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不悔嫁給殷梨亭的真實原因
楊不悔嫁給殷梨亭的真實原因
放著教主夫人不做,楊不悔為何要嫁殷梨亭 從表麵看楊不悔從小就跟張共過患難,現在又是明教弟子,
還有一個當光明左使而且一心要當“教主老丈人”的爹。
從各個方麵楊不悔都該是教主夫人的首選,可是楊偏偏
沒看上年齡相當而且又是教主的張小帥哥,偏要纏著半大
老頭子殷梨亭,她爹甚至打她耳光也打不回頭,殷梨亭攆
她都攆不走!豈非怪事?
確切原因是張無忌配不上楊不悔,從張無忌光明頂中
劍——表明了張帥哥一對上周芷若就麻爪!或者說周芷若
就是張無忌的克星,在這裏武工的高低已經沒有意義,隻
要站在張麵前的是周芷若,張無忌就要乖乖任聽宰割!
———被武功遠弱於自己的周漂亮mm宰割!醜劇啊醜劇!!
——被一些人因為習慣了就認為正常的醜劇!!!!!
張挨劍以後,就連痛恨周暗算他的話都沒說上一句,相反
還開口閉口芷若妹妹,張無忌和張迷們還覺得本該如此呢,連
小招都忍不住出言諷刺“幾時又變成芷若妹妹啦?”。
在趙敏要給周芷若破相的時候,又是這位張帥哥“挺身
而出”搶救出了周芷若的漂亮臉蛋——給這位暗害自己的周
大美人獎勵。
對這號人,能夠讓楊不悔托付終身麽?楊不悔憑啥要貼
乎張帥哥??人家楊不悔有病啊!?
難怪楊不悔見了殷梨亭中了金花七蟲散痛苦難當(這又
是張神醫的醫療事故)的時候,因憐生愛了,在倚天屠龍記,
楊選擇殷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三毛說,楊不悔終嫁梨亭是花木蘭代父從軍 楊不悔是楊逍和紀曉芙的女兒。
紀曉芙曾與殷梨亭有過婚姻之約,後因楊逍用強,占有了紀曉芙,有了楊不悔。紀、殷之約逐成泡影。
有了這層關係,論起來,殷梨亭是楊不悔的長輩。
按理殷梨亭與楊不悔是不應該談婚論嫁的。
但這一回,金大俠做了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讓兩人成了一家人。
說是亂點鴛鴦譜,不是論理上。
輩份不對不要緊,紀、殷隻有婚約而無夫妻之實;楊不悔與殷梨亭無血親關係,大可不怕有亂倫之嫌。
年紀有些差距也不要緊,大二十上下歲在婚姻中,古往今來多得是,也不乏恩愛夫妻。
那還怕甚?怎說是亂點鴛鴦譜?
有,這就是,論情是亂點鴛鴦譜,且是最惡心的婚姻,起碼在殷梨亭這就是。
殷六俠看不出哪點兒像條漢子,總覺得他底氣不足,為人處事伸展不開,若說處理情字上的所為,說他無恥也不為過。
我們說出點道理來,擺擺看。
且說,殷六俠見了楊不悔的情形:
第一次在光明頂上,殷梨亭要殺已是氣盡力竭的楊逍,楊不悔挺身攔住。殷梨亭這是第一次見到楊不悔,“不禁‘啊’了一聲,全身冰冷,隻見這少女,長挑身材,秀眉大眼,竟然便是紀曉芙,..”身子一晃,失聲叫道:“曉芙妹子,你..你沒..”
殷梨亭把楊不悔認作紀曉芙了。
再一次,殷梨亭被趙敏領著官府高手所傷,幾近喪命,幸遇張無忌、楊逍父女等人。楊不悔照看他時,殷六俠醒來時,突然間雙眼發直,目不轉睛地瞪著楊不悔,大聲說道:“曉芙妹子,我想得你好苦,你知道麽?”
殷梨亭又把楊不悔認作紀曉芙。
要緊的是殷梨亭是不是婚前婚後,都把楊不悔認作紀曉芙?
最好是在殷六俠與楊姑娘顛鸞倒鳳時,問問殷六俠是在與自己的妻子楊不悔親熱,還是與夢中的情人紀曉芙親熱?
八成是以為與紀姑娘親熱,無論如何,殷梨亭情亂意迷之時,嘴裏念叨的名字絕不會是不悔,八成是曉芙!這一點,我敢跟任何人打賭。
憑這,就可以說殷六俠幾近無恥,想著人家媽媽,幹著人家女兒,就情而言實在是亂倫;殷六俠連楊逍都不如,楊逍強奸紀曉芙,還知道在強暴誰,而殷六俠這舉止不等於強奸了楊不悔,而還不知道奸了誰嗎?
