰人成為傳統文化的典範(隻有雷鋒、焦裕祿、黃繼光是不行的)?並成為榜樣!
這使我想到“舊社會”曾經存在的鄉紳階層….
 
隨便搜索一個近代鄉紳作為,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內容:“教孝悌人倫,萬事根本端心術為平生所有,毋懷妒忌、毋行詭詐積德向善”以及勤勉節省、重視教育、平息族人爭吵等等要求,並且規定有經常性(重複)的儀式去強化之。還有近親人(看得見、摸的著)的典範的引入標準以及具體人物和他們的事跡,立為榜樣。
傳統文化的載體,體現在古代留下來的建築物尤其是宗教色彩濃鬱的宗祠廟堂乃至室內布置、以及古代留下來的典籍、風俗等;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一定的階層,就中國農村而言,鄉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維係力量。
….這構築了傳播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德體係)的民間體係。鄉紳階層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可靠的信徒,特別是在朝代更替,皇權易主的年代。然而,中共的土改摧毀這個體係,並且也沒有創造新的體係替代,而是引入了西方文化,所建立各級黨支部,除了宣傳共產主義價值觀外,似乎無暇顧及傳統文化傳播特別是道德約束,尤其是在具體事情上,更上放任自流。比如,紅白事上,過度的排場,使得許多家庭不堪其“擾”,農村的“黑白理事會”更是煽風點火,渾水摸魚。筆者曾經詢問過一農村大娘,為什麽她要信“天主教”?她告訴我,僅僅是因為“天主教”的葬禮花費比習俗花費少一半(約1000元人民幣),並且還能獲得尊嚴(她不懂這詞,我是通過她的言談得出的結論)。這令我頗為感慨!
在魯迅的小說中《祝福》中,有個魯四老爺。在他的書房裏,寫著事理通達心氣和平之類的對聯,桌頭放著《近思錄集注》、《四書襯》和《康熙字典》。應該說,魯四老爺就是是一位紳士,魯迅膩煩透頂,大有徹底鏟除之而後快之意。這樣看來,54以來,我們祖國的主流知識分子就開始造勢,驅逐“鄉紳”這個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到了中共執政時期,在“土改”時期徹底鏟除了。如今想起了儒家,在世界各地開辦“孔子學院”,恍惚一夜回到解放前,不,是回到54前。
當我們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或者講“我們需要傳統文化啦”時,大家想過沒有,該如何去切實落實(請大家原諒我用了黨文化的詞匯,我胸無點墨,隻有這樣的詞匯,見笑)?重新構築“鄉紳”階層?恐怕不行。這是個組織,政黨類組織,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國法不答應!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誰人想組織,就是賣國賊劉曉波的下場!!!還有好法子嗎?黨組織替代?快90年了,能行嗎?還要修改黨章,修複農村宗祠廟堂等若幹問題,最為鬧心的是,未來農村人都進城了,在城鎮的國人中如何去切實落實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更是大問題!總不能各自為主,各行其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