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

來源: 偃月劃戟 2020-11-19 10:30:1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2506 bytes)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故事:有人主張建前門樓子上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故事:曾有人主張建前門樓子上

1949年9月30日傍晚,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賀龍等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故事:曾有人主張建前門樓子上

當年探討過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方案之一

  今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為何確定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這是因為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以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造中的故事,我們知道多少?

  中國曆史上最高大的紀念碑通高37.94米

  從奠基到竣工曆時9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於新中國誕生之前,建成於新中國成立之後。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為紀念在人民革命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和民主運動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開工,1958年4月22日竣工,1958年5月1日揭幕,前後曆時9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分台座、須彌座和碑身三部分,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紀念碑,總建築麵積為3000平方米,通高37.94米。台座分為兩層,四周環有精美的漢白玉欄杆,四麵有台階與天安門廣場地麵相通。底層台座東西寬為50.44米,南北長61.54米。碑身正麵朝著天安門,巨大的碑心石上刻有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個鎏金大字,碑的背麵(南麵)是由毛澤東撰文、周恩來用楷書題寫的114字鎏金碑文。在30日傍晚的奠基典禮上,毛澤東莊嚴宣讀了由他親自撰寫的碑文後,親手執鍬為紀念碑奠基石填土。

  彭真出任“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

  設計方案共征集到240多套

  當年中央及地方共17個單位組成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北京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興建委員會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確定紀念碑的整體設計方案。設計方案通過競賽產生,用一年多時間,公開麵向全國征集意見。從各地匯聚而來的240多套設計方案各式各樣:雕塑家希望以雕塑為主,在碑前或碑頂做群雕,或碑身就是雕塑;建築學家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本身是一座碑,要用來承載文字,應該以紀念碑為主。有的方案中在碑體裏設計了電梯,從紀念碑內部通過電梯直達頂層,向四周瞭望;有的方案中在紀念碑下設計了檢閱台和陳列室等。經過反複討論,最後確定以“紀念碑”為主。為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1951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奠基地點陳列了三個模型:一個是縮小為五分之一的大模型,另兩個是有坡頂及有群像的小模型。在此基礎上,興建委員會博采眾長,對紀念碑的建築細節也都做了精心的設計。

  巨大整塊 “碑心石” 石料采自浮山大金頂

  300多噸石料從岩體上剝離花了110天

  紀念碑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碑心石是最主要的大石料。按照設計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要刻在一塊長約15米、寬3米、厚約0.6米的整塊碑心石上,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為了保證碑心石不折斷,開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就意味著這塊巨大的毛坯石料將重達300噸以上,是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到哪裏去開采如此巨大的石塊?專家經過對全國各大山脈岩石情況分析考察,認為青島嶗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頂上的石料石質均勻,而且耐風化,最後確定采用這裏的石材。

  為保證碑心石料的完整開采,有“石神”之稱的老石工李開山被請到采石現場。李開山一聽要求,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300噸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幾排鋼楔子能搞定的!從1953年4月1日開始,工人們同時采用打槽的辦法,從四邊往下挖,到7月下旬,一塊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00多噸的碑心石料終於成功地從岩體上剝離下來。經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麵做平,重量減為280噸。搬運下山時經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後,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減為約103噸。

  百噸石料從浮山運抵青島火車站

  運石突擊隊30公裏路程走了34天

  為把這塊巨石順利運到火車站,青島市政府從全市抽調精幹力量,組成運石突擊隊。從浮山到青島火車站,30公裏路程,運石隊伍整整走了34天。在青島車站,按照鐵路運輸的要求,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石料中間厚度縮減為87厘米,兩端厚度減為79厘米,重量減為94噸。

