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07年那些曾經流行的書 看看還有哪些你沒看過?

來源: 2007-12-12 22:27:2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盤點07年那些曾經流行的書 看看還有哪些你沒看過? 

    又到年底,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不過似乎有那麽一批人,借著那麽一批書,賺得盆滿缽盈,這是再好沒有的事情。勞動之餘,把今年流行的書拿到解剖台上,分門別類,細看一下,算是溫故知新。我是一個圖書圈裏人,選取標準自然不能按照個人意見“舍大道而不由”。康莊大道上說話,總是要比高粱地裏跑馬穩重得多。
  
  1、《論語心得》•於丹

  英國近代批評家貝利主張英國人應當四十歲才開始讀聖經,認為小孩子天天念聖經,念得不耐煩了,對聖經自然起一種惡感,後來也不去看一看裏麵到底有什麽真理隱藏著沒有。需要等人們經過了世事變遷,對人生起了許多疑問,在這到處都是無情的世界裏想找同情和熱淚的時候,那時才第一次打開聖經來讀,一定會覺得字字珠璣,舍不得放下。

  我不是基督徒,所以不必從頭讀聖經。而儒教似乎於中國人更易接受,論語雖然不敢說是中國人的聖經,但是毅然有凜然不可侵犯的意思,比如於丹一旦將論語和勵誌題材結合起來,就要聽取罵聲一片,這樣的事情,惹人想起歐洲新教徒路德反對人文主義的複古風潮,不論怎麽說,於丹攜嘻嘻TV之威,成功地讓中國人讀了一點書,哪怕是煽動野心的成功學手冊,總還有教人識字的功效,這就是作家的功用所在。至於論語究竟是不是老虎屁股,還是要看於丹自己怎麽說。

  讀了、沒買。
  
  2、《品三國》下•易中天

  當單田芳和袁闊成逐漸老去的時候,當大家厭倦了田連元先生公鴨嗓的時候,有一個學者模樣的人重說三國演義,不至於引出那麽大反感吧?尉遲敬德的烏油柳葉鎖子甲為什麽讓人念念不忘?為什麽他能夠自我發揮一下?到了易中天手裏適當發揮一下曹操,就會被砸得鼻青臉腫呢?其實很簡單,少年時代已經接受了袁闊成先生的人,是不會允許別人出來顛覆固定形象的。隻有等聽《品三國》孩子長大成人,成為社會中堅,他的學者式評書才會深入人心。

  至於後來的《成都方式》,我的解釋很簡單,錢是賺不夠的,而且有時候有些錢,想退也推不掉,買之前要翻一翻,吃了臭雞蛋罵母雞,這種事隻能讓人覺得蠢。

  另外,唐朝的戰將,穿的都是唐十三鎧,鎖子甲這種裝備,過時了……
  聽了、買了、沒興趣看第二遍
  
  3、《我的名字叫紅》•帕慕克

  說實話,我到現在也還沒有看到這本書。不是因為裝牛B,也不是為了支持國貨,實在是忙得沒有時間,不過,得了諾貝爾獎的東西,起碼在技巧上不會落下乘,因為他們評委喜歡的就是這方麵的東西。

  沒讀、沒買。
  
  4•《明朝的那些事兒》當時明月

  流行的必然是公眾容易接受的,包括流行性感冒。當現代流行語被逐漸搬上書籍的時候,我就知道文學革命大概要開始了,中國唐以後的文學可以簡單歸納成這樣的路線: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清小說——康梁的混合體——白話文。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條路線中,呈現出簡單化和民俗化之特點,唐詩能變成宋詞,就是因為格律的放寬,而下層市井小民吟唱的宋詞,逐漸和士大夫的詞剝離形成元曲,也是因為脫離詞牌之緣故。

  批評的原因無非是庸俗化,似乎口語敘述朱元璋很不禮貌。由此引發了草根學術與思考滅絕的討論。那麽,我要說的是,禮失而求之於野固然不好,那麽禮又究竟在哪兒呢?按照五四時期的典雅中文來寫曆史,似乎於唐詩很不合拍吧。