這個殷梨亭苟且得叫人惡心。
再說說楊不悔。台灣作家三毛說,楊不悔終嫁梨亭是花木蘭代父從軍。
這沒說錯,楊不悔親近殷梨亭是奉了父命的。
“楊逍為了紀曉芙之事,一直對殷梨亭極是抱憾,口中雖然不言,心裏卻立定了主意,決意竭全力為他報仇,更命女兒好好照顧服侍,稍補自己的前過。”
那麽,楊逍想到沒想到,殷梨亭和楊不悔會論及婚嫁呢?
沒想到,隻能說楊逍糊塗;想到了,就該說楊逍渾蛋。
楊不悔對自己願嫁殷梨亭,曾與張無忌說過一番話:“我不是驀地動念,便答應了他。我一路上已想了很久很久,不但他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要是他傷重不治,我也活不成了。”
理由很簡單:“對他啊,我是說不出的可憐,說不出的歡喜。”
由憐生愛,這是女性情感生成的一種模式,楊不悔選擇殷梨亭,有她的道理。
這一點楊不悔強過許多人。
縱是看在楊姑娘的份上,想想這家人家,還是不舒服。
[轉帖]楊不悔與殷梨亭的愛情淺析
其實我是先認識楊不悔,而後再看《倚天屠龍記》的。那時我是一個狂熱的三毛迷,每本她寫的書,每段關於她的故事,都不肯錯過。碰巧在她的一篇散文裏,看到她自稱“金庸迷”,還說很欣賞《倚天屠龍記》裏的楊不悔。於是我也就愛屋及烏,把《倚天屠龍記》找來看,看完後又去看《神雕俠侶》,《射雕英雄轉》,到後來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又成了一個鐵杆的“金庸迷”。那時候還在念書,每天晚上熄燈後,都還要打著電筒在被窩裏偷偷過癮,以致於弄成了“四隻眼”,但或許是受了楊不悔和她母親的感染,對於這段經曆,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
楊不悔的性格受她母親影響最多。母女倆都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為了追求理想、追求真愛,可以拋開一切。紀曉芙被“大魔頭”楊逍纏身,最後轉恨為愛,不能自拔,心甘情願委身於楊。寧願被其師滅絕師太(這個老處女的言行大有病態,大概是激素水平紊亂引起的“更年期綜合症”一類。)一掌打死,也不願承諾(僅僅是承諾!所謂“留得青山在,再作柴薪想”,大仗夫尚且能曲能伸,何況小女子!這點她就不如她師妹周芷若了。更何況對一個言行變態的老處女,又講什麽信義!)去害自己的情郎;楊不悔喜歡上了她媽媽的未婚夫——年齡上可以做她父親的武當殷六俠。好在這個女孩既比她媽媽聰明,也比她媽媽幸運。聰明的是她想到了找無忌哥哥給她做主,幸運的是這個仁恕寬厚的無忌哥哥擁有天下無敵的武功,和至高無上的權位(明教教主,夠牛了吧),剛好能為她作主。但難能可貴的是一個女孩兒家能有這樣的勇氣!
關於楊和殷的愛情,我覺得既不是玩兒的“一見鍾情”,也並非“日久生情”,這中間其實有個微妙的過程。楊不悔最開始接觸殷梨亭,是在彼被人(後來證實是元昆那個禿驢)揍得頭破血流、手足具殘的時候。一個人一但身心遭受巨大的痛苦,就比較容易神誌恍惚。而殷六俠又是一個性情極軟弱的人,這種人在這種時候,想象力總是比較豐富一些,見到了容貌酷像其母的楊不悔,拉著手說幾句“曉芙,你想得我好苦”“曉芙,你別離開我”之類肉麻一點的話,做做白日夢,也無傷大雅。而楊不悔恰好又繼承了其父的俠義性格和其母的菩薩心腸,這種時候,也隻好陪著殷六叔一起做夢。可惜夢終究會醒的,殷六俠“夢醒”之後,大感失落,但回想起來,又覺得意尤未盡,欲罷不能,便“借病裝瘋”又把這個夢做回去。這次他是知道自己在做夢了,但是卻越陷越深,也顧不得是不是在做夢,便開始向楊不悔“放電”。楊不悔也開始覺得不對勁了——不僅僅是“六叔”,是發現自己不對勁了,她對這個整天在床上哼哼,並常借機向她大說情話的“六叔”竟也依依不舍起來。她對這個殷六叔,先是同情、憐憫,並且由於自己父母和他的淵源(楊逍搶殷梨亭老婆的事,想必各位看官都知道,這裏也就不在贅述),還有一些內疚。所以盡心竭力的照顧,開始是處於一種近似於“還債”的心理。但是這位“六叔”軟弱的性格,卻激發了這位由於從小曆經磨難,而造就了剛強堅毅性格的女孩的憐惜,以及一種近似於母親對於兒子那樣的疼愛,這種性格上的互補便彌補了年齡上的差距,也造就了他們這段驚世駭俗的愛情。