  從1953年10月6日下午5時起運,承載著百噸大石料的火車,以直線20公裏/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裏/小時的行駛速度開向北京。沿途曾經過3個道路狹窄的小村莊,需拆除民房5間,村民們聽說是建紀念碑的石料通過,不等動員就把房屋拆除了。1953年10月13日,當時的北京前門西站鞭炮齊鳴,掛著專列牌子的火車載著這塊碑心石緩緩駛進車站。10月16日,碑心石運抵天安門廣場。經過雕琢加工,碑心石“瘦身”到了60噸。整塊碑心石從開采到運輸曆時7個半月,先後有7000多名工人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紀念碑建在何處曾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

  設計方案被旋轉180度改成坐南朝北

  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當年也曾經過廣泛的討論。有人提出建在東單廣場,有人提議建在中華門的位置上(也就是現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還有人建議建在西郊八寶山……經過反複斟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天安門廣場。

  不過,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其實並不是奠基時的位置,當年奠基石的實際位置要略微偏北一些。那時廣場的空間較為局促和狹窄,但選擇奠基石位置時並未顧及到整個廣場的布局。待到深化設計時,才發現奠基的位置離天安門和國旗杆太近了。梁思成向彭真匯報:要不要向主席請示往南挪?彭真說主席那麽忙,你們要怎麽挪就怎麽挪吧!於是,北京市規劃局趙冬日深思熟慮後敲定紀念碑放在絨線胡同東部路口,也就是現在的位置。

  按照中國的傳統,碑祭性建築的朝向幾乎都是坐北朝南。人民英雄紀念碑最初的設計方案也是坐北朝南。為什麽來了個180度大旋轉?這是因為當年周恩來在審查紀念碑設計時提出,紀念碑應該麵向天安門,麵向人民的廣場,並做出了一反傳統的決定,人民英雄紀念碑遂成為中國惟一的坐南朝北的大型紀念碑。

  毛澤東題寫了兩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

  紀念碑碑文和題字共使用黃金132兩

  1955年6月9日,毛澤東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且題寫了兩幅,豎行自右向左排列,每個字大小約8至9厘米左右。後來,興建委員會設計組把兩幅中比較完美的字又拚成一幅,就有了3個方案。但經反複研究討論後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一個字、一個條幅的字體是具有其氣韻、筆勢和連貫性的,因此不能拆開拚用,最後確定了現在使用的這一幅,並決定選用陰文—陰文陰影自然形成立體感,同時金字也便於安裝。

  金字是紀念碑的主題,要求在施工時必須高標準,做到萬無一失。碑身的文字鐫刻完成之後,先進行製胎、鎏金,然後用放大鏡檢查有無“砂眼”,最後再用瑪瑙細致地磨一遍,確定沒有瑕疵再進行安裝,以防日後因雨水的侵蝕而變質。紀念碑碑題、碑文全部金字共用黃金132兩。

  浮雕最初設計的畫麵上曾出現洪秀全林則徐

  最後確定刻畫170多個人物“群像”

  人民英雄紀念碑大須彌座四周鑲嵌著八組十幅高2米,寬2至6.4米,合在一起總長40.68米的漢白玉浮雕。浮雕上共刻著170多個人物形象,生動概括地表現出中國人民100多年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鬥爭史實。十幅浮雕按照曆史順序從碑身東麵開始,依次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等。

  雕塑創作在紀念碑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八組題材十幅浮雕,在最初設計的畫麵上曾出現洪秀全、林則徐等知名人物,還包括一些當時仍然健在的領袖人物,後來考慮到紀念碑建成後要在碑前擺放花圈不太恰當,於是將創作原則改成了“表現群體不表現個體”。

  (北京晚報 係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原副主任 賈英廷)

 

-----------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那些事兒

 

來源:國防部網作者:何文光 郭朋 邢延侖責任編輯:湯傳飛2018-05-02 20:41
 

奠基始於開國前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那些事兒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六十年前的5月1日,也是一個鮮花盛開的日子,北京,天安門廣場,凝聚著革命先烈血與魂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揭幕。六十年一甲子,在萬眾敬仰中,人民英雄紀念碑走過了一個個不同尋常的曆史年輪。現在,就讓我們把時針調回起點,去領略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蘊藏著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坐落在天安門廣場中軸線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何一反傳統,坐南朝北

