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激烈,來個輕鬆了話題:逃避“歧視”的蒲窩情結

來源: 2014-03-29 06:03:5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蒲窩是上世紀70年代末前北方農村孩子經常穿的一種蒲子莖編織的、樣式粗陋的鞋子。尤其是冬季用於禦寒的,個頭碩大,便於塞上壓軟麥秸,用於取暖。
 

我是十歲隨父母下放農村。一到農村,便陷入被歧視的氛圍。
 

山東的膠東半島農村文化,浸透著排外情結。我說“鳥”,也要被笑話一通。小夥伴告訴“不要撇腔,這個叫雀”。NND,經常搞的我,感覺自己很另類。
 

記得有次,我說看到有在水麵上飛的船(其實是氣墊船),速度很快,但也不是飛機。因為當年並不知道這是個什麽玩意,隻是比劃這說這個怪物。結果炸鍋了,一位小夥伴突然大聲喊:“你吹吧。。。”於是幹架來了。打架我不怕死,小夥伴被揍的“嗷嗷”叫著跑了。可被歧視的感覺愈加強烈。
 

索性不與他們玩了,大自然是我去處,所謂“孤獨一族”。我學著彈弓打鳥,樹上的什麽“柳兒蛋子、雀的燕子、嘎達剪子(音)、還有麻雀”認識了不少;也學著用卡子卡鳥,特別是初冬的麥田地裏,在前方設伏卡子,慢慢的將鳥驅趕去卡子方向,沒準能卡住個鳥。比較笨的好像是“斑鳩鳥”,其他的記憶不起來了。但這個我沒有成功過。因為我除了耐心不足外,口技不行。這需要吹不同的口哨,慢慢誘騙鳥們。嘴笨,沒有學會。
 

轉眼冬季到了。滑冰,是我第一次見到。看到曾經的小夥伴個個身手敏捷,還有坐在滑冰車(一種木條做的骨架,下麵安上兩根鐵絲滑冰車)飛速滑行的。羨慕的緊啊...
 

於是我又回歸初時的玩伴。學著滑冰,但要坐滑冰車,真如登蜀道...
 

開始學滑冰,進步還算快,但要學著蹲滑,問題大了,一不小心就四腳朝天。哄笑,再哄笑。好不尷尬...被歧視的感覺,很受傷...
 

小腦袋瓜子還算轉的快,很快我意識到,是因為我穿的高腰皮鞋,致使下蹲過程,腳腕不靈活。於是我”歧視“皮鞋了,下決心買能滑冰的“鞋”
 

盯等小夥伴的腳,看看他們穿的,幾乎都是土棉鞋,甚至還有穿蒲窩的。土棉鞋,母親不會做,別想了。
 

於是,蒲窩成為我首選。
 

蒲窩價格便宜,口袋的零錢夠了,馬上趕集買了回來。
 

一穿才知道,還要找碾壓的柔軟的麥秸塞上,才能跟腳。
 

到處打聽,還不容易才找到。
 

穿上,家裏人哄堂大笑。就在去年大姐還給外甥女小兩口講我這個故事。我白了大姐一眼說:”這跟他們在外國防歧視一樣的,我是融入其中...“
 

穿上蒲窩,人精神了,再也不怕被歧視了...我終於有了與小夥伴同樣的行頭...心裏那個美啊!
 

不過,一滑才知道,這蒲窩根本不能滑冰,隻好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