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旦壺
文旦創於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後兩者為清中末後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文旦”文字釋義為:“文” 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曾一老壺銘:何必鳳凰誇禦茗,浣女詞前落日塵,鬆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亦有書記載:文旦 “果之美味,江浦之橘,雲夢之柚。”那麽由此可知,文旦壺在這裏的創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黃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黃色本身就是一種豔麗的 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綿長。在這裏,一把紫砂壺的仿生態,也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與雅麗。現文旦、西施、貴 妃變化很多,每個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繹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壺名也讓人有點難以分辯。 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讚文旦壺說:“至於摹形象體,殫精畢 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豐神綽約,俊俏天 成。
容天壺
取材於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後來壺形較高。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 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 中見深厚。 相傳是在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號為長汀子,他身材短胖,言語無定,隨處坐臥,經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處化緣,見物則 乞,人稱布袋和尚。據說他能示人凶吉禍福,而且非常靈驗。在臨終之前,曾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來人們就把他作為彌 勒菩薩的化身,先是在江浙一帶,民間都畫他的圖像供奉,後又在寺院塑其形相,這就是現在寺院中大肚彌勒像的由來。契此和尚圓寂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 年),因此將其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供奉,當是宋代以後的事情。杭州靈隱寺飛來峰有大肚彌勒造像,是飛來峰最大的一龕佛像,南宋造像。
大彬提梁
在今天的玩壺人看來,高20.5厘米,口徑9.4厘米的大彬提梁實在是一把大壺,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尚屬小物。時大彬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 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 一座高山,讓無數後人仰止。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 身。 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托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 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 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 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築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
瓦當壺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壺的造型來源之一,瓦當壺為仿漢代瓦當式樣,造型獨特,一般壺體呈瓦當狀,造型以幾何線條為主,成型規範有致,線條流暢準確,壺身 多有銘文.秦磚漢瓦為名貴之古玩,清代中葉以來猶受文人推崇.瓦當壺在配以名家之壺銘,意境更加古補,格調幽雅.最著名的為陳曼生的瓦當壺,做工挺刮,壺 體正麵刻行書”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實為紫砂壺中難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參與合作製壺的典範。
合歡壺
也是曼生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曼生在溧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 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消息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 以賀。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間鼓樂歡天,樂手 執大鑔賣力敲擊,聲音洪亮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大鑔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 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通體大紅,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適用於節慶、祝福聚會 之場合以添樂趣。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製,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 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漢鐸壺
漢鐸,即漢朝之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鍾,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 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讚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曆史上最據研究價值 的漢鐸壺了。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 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鐸為方彤,頂卜有一個短柄,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有銅、木兩種,銅舌者稱金鐸,木舌 者稱木鐸。“鐸”除了做為樂器以外,其作用從曆史上各種古籍的記載中歸納來大概有兩方麵:“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一)、文事奮木鐸——和平時期 的文化宣傳。在古代,天子為了了解民間的社會風氣,人民的生活狀況,每到春天會派專人到各處采集民間的詩歌,這種行為也就是現在的所說的“采風”,歸納總 結後報告給朝廷加以考察。同時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也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這裏鐸的木舌可比作教師的教化之舌。 (二)、武事奮金鐸——戰爭 時期的司令工具。古時的軍事長官曾揮舞旗幟召集村民,在田野練習布陣和戰法,了解擊鼓鳴金等軍事號令。每隔三年,則舉行更大規模的集體軍事訓練。我們看古 代打仗的小說,經常有鳴金收兵一詞,鳴金即鳴鐸,就是搖大鈴鐺。 寶鐸含風,響出天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後鐸的作用更主要集中於樂器和建築裝飾了。目 前我們能經常見到的就是古建築四角的鐸鈴裝飾。
洋桶壺
紫砂洋桶壺是紫砂茗壺名種裏較為常見的一種款式,亦是一種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製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於 提攜,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並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何道洪等等藝 人,無不為紫砂洋桶壺的流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匏尊壺 思亭壺 扁腹壺 漢瓦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