在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上,自天安門城樓南牆向南約463米,矗立著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它與北麵的天安門、西麵的人民大會堂、東麵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南麵的毛主席紀念堂一起,共同組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群,圍合起中國最大的公共政治活動空間。

棄扁就方,外形設計上打破傳統。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基占地麵積約3100平方米,碑高37.94米,由17000塊堅固美觀的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碑身正麵最醒目的部位裝著一塊高14.4米、寬2.72米的巨大花崗石,上麵刻著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關於碑身形狀,1953年3月,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從240多件設計方案中精選出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等八種碑形設計方案。這些方案大體可以歸納成兩大類:一類是建築型設計方案,另一類是雕塑型設計方案。經過多次座談討論,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最後確定采用以突出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為主題的四方體建設方案。

中國古代石碑起源於墓葬之用,原型多為木板狀扁平形態。石碑以南北為主立麵,分為碑陽、碑陰,形狀是四方體的比較少見。“中國古碑都矮小鬱沉,缺乏英雄氣概,必須予以革新。”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曾提出過一條著名的“中而新、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的建築設計評價標準,他認為建築民族化不能等同於簡單複古,而是要推陳出新。人民英雄紀念碑四方體的碑型設計,正是他首先強調的“中而新”觀點的集中體現。天安門廣場南北長、東西短,人民英雄紀念碑如果隻有南北兩麵,東西過扁,必然會影響氣勢,也不利於東西方向觀眾觀瞻。因此,在保持中軸線上南北立麵重要性的同時,有必要加寬紀念碑的東西立麵,進而為紀念碑四麵浮雕創作奠定建築基礎。

適度南移,建造位置與奠基位置並非一處。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閉幕前,毛澤東主席親自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在全國政協關於興建紀念碑的決定中,確切地記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具體位置:“確定紀念碑建在廣場的北半部五星紅旗旗座之南,天安門與原中華門門洞的中軸線上,並與天安門和正陽門的距離大致相當。”後來有學者認為,當時奠基比較匆忙,並未顧及整個天安門廣場的建築空間布局,奠基位置距離天安門城樓和國旗旗杆過近,空間上略顯局促。1952年7月28日,針對設計建造上的爭論,中央又做出決定:“紀念碑位置不變,仍用原奠基基址。”

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認為,實際上,紀念碑的奠基位置與建成位置並不在同一個地點,奠基時所選地點是象征性的,施工時又沿中軸線向南移動了一些距離。梁思成曾就此事向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主任彭真做了匯報:“要不要向主席請示往南挪?”彭真當時回複說讓梁思成揣度自定即可。後來,經過慎重研究,最終由北京市規劃局敲定,把位置定在絨線胡同東部路口。吳良鏞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設計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對當時臨機處置將紀念碑位置向南移動的細節十分清楚。2002年5月,吳良鏞回憶說:“由於紀念碑的奠基位置比較靠近天安門,在紀念碑施工前,梁思成先生決定向南移動一些距離。此事沒有在正式的會議上提出,也沒有請示,如果請示的話,會很麻煩。”

坐南朝北,朝向調整扭轉乾坤。人民英雄紀念碑主麵朝北,背麵朝南,和傳統石碑朝向正好相反。根據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資料記載,從1953年11月至1954年8月,在施工期間,人民英雄紀念碑仍然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此時,設計方案仍將南立麵圖標為正立麵,將北立麵圖標為背立麵。1953年9月至10月間,建築工程學會有代表提出:“碑的正麵一定朝南,但北麵亦可做正麵,毛主席的題字,南北都有,政協通過的碑文刻在東西兩側,否則毛主席在天安門檢閱,看到碑的背陰,不太好。”將毛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放在北麵,將北麵也作為主麵,這條建議提的最早。另據當年參與紀念碑雕塑創作的雕塑家李禎祥回憶,“原來設計是正麵朝南,已經施工了,有一年國慶檢閱,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說:‘幹嘛廟門都朝南?’當時大石頭都已打好,要往上吊裝,就改為朝北。”

