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亂局

來源: 2011-03-22 05:45:2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利比亞亂局


216日發生騷亂以來,利比亞的社會動蕩已經發展成為內戰,並在西方的武裝幹涉下有可能進一步激化、升級,數以千百計的平民在衝突中喪生。利比亞的亂局已遠甚於突尼斯和埃及。初步分析利比亞亂局的成因,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比亞的社會矛盾特別是部族矛盾突出,失業率高。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報告,2010年利比亞的石油產業占其出口額的95%,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作為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利比亞的人均GDP達到了將近一萬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國的排名中並不低,但 由於缺乏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生產製造業和服務業,利比亞的失業率達到了近30%。雖然利比亞的主權財富基金據說達到了600-700億美元的規模,但在利比亞首都的街頭上垃圾成堆,即使是賓館也顯得破敗不堪。去年,利比亞宣布將在未來三年投資130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但群眾的不滿已經日益顯露,社會矛盾越發尖銳。此外,由於卡紮菲長期奉行小企業私有,大企業國有的政策,石油開采、煉化等主要行業,更不用說政府部門等工作機會一直控製在以卡紮菲家族為首的基於的黎波裏的貝尼希拉爾(Beni Hilal)部族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而由於利比亞較為特殊的曆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結構,卡紮菲執政以來,部族是利比亞僅存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他各類社會組織,包括工會等都被取締。在利比亞部族人員對部族的忠誠遠遠超過了對國家的忠誠。在卡紮菲統治的四十餘年中強力的壓製了其他部族的發展,特別是人數眾多的、以東部城市昔蘭尼加為主要據點的另一大部族貝尼薩利姆(Beni Salim)的發展。利比亞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觸發下發展成為內戰。


其次,卡紮菲41年的鐵腕統治和子承父業的接班態勢使國內各方十分不滿。


此次中東北非亂局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群眾對個人長期執政的厭惡,對家族政治、子承父業的嚴重不滿,埃及是這樣,利比亞也是這樣。


1969年,在年僅27歲的卡紮菲領導下推翻了時任國王伊德裏斯,建立了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後在1977年改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40餘年來,這位特立獨行的領導人在內外事務方麵都表現出了他的強硬。比如,多次提出但無果而終的與埃及、突尼斯、敘利亞的合並;多次出兵乍得等。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卡紮菲著力培養他的兒子賽義夫伊斯蘭 卡紮菲(Seif al-Islam el-Qaddafi)接班的態勢非常明顯,有專家表示,賽義夫 卡紮菲已經擔負起領導國家的責任。在國際事務方麵,由於他在英國接受教育的背景以及與西方各界的廣泛聯係,使得近年來利比亞與西方的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國內事務方麵,他宣稱要建設免稅區,要開發1200多公裏的地中海沿岸,要把利比亞建設成北非的迪拜等等。事實上,在此次利比亞內戰中他也多次代表卡紮菲發表電視講話,並表示即便血流成河也誓不退縮。可以說,卡紮菲家族統治已經使利比亞人民厭惡和不滿,群眾尋求改變。


第三,受到左鄰右舍突尼斯和埃及群眾運動的鼓舞,大批的反對派走向街頭,而卡紮菲對於群眾采取了強硬的鎮壓手段,激化了矛盾。


40年來,雖然國內矛盾重重、挑戰不斷,但強人鐵腕統治下的利比亞國內一直沒有發生過對卡紮菲政權有致命影響的事件。此次利比亞的亂局,直接的觸點是突尼斯和埃及的群眾運動取得進展,激發了利比亞反對派的鬥爭熱情。在各方反對力量的號召下,大批的群眾走向街頭,向卡紮菲政權發起挑戰。此外,由於卡紮菲長期的特立獨行,在周邊特別是阿拉伯世界樹敵太多,太孤立,難以得到有效援助,使得國內抗議活動進一步擴展蔓延。在這一點上阿盟國家對卡紮菲的態度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