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西遊記》…任我行 [亂彈《笑傲》之二 ]
笑傲江湖…《西遊記》…任我行 [亂彈《笑傲》之二 ]
南窗寄傲生《讀金庸小說劄記》:“〈西遊記〉第九回寫漁樵對答,漁翁張稍作〈西江月〉有:‘得來烹煮味偏濃,笑傲江湖打哄。’,則金庸這部小說書名赫然就在其中,可見並不是金庸杜撰。”
而在《西遊記》第二十二回,記載了沙和尚的詩歌體口述自傳:“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裏曾遊蕩。英雄天下顯威名,豪傑人家做模樣。萬國九州任我行……”
二者齊觀,則《笑傲江湖》的書名與‘任我行’的名諱,皆完整的見於《西遊》一書。
金庸讀《西遊》,據他自言,是在“小時候”,感覺大約在八九歲年紀,到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中,金庸又讓韋小寶與雙兒聊起了《西遊》故事,可以說:金庸對《西遊記》的愛好、閱讀貫徹終生。
金庸天生一種“對於嚴守紀律感到痛苦的獨往獨來我行我素的自由散漫性格”(《探求一個燦爛世紀》),認為“且自逍遙沒人管”是人生至大的歡樂,,應該會喜好《西遊》,而‘笑傲江湖’‘任我行’這樣的語匯,對這種個性的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魅惑力。
因此,我認為:“笑傲江湖”“任我行”皆取自《西遊記》,大有可能,但非絕對一定。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對金庸小說情節與名物的解讀,提出了某一種可能性,自知僅僅是一種猜測,,未嚐妄自尊大到認定其必為不刊之論,卻也不敢妄自菲薄承認一定錯謬。
天下事,難言哉!最有可能的,往往最不可能,而最不可能的,也可能最可能。
《孟子》中齊宣王給孟子下的考語是:“‘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而《論語》中的孔子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二者連讀,胡解孔孟:忖度他人的用心,而斷以己意,雖聖人不免,且優為之,隻是切不可自信太過,自以為天縱英明,自己的猜測再正確不過。
對金庸的解讀,我自知未必準確,但有些朋友貌似掌握了絕對真理,認為它們絕對、一定、百分之250不符合金庸本意,我也隻好一笑置之。
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將自己裝扮成金庸或其他任何作家的唯一指定代言人以及預備役的轉世靈童,都是極端可笑的。
還有一種說法:“要真想這麽多,那金庸寫小說時豈不要累死?!”
我算‘三乘以七’這樣的數學題,可以不過腦子,張口就來,不會‘累死’的。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是金庸作品的老讀者了,我想:他解決那些數學難題,應該不至於‘累死’吧?因為陳先生對微積分,或許就像我對‘乘法口訣表’一樣熟悉。
人的天賦才分、人生閱曆、知識儲備,可能不盡等同。
此為題外話。
劉國重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uguo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