紀念碑朝向的調整,最直接的原因是紀念碑位置的南移。從規劃角度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直接決定了天安門廣場的大小與容量。自1949年10月l日開國大典起,群眾就形成了在廣場中心站隊的傳統。當時進入天安門廣場的群眾有30萬左右,為了盡可能多地容納遊行群眾,將紀念碑的位置相對南移並將朝向翻轉過來,是一個頗具前瞻性的決策。紀念碑朝向的改變,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中軸線的衰落與長安街的東西貫通。在古代,國外來使與地方到京官員,都是從永定門開始,由南向北,經過正陽門、中華門到達天安門。自1911年辛亥革命起,天安門前的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即任由百姓出入,整個長安街東西大街貫通為一體。新中國建立以後,關閉了正陽門箭樓和前門,原有的南北交通軸線實際上已經被切斷,而長安街等東西方向的大街則成為了主幹道。

有學者說,人民英雄紀念碑被建在中軸線上並且正麵朝北,正是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扭轉乾坤、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典型體現。這種朝向,對於天安門廣場後來的擴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 2 3 4  

1953年,工人們搭建移動鐵軌,將石料從浮山采石場搬運至青島火車站。

碑心石荒料重320噸,車皮載重99噸,巨大的石頭是如何被裝上火車運往北京的

按設計要求,紀念碑碑心石長應為14.4米,上部寬2.48米,下部寬2.72米,厚度0.6米。如此厚度,平放搬運,石料極有可能發生折斷。根據估算,為安全起見,荒料厚度需達3米才行,這樣荒料重量就將達到驚人的三四百噸。如此巨大的一整塊石材,工人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進行開采、運輸、吊裝和加工的呢?

色澤質地勝出,打“悶炮”失敗,剝離荒料用了八個千斤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對於材料的選擇非常嚴謹慎重。據吳良鏞回憶,當時從全國各地采來的碑心石樣,都被送到隸屬於清華大學的材料實驗室進行檢測,從質量、密度、耐酸、耐腐蝕性等方麵全麵比較衡量。最後,采自青島浮山的花崗石石樣因色澤、質地出眾而最終入選。1953年4月,數百名工匠在青島市郊浮山采石場開始了開采工作。一開始,當地老石匠主張選擇一塊平整岩體,在四周鑿上炮眼,然後埋上炸藥打“悶炮”。但經過幾次嚐試,效果都不理想。於是,工人們改換思路,在石料四周挖了個四米深的溝槽,再沿溝槽鑿上幾十個對稱的楔子眼兒。然後,再在石料的兩個長邊對稱鑿出八個窩龕,在每個窩龕裏放上起重量為200噸的千斤頂。采掘時,由石匠手持大錘將鐵楔子插入到楔子眼兒裏,四麵同時發力捶打,八個千斤頂也一起壓足了力量……經過三個月的開采,石料按預定方案從岩體分離。這塊石料,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20噸。專家查看後認為,開出的荒料很好,符合紀念碑的建造要求。

兩次“瘦身”外加移動鐵軌,34天後碑心石被“請”到青島火車站。浮山采石場距青島火車站約有30公裏路程,大部為丘陵地形,中間要經過四個村莊、一個山嶺和十幾處橋梁。工人們最初打算修一條臨時重軌鐵路,直達石料開采處,但這又談何容易?當時國家剛剛建立,百廢待興,鐵路的選線、路基、橋梁建設等各種條件都不允許。