  看了,買了
  
  5•《鬼吹燈》天下霸唱

  人們追逐的目標隻有兩個,搶錢!搶女人!這樣說似乎又不夠雅訓,不過,在拍我的同時,自己安靜下來想一下,是不是有過不勞而獲的夢想呢?盜墓小說正是這樣的一種書,用奪寶奇兵的路子蓋住懶惰心理,在放鬆的同時意淫財富夢。這也就是為什麽天下霸唱能夠崛起於網絡之間的原因,並非是自由、平等、資源共享的三大網絡精神造就了他,而是他在小說中再一次重申了這三大精神。

  第一章在東北要塞的描寫很棒,這和我幼年的經曆有關係,我長在東北的林場,90年代初那裏的生態還並非一塌糊塗,讓人依稀有悚然之感。

  看了、沒買,因為它實在是太厚了。
  
  6•《藏獒》楊誌軍

  從書的名字上看,似乎是一本彪悍勇猛的書,不過,取一個狗名字的書,始終讓我拿不出手,要知道,讀一本《子不語》看上去要比讀一本《猛鬼傳說》看上去有麵子的多,雖然後一本可能是前一本的翻譯本。

  我的問題的,拿一本《藏獒》在飛機上讀起來,會不會讓鄰座的姑娘覺得我是個狗販子的呢?

  沒讀、沒買
  
  7•《新結婚時代》王海鴒

  據說91年的時候,她曾經和王朔一起合寫過《愛你沒商量》,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麽她恐怕還在停留在那時候的影子裏,並且總希望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大地上。不過這本書似乎很容易再次成為一部電視劇,人民群眾總是要看電視的,這樣一看,不管她的敘事風格多麽陳舊,仍然可以稱為一本好的劇本小說。至於看與不看,是要看讀者自己閱讀水準的。

  翻了、沒買
  
  8•《人生隻若初見》安意如

  沒看,不是因為這本書有抄襲嫌疑,而是太暢銷的東西,容易讓我功利心大起,權當業務學習,失去閱讀的樂趣,看著它長居榜首,心裏的妒火熊熊,十分不利健康。

  沒看、沒買
  
  9•《人體使用手冊》吳清忠

  看了,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節奏,任何企圖在早上七點鍾把我從床上拉起來的人都會受到無情詛咒。我看它的唯一目的,是如何將它重組架構,跟上養生書大熱的尾巴,在火鍋中撈一口湯喝。

  看了、買了
  
  10•《劉太醫說:是藥三分毒》劉弘章 劉浡

  據說作者已經被抓了起來,罪名是非法行醫,進去之後錢照賺、書照火、證明人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健康,並非是醫生到底庸不庸。上帝保佑吃飽了飯的人們,更保佑長命百歲的壽星,盡管有八成讀者認為養生書不可信,但是依然大賣,這讓人疑惑不解。

  很簡單,拚的就是誰活的更長。

  看了、買了
  
  11•《駐京辦主任》王曉方

  從王躍文開始、這樣描寫官場的小說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顯然,單靠排隊找王躍文聊天的政府官員,是撐不起偌大一個圖書市場的,買書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為的是學一點權謀,畢竟每個人都有一個帝王夢,獲得權力就意味著一切。

  當然,二王都不會高興,我他媽難道是在教你們這個嗎?

