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藏竹簡,經典傳千年

來源: 2013-07-14 19:52:4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清華藏竹簡,經典傳千年
狄雨霏 2013年07月13日

北京——五年前的本月,一批寶貴的竹簡抵達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一名清華校友在香港的藝術品市場上購得了這些泥跡斑斑的竹簡,然後捐贈給了清華。
 
“我們打開箱子時,箱子裏一股難聞的味道。發黴的味道。許多竹簡都破了,”清華大學知名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說。在夯實、堅硬的泥土下麵,是一些令人大為震驚的東西:竹簡上有用性質穩定的純墨汁寫的古代文學作品。李學勤領導的團隊用了三個月時間清洗細竹片,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竹子全部浸透了水,像煮過的麵條一樣軟。
 
竹簡上刻著一些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據信它們是被人從一位曆史學家的墓裏非法挖出來的,這位曆史學家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前後戰國時期的楚國。這些竹簡正在讓我們對古代思想的認知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同時也引出了一些源自過去卻有著驚人的當代特征的問題,比如:固定含義是否存在?被我們當做真理的東西實際上是真的嗎?在中國經常可以聽到要堅守正統理論的訓誡,比如“熱愛共產黨”和“學習經典”,而且它們還往往被聯係在一起,但實際上經典到底是什麽?
 
清華大學收藏的竹簡總計約為2500片,其中包括一些竹簡碎片,竹簡最長可達46厘米。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研究古代中國的學者薩拉·艾倫(Sarah Allan)說,在中國尋求顯示自己不同於西方之際,竹簡上的內容也挑戰著中國文化。
“如今,中國希望重拾自己的傳統,以此抗衡西方的影響,但那種傳統的本質是什麽?” 艾倫在郵件中說。
“作為中國人到底意味著什麽,在這個問題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之際,這些手稿提供了大量有關中國思想形成時期的全新信息,”她寫道。
竹簡讓學術界和文化界大為興奮,比如,駐北京的意大利記者郗士兵(Francesco Sisci)就將這些文稿的發現,以及中國1993年以來的另外兩次發現,和歐洲重新發現前基督教文化以及羅馬和希臘的價值相提並論。這位具備古典素養的學者寫道,正是這種對古典世界的信奉燃起了“啟蒙運動之火”,並“讓歐洲人的思想擺脫了以對聖經的膚淺解讀為依據的教條主義束縛,讓歐洲走上了向現代世界發展的道路,”西希寫道。
 
清華的文稿和另外兩批同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前後的收藏(其中一批發掘自湖北省,也就是曆史上的楚國地區,另外一批也是在香港的藝術品市場上購得的)合起來包括以下內容:已知最早版本的古代占卜書籍《易經》;《詩經》中此前一直無人知曉的詩篇;被認為是出自孔子之手、但後來沒有收入《論語》傳世版本的文章;老子所著《道德經》的最早版本(同後來的版本相比有許多不同);以及《尚書》中一些此前不為人知的章節,《尚書》是儒家的經典史書,收錄了傑出帝王的治國方略言論,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部作品後來成了後世統治者要摧毀的目標。
 
李學勤說,它有著非凡的含義。
“就像發現了原版《聖經》或是‘最初’的經典一樣,”他在清華大學接受采訪時說。就在我們談話之時,在樓上一間清涼的房間裏擺著一些裝有蒸餾水的箱子,記載著文字的竹簡就泡在裏麵。“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些經典在成為‘經典’之前的樣子。我們現在要問的是,它們起初是什麽樣子,以及它們是如何變成後來的樣子的?”他說。
 
艾倫說,在這些著作被埋入地下約100年後,秦朝第一位皇帝在中國進行了一次“文學大屠殺”,這一點很重要。他下令焚燒書籍,禁止私人圖書館的存在,將中文書麵語言的標準化,從而塑造了延續數千年的思想傳統。這一傳統要求重寫所有作品,重寫時,不受歡迎的理論被剔除掉。
 
“經典都是政治化的,”年屆80的李先生說這句話時兩眼放光。
艾倫說,這些竹簡出現在那次文化審查之前,它們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哲學、文學和曆史思想的真正核心。
“這三批文稿的特殊意義在於它們被埋的年代,”她在一封郵件中寫道。
“公元前300年是中國的戰國時代的鼎盛時期,也就是說正值中國思想傳統核心觀念的形成期,”她寫道。“這些文稿直接觸及中國思想傳統的核心問題,在形成期的巔峰年代被記錄下來。”
文稿中還描繪了一種和沿用幾千年的王朝統治有所不同的、大眾化的政治製度,“認為傑出人物讓位於另一個傑出人物是最好的政權更替方式”。統治者會下台,將權力傳給一個有資格的人,理論上任何人都有機會。
“這種把退位作為政權更替方式的觀點對後世王朝的威脅太大了,無法存留下來,”她說。
這些竹簡會是假的嗎?據包括中國的一些頂尖古文字學家和思想史學家在內的專家稱,竹簡的內容同已有文本、曆史細節和實際條件是構成複雜的關聯的,因此排除了這個可能。李學勤領導的清華團隊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推測這些竹簡的年代在公元前305年,前後誤差30年。
 
“我們收到竹簡的時候,它們都是濕透的,含水量高達400%,“清華團隊的成員之一劉國忠說。他做了一個樸實的比喻:“就像煮麵條一樣。要把麵條煮這麽軟是需要花時間的。”
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國際先驅論壇報》(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駐京記者。
翻譯:陳亦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