為便於轉運,施工人員就地對這塊荒料進行了第一次加工。主要是將石料上麵做平,減輕重量。加工後,石料重量減為280噸。施工人員又對石料進行清洗,確保石頭上沒有縫隙。為把這塊巨石順利運下山,他們在巨石下麵鋪上枕木和鐵軌,並用六組大滑輪將大石料從開采地點緩緩下放到半山腰。在半山腰較為寬闊的平地上,工人們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後,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3噸。兩邊略薄,中間略厚,這樣碑心石的大致模樣就出來了。接著,他們又用千斤頂將大石料放置在一個6噸重的卷揚機鋼骨架上,沿搬運路線鋪設一個移動“鐵軌”,以鬆木作枕木,上麵再滿滿地鋪上一層鋼管,又在鋼管上墊上了四根大方木,方木上再鋪一層鋼板和一層木板,用推土機在鐵軌前牽引滑輪組鋼索前進。遇到小橋或溝溝坎坎時,下墊木垛填實。每前進一段距離,再把後麵的枕木移到最前麵。這樣下來,運輸速度很慢,中間還不得不拆掉阻擋前進的五間民房,速度一天還不到1公裏,30公裏的路程,足足走了34天。經過兩次“瘦身”和一路“折騰”,這塊大石料終於被“請”到了青島火車站。

裝車、運輸、加工、吊裝、刻字,步步都是難題。到達青島火車站後,裝載工作又碰到了難題:負責運送石料的火車車皮,額定載質量為90噸,按照可超載10%計算,其最大允許裝載質量為99噸。這在當時來講,已經是全國額定載質量最大的火車車皮了。拉不了這塊103噸的大石料,怎麽辦?經多方商量,大家決定在火車站就地對石料再進行一次加工,目的隻有一個——減輕重量。經過幾天加工,石料的中間厚度改為87厘米,兩端厚度改為79厘米,重量被減到94噸。這樣,經過三次“瘦身”,在甩掉了三分之二強的“體重”後,這個龐然大物才被裝上火車。為防止運輸途中折斷,火車隻能以直線20公裏/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裏/小時的速度行駛。1953年10月16日,這塊大石料被史詩般地安全運抵北京。

石料就位後,需要將其側立進行加工。工人們首先用厚木料包住石料,用鐵夾箍緊,然後再按預定厚度0.6米進行加工,並將其成功“瘦身”到60噸。但60噸的重量仍然不輕,依照當時條件,把這麽重的石頭安全吊起20多米高並順利安裝到碑身上,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谘詢專家,工人們用相同的石料建造了一個小型的碑心石和小型的碑體。經多次模擬實驗,在確保萬無一失後,最終製定了安裝方案:利用滑輪原理,將紀念碑內部的混凝土方筒直接作為起重支柱,使用卷揚機進行吊裝。6個小時後,在工人們小心翼翼的操作下,碑心石準確就位。

紀念碑其他部分的選材也頗具匠心。浮雕、欄杆石采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礦,月台麵用山東泰山的灰綠花崗石,散水係周口店花崗石,甫道為昌平微黃花崗石,各種石料質地色澤既統一又有細致變化。石料的加工也十分精細,楞角、邊線、弧麵、花紋、卷邊等都經嚴格檢查,工藝嚴謹精致。因為碑麵為弧形,碑身下寬上窄,所以碑身各層、各段的砌塊都不一樣,花崗石小的幾百公斤,大的八九噸,安裝時需“對號入座”、有條不紊。

碑上刻字、鑲金是在碑心石被安裝好以後進行的。當初,毛主席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寫在了信紙上,每個字隻有兩寸左右大小。把字刻到碑心石上,首先需要放大20倍,光一個“永”字就需要有兩米多高。經過幾天幾夜的奮戰,總參測繪局的同誌用幻燈投影機完成了題詞放大的任務。把字往花崗石上刻時,又遇到了問題:石頭又硬又脆,一刻就崩。有書法家建議用膠皮蓋住碑體,將鏨刻部位的膠皮挖掉,形成陰文軟廊,然後再用高壓噴槍噴射礦砂“打”字。然後以“字”為胎,采用鎏金工藝做成金字鑲嵌進去,再用放大鏡檢查有無砂眼,最後用瑪瑙打磨,確定沒有瑕疵。

