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從道家人物張良談道家文化(讀此文頗感獲益)

來源: 2007-11-08 14:50:55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轉:從道家人物張良談道家文化(五十二)


作者:優雅的獵人

  張良這個人物一提大家都知道,是漢初三傑之一。漢初三傑指的是張良、蕭何和韓信。據《後漢書注》上麵的記敘,“張良出於城父”,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人。張良有著很傳奇的事跡,他屬於韓國貴族,年青時為韓國複仇,散盡家財結交力士,於博浪沙也即現在的河南省原陽一帶操鐵椎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震驚天下,後來幫助劉邦出謀劃策,贏得天下,功勳卓著,被封為留侯,漢高祖劉邦曾感觸地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外,子房功也”,是“以三寸舌為帝王師”的典型,和吳越爭霸時的範蠡、三國時的諸葛亮、明朝開國時的劉伯溫一樣,都是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張良是個道家人物,其做人處世的刻意保持低調,對周遭形勢能夠認得清,看得破,拋得下,都符合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生活方式。
   道家在中國曆史上是很獨特的一個存在,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沒有的一種現象。有人說,儒釋道組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宗教。儒家是講究入世的,以天下為己任,儒家的政治理想也表述的很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有北宋大儒張載說的一句話也很有代表性,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充分表現出了儒家的人生理想。這句話氣魄很大。是什麽意思呢?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就是,做天地之間的道德和正義的代表,做老百姓的倫理道德方麵的教導者和利益方麵的代表者,做聖賢學說的繼承者,創造萬世的太平盛世基業。而釋家是追求出世修行的,以精神永恒為目標,《金剛經》裏的一句很著名的佛偈可以作為釋家的代表理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界上什麽東西都是十分短促的,你出生之前,世上沒有你,你生活過,再進入死亡,又在世上消失的無影無蹤,隻是世間的一個匆匆的過客,也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你的,所以古人說“生者如寄”,就是好象一樣東西暫時寄放在世上的,身體隻是一具“臭皮囊”而已,連生命都是如此,那麽一切身外之物,譬如錢財啦權力啦聲名啦,有什麽可執著、可計較的呢?有什麽可值得拚命去爭搶的呢?所以釋家從哲學的角度把一切現實的東西都看透了看穿了。道家則界於入世和出世之間。道家也講修身養生,一提這個,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煉丹道士,想到有的皇帝服用了道士煉的丹藥反而一命嗚呼啦,但是實際上煉丹在道家的修身養生裏是落了下乘的,雖然道士煉製丹藥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早進行的自覺的化學實驗,等同於西方煉金士的作用,並且在煉製丹藥的過程中發現了火藥、水銀等重要化學物品的配方,但是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不過,如果據此說道家就是煉丹道士,那就大錯特錯啦。曆史上許多大智慧、大能耐的人物都有道家的色彩。對此,台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其著述《老子他說》裏有很有趣味的講解,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一看。
   道家最鮮明的特點是身在世俗,獨善其身,淡泊名利,澹泊世事,不願受到世俗名利的羈絆,過去有一句俗話說:“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這說的就是道家的做派,不象儒家那樣有很強烈的經世濟民的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家和社會事業,但是不表示他是消極的人生,相反,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完全自由自在的人生、沒有物欲和外界束縛的心靈,是行雲流水般地生活。隻有國家和社會或者某項事業出現了重大疑難狀況,用正常辦法解決不了啦,那麽,在非常時期采用道家的非常手段,往往會起到正常辦法所達不到的效果。
   但是,道家的認識很清楚,計謀隻是小術,不是大道,自己這一套隻是非常時期所采用的非常辦法,不是做事情的根本,是不可以為法的。道家自身也從不把計謀看做是大智慧的表現,更不把它納入到道家正宗的修習內容當中去。譬如,另一位道家人物,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出了許多陰謀的陳平,就曾經說過:“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複起,以吾多陰禍也。”意思就是我多用陰謀,是道家所禁忌的。我以後被免職,也就罷了,如果後代始終不能有所成就,那就是我使用陰謀的報應啊。
   政治家也知道亂世用道家謀略成事,但是治理社會還是要采用儒法這樣講求規矩方圓的方式方法,靠計謀是不行的。沒有一個國家和社會是依靠謀略可以治理好的,隻能越治越亂,隻有依靠道德準則規範和法律法規來治理,才可以長治久安;也沒有一種事業是完全依靠謀略可以建立的,隻有依靠正確的目標和實實在在的作為來實現,才可以取得良性發展。