其實金庸小說裏大多數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都是建立在性格互補基礎上的。機靈的容兒對她的傻靖哥哥幾乎是一見鍾情,調蠻狠毒的趙敏被仁和寬厚的張無忌迷得神魂顛倒,連郡主都不做了,飛揚跳脫的楊過和天真純潔的小龍女更是愛得死去活來!現在社會上離婚率越來越高,第三者、第四者也越來越多,很多當事人都把原因歸結到性格不和。這簡直是大謬而特謬!拋開喜新厭舊、見異思遷這些陳詞濫調,主要的原因恰好就是性格太和!讓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比喻,我們來把人當著齒輪,把人的性格當著齒輪上麵的齒。如果兩個上麵的齒一模一樣,那就難免要磕磕碰碰,開始可能看在的麵子上暫時忍一忍,時間長了發現這些齒太討厭,那麽對的興趣也就大打折扣。再後來遇到一個剛好可以和它咬和在一起的,於是便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惺惺相惜之意。這個時候神誌恍惚,意誌力自然也就薄弱了起來,如果兩隻的“身體”沒有問題,都難免要犯一些錯誤,後來等到生米煮成了熟飯,也就隻有將錯就錯——就是這個“定律”害得千千萬萬的家庭破裂,千千萬萬的戀人分手,各位正在擇偶或已經有了家眷的朋友都請小心了!
詩人張達君擅長姓名考證之學,他曾論及《倚天》中人的張無忌與楊不悔:“姓得普通,名得非凡。我從何處來?來自一段孽緣。父母早喪,我背著孽種的印記生長。從小到大,我見慣的眼光,要麽是鄙視,要麽是憐憫,從來沒有人給我尊重。但我感到尊嚴,我是自由的產物,我是執著的結果,我是人性解放的象征,我的名字就是一生無忌無悔的宣言,我將頂著這終生的榮耀行走於大地。”——當年我初讀此書,便從姓名之對仗角度推測(梁羽生的遺毒),張無忌與楊不悔將會成為一對甜蜜蜜的風雨愛人。他們有太多的理由相愛:出身相仿,才貌相配,蝴蝶穀的青梅竹馬,西行路的患難與共,當張無忌飛升為明教教主,楊不悔的父親楊逍正是該教的光明左使、張教主的第一強助,他們兩人聯姻,非但門當戶對,更有利於動亂不息的明教的政治穩定……但最終,楊不悔卻步起母親紀曉芙的後塵,不惜逾越年齡、輩分與教派的界限,嫁給了張無忌的六師叔、紀的初戀情人殷梨亭。
金庸如此安排,自然有其妙處。在我看來,一者是因為紀曉芙與楊不悔的母女習性的遺傳,青蔥華年的紀曉芙意屬楊逍之時,楊逍已是中年,可她卻為愛無所顧及,矢誌不移,寧死不屈,乃至給女兒命名“不悔”,以表對這段戀情的忠誠;而今,楊不悔又找了個可以做自己父親的殷梨亭,正是這種“戀父”情結的湧動。二者,促成殷楊的姻緣,在楊逍又有另一番想法:“(楊逍)原是個十分豁達之人,又為紀曉芙之事,每次見到殷梨亭總抱愧於心,暗想不悔既然傾心於他,結成了姻親,便贖了自己的前愆,從此明教和武當派再也不存芥蒂。”——如此數全其美之事,自然令人歡喜。
但張無忌聽到這一消息,是如何感受呢?當楊不悔告訴他,準備陪殷梨亭一生一世,然後飛奔而去:“張無忌望著她的背影在山坳邊消失,心中悵悵的,也不知道甚麽滋味,悄立良久……”這短短幾句描寫,頗為傳神。盡管楊不悔口口聲聲說,她隻將張無忌當成哥哥來親近看待,但是張無忌對她,卻不似對殷離,是將對方作為妹妹的。而小說家於此並無過多的著墨,遺留一片空白,由我們無邊猜想。我總以為,張無忌對楊不悔,確有那種情愛的意思,可能微弱,是淡淡的影子印於心底,但終究抹不消,甚或張無忌還認為,楊不悔所喜歡的應該是他,所以當楊向他傾訴心聲,說愛上殷六叔,張無忌驚詫莫名,一時竟然說不出話來,隻道:“你……你……”——他為什麽驚異?楊不悔走後,他又為什麽心中悵悵,惘然若失——他失去的是什麽呢?
但這份愛情確實過於懵懂不清,所以我多是臆測,與一些無謂的論證。更準確的說法是,楊不悔偶爾投影於張無忌的波心,那時他還年少不知情為何物,所以這影子隻是影影綽綽,不能實在地刺激起他的愛意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