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那代人都不太拿家和家人當回事,不獨毛澤東如此。

來源: 2010-08-19 18:29:4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革命的大都如此,不如此革命不會成功。那是血與火的年代,生命如草芥,殺伐如遊戲。因此也養成那代人剛毅果敢的個性,而鮮有悲憫仁慈的。哪代人都有短有長,我們及之後這代人則鮮有剛毅果敢之輩,可卻不乏憐憫柔弱之心的人。

革命之後,需要的是恢複慈悲的人性和對革命的反思,其中重要的是對革命本身的反人性之處的反思。

我同學家的一個長輩是共產黨的老前輩,據說李鵬見到他都畢恭畢敬,此人剛直不阿,對子女親人都要求很嚴,從不給予任何照顧,在我同學眼裏幾乎是不通人情的老朽。可建國後的那段清廉時光正是這樣的不近人情的人占主流才得以保持的。

現在的官員都很重視家人和孩子,甚至連二奶情人的要求都有求必應。私情不謂不厚,卻大德盡失。

《大學》所謂的“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可以成為一麵鏡子,照出很多治國者的偏頗。毛殺伐氣太重,在和平年代還繼續革命,用戰爭年代的思維處理和平年代的事,實在是偉人之失。也因此毛澤東是偉人,而非聖人。

現在的孩子理解澤東那代人是不容易的,曆史環境的差別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