   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熱衷於學習使用計謀、權謀,老是在身邊尋找假想敵,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設計別人,這是一種很偏狹的思想行為。很多人都知道“玩物喪誌”這句話,後麵還有另一句話“玩人喪德”,使用權謀、手段設計別人,損人利己,在古人看來,實際上就是喪失德行的行為,是為人所不齒的。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古來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說得非常明白。
   很多人都看過二月河先生寫的長篇曆史小說《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或者是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對其中的康熙皇帝應該印象深刻。康熙皇帝有著高超的統治藝術,也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對權術的運用十分高明。他在青壯年時期平三藩、平定準葛爾、收複台灣、治理民生等等,文治武功都很是了不起,晚年卻不得已出現了怠政。麵對八王爭嫡,各方政治勢力的暗中角逐,他煞費苦心不斷調控,以維持政治局勢的暫時平衡。其結果卻是上禦下以權術,下伺上以揣摩,相互之間明爭暗鬥,手段使得花團錦簇,致使朝政荒蕪。
   雍正角逐獲勝即位後,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使一批人才受牽連而被打壓貶黜,朝中精英勢力凋零,花了很長時間恢複元氣。現在很多史學專家提到雍正是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這一點是沒錯,但是實際上他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嚴重缺乏可信任可依靠的人才,不得不事必躬親啊。雍正使用權謀是很厲害的,我們在有些演清朝戲的電影裏看到有一隊很神秘的宮廷衛士,拿著飛索一樣的武器,專門取人頭顱,叫做血滴子,這就是雍正設立的一個特務機構,也叫做粘竿處,專門刺探情報,暗中監視官員的。據說,有一個官員晚上和姨太太打牌,結果中途丟了一張牌。第二天雍正皇帝跟他話家常,問他昨天晚上幹什麽。這個官員就說了實話,和姨太太打牌,雍正皇帝很滿意,交給他一樣東西,就是昨天晚上丟的那張牌。雍正使用權謀的結果,便是製造了這樣一種不安全的政治環境,他自己也整天活在不安全中,後來暴死,成為清宮的謎案之一。
   有些人喜歡對權謀、謀略津津樂道,譬如看曆史,就隻看到了三十六計;看《資治通鑒》,就隻看到權謀、相砍術,然後大肆渲染、傳揚這些,誤導別人,這是不對的。因為本來教人治理之道、規範行為、處世做事的好經,被你這個歪嘴和尚念歪啦,變成了教人心術機巧,不管你出於什麽樣的想法和目的,都要承擔誤導別人的責任。所以,我們每個人的言行要慎重。
   魯迅先生談及《紅樓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就是說,同樣一本書,同樣一篇文章,看的人由於知識層次、閱曆、感情、環境等因素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理解的也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麽對同樣一篇文章的認識,往往會有很大分歧的原因。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知識共享、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要接觸大量的文字和圖象信息,各種各樣的書籍層出不窮,都在使用各種辦法吸引讀者的眼球,就是尋找賣點,以求獲得經濟效益。有人給這種經濟行為方式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眼球經濟。其中一些人為了吸引人氣,寫文章專門標新立異,製造噱頭,嘩眾取寵,以滿足一般大眾的獵奇心理,至於觀點的對與錯,內容的好與壞,他是不去考慮的;這種文章會有什麽人看,看到會有什麽樣的影響,他也是不管不顧的。如何能夠引起別人的關注和興趣,如何使自己出名,如何讓別人掏腰包,一切都為經濟效益服務,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這樣的文章不但起不到傳播好的知識和善念的作用,反而會起到混淆是非觀念,混亂思想的作用。
   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什麽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閱讀之後,能夠帶給我們道德思想觀念上的促進,使我們產生善念的就是好文章;閱讀之後,帶給我們低級的趣味和負麵的感想,使我們對善念產生懷疑的就是不好的文章。
   我們還應當懂得分辨一篇文章高明與否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看文章的文筆脈絡是否流暢簡潔生動,章法架構是否剪裁得體,敘事是否條理清楚;第二個更高的層次是看文章的思想性深刻與否,觀點明確與否;第三個層次則是看文章的境界,看它教給人什麽,看人從中學到了什麽。就好象中國古代有一些文章書籍,如《鬼穀子》、《陰符經》、《黃石公三略》等,都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很獨到的見解,很實際的操作,但是為什麽其地位和作用遠遠不能夠與《論語》《四書》等文章相比?就是一個是教人心術的,一個是教人道德的,高下不同,境界不同。
   經常有人感歎現代人活得真累,活得很盲目,這種累不是肉體的疲勞,而是什麽都放不下,什麽都想要爭取,使精神困頓不堪;這種盲目也不是眼睛看不見,而是欲望太強烈,被物欲蒙蔽了心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什麽。
   我們很多人都經曆了這樣一個人生過程,小時侯很單純,很善良,心靈裏充滿著許多美好的東西,但是漸漸長大了,那些美好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一樣一樣都丟失了,心裏隻剩下對物欲的追求,臉上戴著假麵具,有時候明明心裏煩得要死,偏偏還要裝出笑臉;有時候明明精神上很想放鬆一下,偏偏不能不裝出一付老爺臉。到後來偽裝成了習慣,又成了本能,真的假的也不想去分清楚了,哪個是真正的自我也搞不清楚了。這就是被異化了。或者換一種說法,迷失了本性。