經過不懈努力,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建成了。這座凝聚著廣大工人群眾智慧、心血和汗水的高大紀念碑,成為了天安門廣場上的標誌性建築,成為了人民緬懷先烈的崇高地方。

 

1956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幹部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中)前合影留念。

1949年奠基,1958年竣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設為何用了九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從1949年奠基到1958年建成,整個籌備設計建造過程曆時九個年頭方畢其功,其中緣由值得探究。

全國選調,設立機構,籌備工作曆時三年。紀念碑的興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籌備設計階段,從1949年9月奠基至1952年5月曆時兩年多;第二個階段為施工建設階段,從1952年5月至1958年4月曆時近六年。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全國17個單位派出代表組成。該委員會主任由彭真同誌擔任,副主任由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同誌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擔任。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負責紀念碑的建築設計、浮雕創作以及工程施工,具體行政事務由北京市政府秘書長薛子正同誌負責。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下設四個專門委員會,分別是:施工委員會。委員有鄭孝燮、劉導楠、鍾森、張象褪、吳柳生。建築設計專門委員會。委員有莊俊、楊廷寶、鄭振鐸、張搏、朱兆雪、趙政之、林徽因、莫宗江、吳良鏞、王朝聞、陳占祥。梁思成為召集人。薛子正、吳華慶、梁思敬列席。結構設計專門委員會。委員有楊寬麟、陳致中、陳梁生、茅以升、蔡方陰、林詩伯、陳誌德、卞維德、王明之。召集人為朱兆雪。雕畫史料編審委員會。委員有範文瀾、劉大年、榮孟源、鄭振鐸、王冶秋、江豐、王朝聞、陳沂、繆楚黃、裴桐。召集人為範文瀾。在以後的工作中,建築設計專門委員會、雕畫史料編審委員會多次召開會議,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和浮雕題材進行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充分醞釀,發揚民主,碑頂設計耗時兩年。人民英雄紀念碑從構想到設計施工,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1949年10月8日,中央美術學院滑田友教授在一封給北京市建設局的信中,提出了紀念碑設計的四個原則:一要人民一望就懂;二要適合場所;三要具有共通性;四要人民在集會時可以看見。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共征集到2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修改方案。經過反複研究,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選出了“高聳的炬形立柱”等三個方案,做成了1∶5的大模型,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奠基處陳列,廣泛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在有關虎門銷煙、金田起義等兩幅作品的浮雕設計中,有林則徐與洪秀全的形象。毛澤東主席反對突出個人,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的主人”。在後來的設計中,這些構思得到修改,突出了人民群眾的形象。

碑頂設計最為困難,也是爭論最多的部分。1952年7、8月間,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拍板決定,對碑頂暫作保留,碑身以下全部定案,開始基礎設計和施工。1952年至1954年,建築師和雕刻家就碑頂形式展開爭論,紀念碑施工進展緩慢。建築師多主張用建築頂,雕刻家主張用群像頂。反對建築頂的認為,“大屋頂”的形象太過古老;反對群像頂的認為,在40米左右的高度無論遠近都看不清楚雕像。1954年11月6日,梁思成出席了由彭真主持的北京市政府會議,彭真明確指示碑頂采用“建築頂”。這種“建築頂”設計保證了紀念碑造型的雄偉簡潔、莊嚴質樸,有別於西方紀念碑和中國傳統石碑的碑頂造型,具有東方美學的意蘊。

