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在牆內的我們能做些什麽?

NEW YORK TIMES

讀者來信
在牆內的我們能做些什麽?
2013年08月06日

致編輯:
高雨莘在文中提到的北大清華上網政策我也曾有所體會。價錢不公道是一個方麵,網速也是槽點多多,而將內網外網區別收費更是讓人無法忍受。相較之下,我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網絡政策似乎稍微好那麽一點。
我在人大就讀期間經曆了兩種網絡政策。早先是5元1G,10元4G,15元8G,50元30G,不分內網外網。然而有同學發現了學號的規律,試驗出“棒子號”(因為人大韓國留學生最多,因此戲稱此類賬號為“棒子號”,絕無任何貶低之意)免費上網,密碼經常是111111或123456這種簡單排列。以我居住的樓棟為例,按照校園網絡管理中心的說法,700人上網,有500人以上使用免費賬號,這給人大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因此被迫推出了第二套方案——留學生上網不再免費,按照流量計費,1元1G,同樣不分內網外網。
我認為人大的兩套上網方案比北大清華好的原因無非就是流量不分內網外網。北大清華人為對內外網區別對待非常荒謬。事實上,一般大學網民,如果沒有什麽事(比如準備口語材料、寫論文查找文獻、收發郵件等),也不會專門去上外網。國內的新浪微博、人人網、優酷土豆再加上各大門戶已經基本能夠滿足信息需求,而且登入速度比上外網更快。外網先天的語言屏障會使國人覺得有層隔膜,更不用說某些特定網站需要“科學的”方法才能登錄。
港台同學曾對我說,“覺得人人網比Facebook有意思,每次回家上Facebook都看到朋友在說去了哪,吃了什麽,和誰在一起,感覺很淺薄;而在人人網上經常會有一些非常獨特有深度的見解”,我反問他們“要是因為表達的深度層次不同,不讓你們上Facebook隻讓上人人網,你們是否願意?”他們都頷首不語。
牆築得越來越高,翻牆者卻沒有變少,其中的主力毫無疑問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人。哪怕長期看來,這些人依然是“一小撮”、“極少數”。GFW(Great Fire Wall)的意義,不是阻斷而在於幹擾信息的交互與流通。身在中國,雖然特定網站無法直接登入,但想要進入的人一定會想各種辦法進去。比如我現在寫信時就同時瀏覽著Facebook和Twitter,與好友們進行互動,而在我身邊更不乏這樣的例子。不少人不翻牆,一是因為翻牆成本太高,沒有合適的工具以及網絡就無法達成,幾次三番會讓人不耐煩;二則是因為中國大陸本身的政治因素所致,讓人會對翻牆產生一種“政治不正確”的恐懼感。相較之下,脫敏與克服此種恐懼感比翻牆本身更重要。
再來看看牆內的積極行為。我能夠接觸到牆外世界本身也是師兄的教導,自己亦曾教過師弟師妹如何“科學地”上網。個人認為這沒什麽值得炫耀的,但幫後來人打開一扇窗是一種責任,好比林則徐提出的“睜眼看世界”。信息自由流通有時比信息本身的意義還要大——不是本人對牆內的信息有偏見。而這又鍛煉了讀者查找信源以及鑒別真偽的能力,隻在牆內接收信息的人是不可能有這種意識的。
在大環境暫時無法改變,政府不大可能主動放棄網絡封鎖的情況下,作為個人,更應該主動去了解高牆外麵的世界,不因一兩次的失敗就放棄探尋;作為有能力看到外麵世界的人,也應該幫助更多高牆內的民眾看到高牆之外的風景。借用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的話,“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趙勇龍,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