   西方有一部很有名的影片叫做《公民凱恩》,講述了一位通過努力奮鬥,最後集權力和財富於一身的報業巨頭凱恩的傳奇事跡,凱恩擁有巨大的權勢和財富,精神上卻十分的孤獨和痛苦,臨終時,他說出自己最深刻的留念:“玫瑰花蕾”,卻是小時候帶給他快樂的一個玩具雪撬,代表了凱恩的本我。
   雖然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很多人卻感到壓力沉重,焦慮、憂鬱、煩躁等等精神方麵引起的疾病越來越頻繁,這個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你解決不了,即使再富有,也不過是一個囚禁在黃金牢房裏的囚徒而已,生活中隻能夠麵對黃金牆壁,而沒有真正的心靈自由。
   很多人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譬如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看西方一本叫做《心靈雞湯》的書,想喝一口西方的雞湯來營養營養。實際上,西方人多是以宗教信仰來解決精神平衡和心靈歸屬的。現在一些西方學者轉過頭來從東方智慧中尋求新的解決之道,發現中國的道家文化在修心養性、滌蕩精神、舒放心靈方麵具有獨特的智慧和效果。
   道家文化對於中國傳統生產生活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譬如中國古時候認為好的治理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歌舞升平”,風調雨順表示自然的和諧,國泰民安表示政治生活、社會環境的和諧,歌舞升平表示人與文化的和諧,是非常生動和諧的一幅景象。我們也都知道漢代的“文景之治”,就是漢孝文皇帝和漢孝景皇帝采用了道家“黃老之術”治理國家,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夯實了物質基礎,才能夠使得漢武帝時期漢朝取得大的輝煌。
   在個人修心養性方麵,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往往通過讀書、吟詩、彈琴、下棋、寄情山水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方式來陶冶性情,舒解各種壓力,不象現在很多人隻曉得吃喝玩,唱卡拉OK,旅遊就是消費,換來身體疲累。
   古時候很多官員首先是優秀的文化人,譬如唐宋八大家,閑暇之餘,他們通過作品,從另一個層麵展示出自己的胸襟抱負和人格情操。所以,我們往往看一個人的文章,再應證他的行為,說他“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就是這樣來的。而現在很多領導者雖然張口文化、閉口文化,但是實際上他講的話都是秘書趴在桌子上東一片西一塊拚湊出來的,全是中央文件和報紙上說過的,再一級一級說下來,已經沒有半點新意,完全成了陳詞濫調。這樣的領導者一年下來大會小會講話很多,可是全部是套話廢話,有誰會記得幾句?
   音樂、舞蹈除了給人以美好的感受之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作用。一個是陶冶性情的作用,即自彈自娛,抒發情感,不給別人聽的。這要具有很高的音樂文化素養,音樂講求“中正平和”。譬如,很多人知道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故事。鍾子期通過聽俞伯牙彈琴,能夠聽出俞伯牙的誌向高潔在高山江河之間。另一個是教化的作用,通過音樂、舞蹈滌蕩人的心靈,舒慰人的憂慮,還人以清新的精神麵貌。而現在我們學習西方的文化精神,音樂、舞蹈是要把感情宣泄出來,把欲望發泄出來,不但自己宣泄,而且還要刺激和引導別人一起宣泄。大家想想舞廳裏的“迪士高”,是不是這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否定自己的文化,迷信西方文化,造成民族文化精神的缺失,現在國家已經認識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但是很多人對於什麽是先進文化,在思想上還是很糊塗,認為西方文化就代表先進文化,認為高科技就代表先進文化。譬如,很多人很推崇競爭、擴張、征服自然、技術壟斷等等這些西方理念,但是這些理念是不是就代表著先進理念先進文化,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就好象我們學習應用西方征服自然的理念,結果破壞了生態,受到大自然的報複。再回過頭來看,道家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好象我們學習應用西方競爭的理念,結果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信任,損人利己,與鄰為敵。現在西方有一部分人就對一些現代化科技的發展表示懷疑和擔憂,認為現代科技正在損害人類自然淳樸的生活方式。還有很多矛盾,采取現代辦法解決不了啦,再瞧老祖宗早提到了,但是我們沒有認識到,反而把它看成是落後的啦。所以,文化的先進和落後,是不能夠以時間而論的。
   那麽這些傳統的好的思想為什麽沒有得到普及呢?這是中國文化裏的一個弊端,就是人為的把儒、釋、道分開,提倡儒家,抑製別的家,象漢文帝所言,“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而不是融為一個整體。譬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這些宗教思想,它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體係,這樣普及就十分方便,也不會引起思想上的對立。所以,現在我們重建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中華傳統文化裏的各家各派融為一體,去蕪存精,成為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文化體係,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產生更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