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有趣!
你談到書中的方言,因為是僅有文字,現代的許多地方都可找到它們的身影,有時候是很難判斷的。像其中的“每”和“們”混用,這在宋元時代好像就有了。至於“饞癆癖”,許多北方方言中仍在用。那個“多咱”也是同樣的,當然,各個地方的發音有所不同。
有人考證書中哪一道菜隻有江蘇某地會做,因而斷定作者是蘇南人。那是犯了推理錯誤。若我在網上寫一篇粵菜怎樣做,是否我就成了廣東人?我連嶺南都沒到過。
你好像寫過《金瓶梅》中的吃食。我可以推斷,作者對山東的食物最熟悉。像韭黃餡的餃子或韭菜盒子,燒煤的連炕,等等,一定是北方的,而不是南方的。
那個“刮刺上了”,許多方言中仍在用。
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