練兵兩年、雕刻三年,五年之功匠心獨運。考慮到銅鑄後期可能發黑,玷汙下部石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采用的是石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分,鑲嵌有10塊漢白玉浮雕,172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個人物都與真人大小相仿,但麵貌、性格和姿態等又各不相同。工匠們先進行泥塑,滿意後再把泥塑形象雕刻在石料上。1952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開始在全國招募雕刻工匠。這些技術精湛的雕刻工匠經單位推薦和嚴格考核後,才參與到紀念碑的雕刻工作之中。由於雕刻要求比較高,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從1953年到1955年用了大約兩年時間來培訓雕刻工匠。1955年後,雕刻組的100多名成員才正式進行雕刻。據著名雕塑家傅天仇回憶,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工作在工程過半時曾停工三天,專門組織數萬人提意見。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即便組織數萬人在互聯網上進行觀摩,提出意見,然後匯總歸納,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秉持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雕刻工作持續了近三年時間,直到1958年才全部完成,加上前麵用於培訓的兩年時間,雕刻工作總共曆時五年。

另外,正如上麵所述,人民英雄紀念碑石料的采、運、雕,每一步都困難重重。僅碑心石采運一項就耗時七個半月,前後共有七千餘名工作人員參與其中,沿途還有不少公安幹警和民兵護送。這在當時,人力、物力和技術條件己接近極限。

千呼萬喚始出來。1958年5月1日,耗時九個年頭,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正式揭幕。盡管機構籌建、方案設計、石料采運和施工雕刻等項工作並不完全是按時間先後順序依次進行的,不可以用簡單疊加的辦法來計算耗時總長,但考慮到當時從中央到北京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充分發揚民主、穩妥慎重施工,以及當時社會曆史條件的限製和設計組織施工經驗不足等原因,耗時九年也在情理之中。

在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分四周,鑲嵌著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和2塊裝飾浮雕,浮雕上革命先烈的形象栩栩如生。

10月1日建國,9月30日奠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為何始於開國前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由國家興建的大型紀念碑,也是新中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大型紀念工程之一。除本身所體現出來的突出的革命性外,還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濃鬱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新中國紀念性建築與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

奠基始於開國前。建國的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行的最後一天,會議進行了兩項選舉:一是選舉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二是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同時,會議通過了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傍晚,在大會工作人員緊張計票的同時,大會全體代表六、七百人,乘車直奔天安門廣場。下午6時,由毛澤東率領全體委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奠基典禮。周恩來在紀念碑奠基典禮上致辭:“我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建立一個……”周恩來致辭後,全體脫帽默哀,隨後毛澤東宣讀了紀念碑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1840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藝術成就堪為國之象征。作為新中國的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浮雕創作與工程施工,在突出八字碑文這一明確思想的指導下,互相呼應,互相協調,取得了政治內容表達與藝術形式創新的完美統一,取得了碑形建築與浮雕創作的完美統一,取得了紀念碑與天安門廣場和周圍建築景觀的完美統一,取得了紀念碑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統一,充分體現出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綜合性公共藝術的整體魅力。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創作不僅是20世紀中國近現代藝術作品中最具有曆史性和藝術性的代表作,而且使建國後中國的雕塑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有這樣的評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重要性自不待說,單就其設計成就與所達到的境地來說,作為新中國的象征當之無愧,是中國人民引以為自豪的。”

豐碑祭奠人民英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立,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有著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北京房山地區的漢白玉,不僅僅是因為其取材便利、材質精良,更重要的是漢白玉所體現出的革命先烈那種純潔堅定的革命信念。國家尚未正式建立,國家領導人選舉尚在計票之中,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首先想到的是,要為在曆次人民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建造一座紀念豐碑,並於1949年9月30日開國的前一天舉行奠基典禮,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先烈功勳,繼承先烈遺誌,完成先烈未竟事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的初心。紀念人民英雄的石碑被建立在極具政治意義的中軸線上,象征著人民才是新中國真正的奠基者,是國家的真正主人。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並規定每年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先有烈士紀念日,後有共和國國慶日,其中蘊含的政治意義不言自明。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揭幕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再寫這座建築,不僅僅是為了研究其獨特而高超的建築和雕刻藝術,更是為了通過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研究與宣傳,對那些為國捐軀的人民英雄們表達我們最為崇高的景仰和最為真摯的敬意。(作者:何文光 郭朋 邢延侖  編審:張哲李東航 任 旭)

 

  1 2 3 4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