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須視中國為友 《與台灣關係法》並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
美國須視中國為友
作者: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 歐偉博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9-11-19
是時候對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進行反思了。我們需要對美中關係進行坦率而務實的評估。中國在財富和影響力方麵的增長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民調顯示,中國的14億人口對美國和美國人民深懷好感。
然而這種友善正在發生變化。美國正準備應對新聞工作者和政治家所描述的敵對的中國:搶走我們的工作,帶來安全威脅,永遠不能當做朋友加以信任。
將中國描述為一個對手,甚至是未來的敵人,往往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我們的國家安全機器計劃維持當前的國防支出水平,並把重點放在持續30年之久、弊多利少的法律製度上。
1979年,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美國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該法案是我們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的基礎,但並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
對這項過時的立法進行認真審查是必要的,而且中國會認為,這是我們在真正嚐試建立一種可發展為開放、信任,甚至是友誼的新關係。
停止對台軍售的第一步,或許是看到中國大陸已停止在台灣海峽部署短程導彈(我相信這是真的)。那麽,除非中國恢複部署導彈,否則美國就可以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我們必須始終保護台灣已經發展起來的民主和自由,但出售武器做不到這一點。
我們必須考慮以下事實:中國將繼續以比美國快4至5倍的速度增長。不到3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會與美國相當,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會有兩個勢均力敵的大國。重要的是,如果中國按照占GDP 3%至4%的全球標準支出軍費,中國將擁有相當或高於美國的軍事力量(他們用人民幣可以比我們用美元獲得更多東西,人力成本更低,而且由於規模龐大,產品成本也更低廉)。
到那時,日本、韓國、印度和印尼等盟友將麵臨一個艱難選擇(是的,這將是一種選擇):是選擇增長迅速、頗具影響力、並將保持龐大的貿易規模和增長的區域強國——中國為友,還是堅持與(遠在12小時航程以外的)美國交好。這是我們為未來設定的遠景嗎?我認為不是。
解決辦法是,不要帶著防範、競爭或警惕的心理去處理美中關係,而是代之以合作、開放和信任。
我們現在就在做出這種選擇,並將在美中關係明朗化的關鍵幾年內堅定地堅持這種選擇。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幾個月前的訪華之旅,就是秉持著建立新型美中關係的精神。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的訪華,提供了發揚這一精神的新機遇。
我認為,中國人民及其領導人將接納這種選擇,讓雙方都能放下陳腐的話題,最終參與到具有實質意義的討論中。
在奧巴馬訪問北京之後,我希望我們會看到以下各種軍事舉措:雙方同意認真審查《與台灣關係法》及其它過時立法的實施;承諾進行所有層麵的真正軍事接觸,包括軍事學院之間的軍事交流;在打擊恐怖主義及合作解決不擴散核武器(包括朝鮮和伊朗)方麵展開合作;著手解決日益嚴重的網絡攻擊威脅,可能需要製定“不首先使用網絡攻擊”的政策。
許多人認為,中國人不能或不願意接受這種創新性的進步議程。但如果不去嚐試的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美中關係對於兩國和全世界都至關重要。縱觀曆史,大國往往會成為對手。如今,在幾年之內,我們有一個打破這種循環的機會。這需要兩國作出強有力且持久的承諾。但對於我們的共同利益而言,建立新型良好關係勢在必行。
本文作者曾為美國海軍上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US Joint Chiefs of Staff)前副主席,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