  沒看、沒買
  
  12•《墨跡》曾子墨

  王朔評價此女有林徽因之風,我沒有看出來,比起她,我更喜歡陳魯豫那個大頭天線寶寶,即便真的像她說的那樣,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無非是追求者多一點的女文青,但是單就漂亮一點來說,曾子墨要比林好看得多,在大多數男人的心目中,漂亮姑娘就意味著永遠正確。書火的原因隻有一個——窺淫癖。不過,好像翻遍全書,也找不到什麽有價值的八卦。

  額外建議一條,有這種心態的讀者,大可以省下幾十塊,直接去下載帕裏斯•希爾頓的《巴黎一夜》,同樣是名人,那個直白,又讓人直,長得又白。

  看了、那還買個屁
  
  13•《中國新股民必讀全書》第7版陳火金

  革命紅寶書的力量就在於,能夠煽動民眾的野心,令大家放手革命,從而引起破壞。這是革命原罪論的主幹思想。這本書的意義大概和巴黎公社文告、熊成基的鼓動、以及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種一樣,讓所有股民取到所謂真經,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搏擊莊家。

  老陳當然沒有這種意思,他要是這麽想,就該改名叫帶頭大哥了。

  沒看、沒買,因為我不炒股
  
  14•《幸福深處》宋丹丹

  名人出書,為的一定不是錢,但是他們已經足夠有名了,似乎也不是為了名。

  那麽究竟是為了什麽呢?恐怕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不過既然願意把自己的私生活抖落出來給大家看,就索性再直接一點好了,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裏麵的虱子哪去了?

  沒看、沒買
  
  15•《我的千歲寒》王朔

  王大師放個P,都會變成十萬雪花銀,這證明了話語權是多麽重要的東西,不過從57頁37節開始,文字遊戲忽然變成了分鏡頭腳本,不知道是朔爺腦力不濟,還是故意用這種辦法為之。我曾經用他的手法模仿過幾千字,學起來雖然困難,但是著實蒙住了幾個人,誰說漢陽兵工廠不能造毛瑟槍呢?

  這本書唯一可看的地方,是《宮裏的日子》,武則天華麗轉身,王朔提供少女時代的圖畫,劇本功力已經到了極致了。

  買了、看了
  
  16•《盜墓筆記》南派三叔

  我先看了鬼吹燈,似乎是一回事嘛,隻不過加入了意念和多維空間的理論,盜墓小說有這麽兩本足夠了,再多一本我都會覺得多餘。
  買了、看了
  
  17•《光榮日》韓寒

  雖然有江郎才盡的批評,但是他和郭四爺,都可以用語言天才來形容,再過十年或者二十年,他們會成為文壇領軍人物,因為那時候他們的粉絲已經成長起來了。

  如果不信,倒退回80年代,王朔被下的評語是“痞子寫、痞子看、教育一代新痞子”,怎麽?還不信?再退回70年代時代,好像那個時候看金庸的人很丟麵子。四十歲左右的人可以回想一下,當年是怎麽被罵的。

  看了、沒買、一是因為我不喜歡,二是完全沒法享用他的成功經驗。
  
  18•《哈利波特與死聖》J.K.羅琳

  圖書策劃和資本運作的成功範例。不需要再做點評了。

  買過其他的,不準備再買了,我喜歡看HARRI•POTTER的女朋友已經不在了。
  
  19、《絕對小孩》朱德庸

  讀圖時代的來臨,隻說明一個現象,人活的越來越累,在日本經濟騰飛的時期,東京的高鐵上擠滿了上班族,看幾幅圖,絕對是對大腦的放鬆。我喜歡去唱K喝酒、也喜歡打桌球,因此並不需要這樣的放鬆形式。

  沒買、沒看
  
  20•《巴別塔之犬》卡羅琳•帕克絲特

  說起來慚愧,連帶上《我的名字叫紅》,我今年一本外國小說都沒有看,不是因為我懶或者買不起,實在是忙的沒時間,一本《好兵帥克曆險記》已經足夠哄我開心了。如果過年不忙,準備買一本讀一下。

