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台灣,佛教在大陸的法脈基本已經斷裂

來源: 2013-10-15 15:00:4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海峽兩岸隔閡已久,許多方麵也都因此有了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軌跡,比較和借鑒雙方的異同得失,對於兩岸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認同都是不無裨益的事,所以,我在這裏介紹以下台灣佛教特色以供有心人嚐臠一鼎,其目的,借用錢鍾書的話來說,不過是“非作調人,稍通騎驛”而已。

台灣佛教中,最具特色,也最獲社會好評的(遵循“入世”路線的)“人間佛教”。這種佛教特點有大致有:

首先是其事功成效。譬如,慈濟的“印度尼西亞整治紅溪河”一案中,不但濟貧救苦的事功成就,更為讓人敬佩的是其不以慈善為手段,而改變受惠者的宗教信仰,反倒是以佛法的“無我”精神,突破種族、族群與宗教的藩籬,建構了世界和平的願景。“人間佛教”強調“嚴淨佛土,成熟有情”的大乘理想,並積極從事社會關懷,它關切的不祇是教內事務,而已廣及生態環境與“眾人之事”。然而無論其主觀上是否樂意與政治互涉,但它與“管理眾人之事”的政治,在行動麵就不可能毫無交集。因此,“人間佛教”也是一種政教互動的宗教。

台灣佛教多元並存、兼相發展。所謂“多元並存”,就佛教而言,三大語係佛教,都可以在台灣找到它們的蹤跡。也就是說,不單是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在台灣都有一定的市場,都有不少人去傳播、發揚,而且展現出多元並存,相互融合的勢態。就漢傳佛教而言,除了傳統的禪宗、淨土宗兩大宗派,其他各宗派,也有人去弘揚、傳承,既有人專門去發揚某一宗派,也有人融合各個學派,兼容並蓄地來修持、發展。台灣除了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的大宗教信仰之外,各種民間信仰也很發達,比如:中國本土的道教、一貫道、媽祖、土地公、城隍、王爺等,都可以找到他們的影子。而且在一些中小寺廟,民間信仰和佛教信仰,在保持各自獨立的情況下,竟然還可以並存共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早期佛教傳到台灣時,曾依附於民間信仰,方便傳播;後期佛教壯大後,大樹底下好乘涼,反哺了民間信仰的延續。可以說,信仰的多元並存、兼容並蓄,是台灣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同時,佛教的巨大包容性特征也於此現象中展露無遺。

總體來講,台灣的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社會的一個教育中心、文化中心、慈善中心,是人文的象征、是文明的標誌。佛教已然成為台灣社會和諧穩定、文明有序的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反觀大陸佛教,大陸佛教發展的外部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和台灣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大陸的一切宗教活動,都必須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包括佛教書籍的流通。就其內部環境而言,佛教在大陸的法脈,從根本上、從整體上來說,已經斷裂了。換言之,佛教,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宗教,一種哲學,是一種生命的科學,一種心理學,等等,但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要我們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的。所以佛教的延續、它的弘揚,都有賴於僧人、僧團。僧團、僧人就是佛法的人格化,用生命去體現佛法。大陸佛教在解放以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受到了強烈的打擊,使這種法的生命——僧團斷裂了。所以大陸的僧人,一個真正地認同三寶、獻身三寶、發起大願的僧人,在大陸的佛教內部這種環境裏麵應該說是很艱難的,他做一切事情,不管是他自己的修行,還是說他向外的弘法,都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