  沒買、沒看
  
  21•《貨幣戰爭》宋鴻兵

  什麽叫做嘩眾取寵呢?什麽叫做標新立異呢?當然,這是一個經濟學者的評價。

  什麽叫做眼光獨特呢?什麽叫做新穎選題呢?當然,這是一個圖書策劃人的評價。

  什麽是以上兩者的綜合呢?這就是我的評價。當然,這兩樣職業我都隻沾個邊,一本書也隻花了我三十八大元,因此無論是誇還是罵,都沒那麽高的動力。

  這樣類型的書其實算不得新鮮了,將技術陰謀論重做一下,可以成為一本新的《科技戰爭》,不過人們關心的是錢和女人,科學?這種假說一樣的學問,還是留給輪椅上的霍金吧。

  買了、看了
  
  22•《素年錦時》安妮寶貝

  從導演和編劇的角度評述,一定對安妮寶貝又愛又恨,拍成電影,一定是好小資好小資的東西哦,但是大段的心理和細節描寫,即使是再高的腕,像功力深如劉恒的編劇,也很難把她的小說改編成劇本,要重寫的東西太多了。

  說實話,我很愛看她的東西,寫的確實好。但是任何一個寫手,模仿得再到位,也不可能獲得同樣的市場了。因為網絡造星運動過去了。品牌形成了。安妮也就傳統了。也就跟周傑倫的專輯一樣標簽工業化了。

  買了、看了
  
  23•《玄奘西遊記》錢文忠

  佛經大致可以分為梵本和胡本兩種,相當於美國NIKE和福建NIKE的區別,在流傳下來的翻譯文本中,唐譯最為珍貴,而在唐譯文本中,又以玄奘的“奘譯”拔了頭籌,我不喜歡鳩摩羅什,那種把“人見天,天見人”譯成“人天合一,兩得相見”的花哨譯法很讓人摸不著頭腦,相比之下,玄奘雖然留學那爛陀寺,出身學院派,但是他野和尚打方丈的翻譯方法,很得我心。何況有羅家英的出現,讓我很喜歡這個帶寵物作印度遊的和尚。

  書暫時沒有看,但是推薦一讀。

  沒買、沒看
  
  24•《色,戒》張愛玲

  如果安妮寶貝需要一個人來把她的小說改編成電影,那麽李安當然是不二人選,一篇短篇小說能發揮到這樣的程度,可見他用心之深。不過,安妮寶貝顯然還不夠腕兒。

  我曾經有位小女朋友對我說張愛玲遇人不淑,我苦笑連連,這裏麵的苦衷,恐怕需要男同學們采用換位思考、逆向思維、等量代換等方法仔細考慮。胡蘭成的山河歲月就擺在我手邊,所謂看竹何須問主人,女同學多翻翻胡蘭成的書,全當是自己老公寫的,看看還會不會再把自己當成秦香蓮呢?
  
  二、抄兩句和菜頭的話

  我從來沒有見過和菜頭,但是今天的書單,卻完全是照他開列的二十四本重新評價。所以忽然想起他博客裏的一句話。

  他說:“一個人到了十七歲,你接觸到一個作家,喜歡上他的作品,這就談不到影響力最深的問題。因為,你之所以會遇見,會喜歡,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在更早之前,你的精神氣質裏就已經種下了某個種子,因此在會在此刻發芽。”

  幼年的我,似乎先天不足,又似乎後天失調,總之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很少戶外運動,怕的是受別的孩子欺負,於是躲在室內讀書。書讀了一些,麵也算是比一般人寬,但是卻始終沒有自己的體係,有的時候試圖寫點什麽。總覺得頭緒紛紛,後來明白一點,一本書總是凝練了作者這樣那樣的見解,我讀書隻是占了便宜,用最省力的法子把作者腦中的東西吸取過來,和荷裏活大片裏的那隻專吸他人腦漿的大蟲沒有二樣。

  有時學一些作者的高見,向旁人轉述一下,反倒能得到恭維,這樣下去,滿口隻會說些似懂非懂的鸚鵡語,這樣實在是很不好,不過倒也培養了隨和的氣質,為他人而失己,倒像是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了。

  我所列的書單和幾句評語,並不是刻意厚此薄彼,大抵精神氣質如此,一場春雨過後,生出一些芽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